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霉素 能抗超级细菌的“老将”

2013-12-29 00:00:00徐新献
家庭医药 2013年10期

1956年,研究人员由印度尼西亚土壤中得到的东方链霉素菌中分离获得一种物质,它后来由美国Lilly公司开发成产品,同年获得FDA(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应用已逾半世纪。

它就是万古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来杀死细菌的强力抗生素。

专杀“阳性”菌

万古霉素在临床上主要用于严重的革兰氏阳性菌,特别是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院菌及肠球菌感染,包括败血症、心内膜炎、骨膜炎、化脓性关节炎、肺炎、伪膜性肠炎等,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作用强,对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等作用也良好,但对