2013年1月12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显示,进入新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多遭遇严重雾霾天气,北京、河北、山东等多地空气质量级别达到严重污染程度,PM2.5指数直逼可测量的最大值,多地PM值濒临“爆表”。其中北京城区PM2.5值曾一度逼近1000,京城十面“霾”伏,如坠入一片云雾之中,空气质量级别多达重度污染或是严重污染,PM2.5当仁不让成为首要污染物。此后半年里,全国的大气环境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大范围的雾霾天气频繁光顾中东部多地,近6亿中国人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空气污染状况一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入秋后,京津冀晋、苏皖豫以及东三省的不少地区多次处于雾笼霾罩之下,74个城市中,有70个出现污染天气,15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不足50%。“冰城”哈尔滨频遭雾霾包围,整座城市淹没在一片前所未有的雾气之中,严重的地区能见度甚至都不足10米。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11月联合公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的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我国中东部雾霾呈现高发态势,大部分地区雾霾发生日从25—100天不等,局部地区甚至超过100天。不仅如此,今年全国持续6天的霾过程也是过去同期的3倍。大气污染的治理不仅迫在眉睫,而且也任重道远。但是,路在何方?
杀人烟雾
英国伦敦作为一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文明的绅士帽,高高的大本钟,金碧辉煌的白金汉宫,高尚华贵的皇室马车,气宇轩昂的皇家卫队,都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但除了这些,无处不在的烟雾缭绕景象也着实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成为伦敦的著名标签,“雾都”成了伦敦的代名词。老舍先生旅英期间笔下描绘为“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伦敦烟雾,几乎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英国后必看的景观。然而,今日之伦敦不见了昔日缥缈乎如云山雾绕般的烟雾,不见了人们逃之夭夭唯恐避之不及的煤灰味空气,取而代之的则是举目千里、清风拂面的惬意舒适,以及可以肆意呼吸洁净空气的清新快意。如此截然不同的对比,让人不禁为之惊叹:简直可以说是从“灰姑娘”到“白雪公主”的一次华丽蜕变!“雾都”从此不再是“雾都”,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然而,伦敦的空气环境逐渐得到根本改善的契机却起自于1952年由大气污染所引发的史上最严重、对健康危害最大的一次公害事件。
1952年12月5日—9日,英国首都伦敦又陷入了一场烟雾笼罩的天气。由于这场烟雾,伦敦市中心的一些地区的能见度在48小时之内几乎为零。当时16岁的舞蹈演员芭芭拉·福斯特回忆道:“那是我遇到过的最糟糕的烟雾……甚至在白天,烟雾都呈现出一种骇人的黄色。”当年还在上小学的大卫·斯文戴尔也说:“当你伸出胳膊时,都看不见自己手的模样。”“豆汤似的浓雾”像一堵墙缓缓飘移袭来,交通和行人活动几乎陷于停滞。行人靠着手电筒或是火把闪出的微弱光亮慢慢摸索找到前进方向,车辆则只能通过打开的车灯透射出的模糊光线,相互之间依稀辨认方向,在街道上缓慢行进。人们的身影穿梭在雾中,在黑暗中隐现,整个城市的气氛显得诡异和凝重。烟雾甚至钻进了剧院、电影院等许多室内公共场所,不少在剧院观看歌剧或在电影院欣赏电影的观众们,因为这“不速之客”的闯入出现大量流泪和剧烈咳嗽的状况,而无法继续观赏舞台表演与电影,正常的娱乐活动受到了严重影响。许多人出行一趟回来的时候就像经历了一场大扫除,衣帽和裤子甚至内衣裤上都满是煤灰与污泥渍出的黑色斑点,裸露在外的皮肤也被烟雾熏黑,街道上落满了脏兮兮的污油和尘埃,建筑物墙壁和顶层上也染上了烟雾带来的污斑。
这样的烟雾不仅仅侵扰了人们的出行安全和正常生活,而且还带来了弥散在空气中的浓厚刺鼻气味和大量飘浮颗粒物,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急剧上升,人们的生命健康受到“无形杀手”的极大威胁。这场烟雾致使数千伦敦人出现了诸如支气管炎、白喉、冠心病以及脑栓塞等ddbd55dad3afb58453690869985418cf等这些危险的病症,到医院问诊挂号的人数急剧增长,死亡率也不断攀升。仅仅在12月5日到8日这四天里,就有4000至6000人丧生于烟雾这个 “无形杀手”的可怕魔爪下,其中大多数是小孩儿和老人等这类呼吸和心脑血管系统比较脆弱的人群。这样的死亡率是往年同期数据的3倍还要多。到了12 月9 日,烟雾终于被狂风驱散。但是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继续受到这场烟雾过后残留颗粒物质的影响,死于慢性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
幕后元凶
这次烟雾事件的恶性爆发并不是没有先兆的,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伦敦就一直饱受烟雾之苦。据史料记载,伦敦首次有毒烟雾事件可以追溯到1837年,当时就导致了至少200名伦敦市民死亡。此后每隔数年就发生一次,在1952年的这次烟雾事件爆发之前,1948年就已经发生过一次相当严重的烟雾杀人事件,造成了约30%的支气管炎患者丧生。但人们却一直没有对烟雾频繁产生的原因做足够深刻的分析和反思,使得悲剧时隔短短四年再次重演。
1952年这场肆虐伦敦的“无形杀手”事件爆发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成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由于英国伦敦地区地势低洼,烟雾因空气流动不畅而在此郁结,加上每年冬季时节,从大西洋上飘来的温暖湿润的空气又经常与不列颠岛内上空的冷空气在该地区附近频繁接触,容易形成浓厚的水雾。自然地理的这种特殊性造成冬季伦敦雾气发生频率很高,一旦形成就会因为空气流动少而长时间内很难散去,对自然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容易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另外,该年冬天,伦敦地区由于长时间受到高气压控制而出现逆温现象的这一特殊气候条件也成为“无形杀手”作恶的一大“帮凶”。
另一方面,烟雾杀人现象的再次重演也是人们长期不加节制地燃烧煤炭和毫无顾忌地排放煤烟所酿造的恶果,造成“ 无形杀手”横行的罪魁祸首也在于此。进入工业化以来,由于工厂和家庭对煤炭的严重依赖,以及排烟净化设备的简陋与缺乏,工业和家庭燃煤产生的烟雾与废气在没有得到净化处理的情况下就被大量排放到空气中去,使得烟尘和有毒气体在工厂企业集中、人口密集的城市里不能得到有效扩散,容易造成对空气环境的严重破坏和对人身心健康的极大损害。在长期奉行自由经济的英国社会里,不仅工厂企业和个人反对干预经济自由的立法行为,政府为了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也很少主动插手过问环境保护问题。这样,虽然公众对环境问题时有关注,一些社会团体也自发组织起来进行消除烟雾的努力,但是却一直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无形杀手”常常去而复返,作恶气焰日盛,空气污染问题显得愈发严重。
亡羊补牢
1952年的这场烟雾事件改变了一切。英国政府开始痛下决心治理大气污染所带来的致命烟雾危害,在事件发生后迅速将空气环境治理提上政府的日常议程,积极用政府的力量来主导对严重环境问题的治理。英国卫生部成立内部的质询委员会,休·比弗主持的公共质询委员会也随后在议会压力下得以成立,相关报告和法案也相继出台。比弗委员会在1953年11月完成了一份有关此次事件的报告文件,即《比弗报告》。该报告肯定了净化空气原则的重要性,认为恢复良好空气质量的成本比继续污染要低得多,并最终建议将净化空气作为国策。1955年,英国环境史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空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空气法案》在议会下院正式通过。这部法案要求在城市中进行控烟,设立“无烟区”,区内不再使用矿物燃料;工厂和企业在七年内换装无烟新设备和安装除尘设备,设立视察员监督工厂的整治改造,对空气环境易造成较大污染的发电厂和重工企业被强制迁往郊区;家庭中拆除老式壁炉,安装中央供热系统和进行电力供热,广泛利用新设备和新能源以代替传统设备和煤炭在家庭中的使用。1968 年第二个《清洁空气法案》和1974 年《空气污染控制法案》的先后颁行,硬性规定了工业燃料里的含硫量,加高了工厂企业的烟囱。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雾含硫量迅速下降,加高的烟囱又将烟尘废气排放到了更高的空中,从而可以更好地疏散空气污染物。
这次“无形杀手”的肆虐和积极的政府立法治理措施也让公众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很大提升。人们开始意识到原先不节制和无顾忌的用煤习惯是导致杀人烟雾作恶的罪魁祸首,城市无烟区的控烟政策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家庭积极自觉地更换旧式的家用燃煤设备,工厂在较短时间内就安装上了高效的除尘净化装备,新能源也开始在生产生活领域崭露头角,烧煤产生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明显减少,空气净化的成就变得非常显著,伦敦空气质量明显好转,雾日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到20世纪80、90年代,伦敦的街头几乎已经很少能够看到漫天雾气的景象了。到了这时,“杀人烟雾”终于逐渐淡出了伦敦的历史舞台。
在工业化时期,伦敦的这段曾经颇为惨痛的经历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经历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中,也几乎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重演着,我国今年大范围频发的严重雾霾天气就是其中一个明证。这种天气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与六十多年前“杀人烟雾”肆虐伦敦的原因基本一致,即工业化进程中所带来的社会对于石化矿物能源的极度依赖和肆意消费问题,使得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逐渐增加。我们绝不能再漠视不管,重蹈发达国家 “先发展,后治理”的覆辙,而应积极学习他们治理污染的经验教训,以应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从伦敦的前车之鉴中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工业进步、GDP增长固然重要,但是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绝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要在全社会树立起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环保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以法律为治理依据,立法先行,管控结合,注重对新能源和新设备的开发应用。令人欣喜的是,我国很多省市地区确定了治理污染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以往的工业发展绩效竞赛正在逐步转向节能减排竞赛,治理大气污染的一些相关公文条例已经相继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大气防治“国十条”也正式对外公布,该项计划宣布实行控车控煤,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环境监管,实行天气预警,更是让人们看到了未来彻底治理大气污染的希望。空气不是一夜之间就变混浊的,治理大气污染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重新赢得蓝天白云和清新呼吸,需要在远大长久的规划下付出长期而扎实的行动。从这一点上,英国伦敦的蜕变经历就像是一面镜子,给正在全面推进现代化的中国人留下不仅仅是深刻的教训,更是治理大气污染、保护自然环境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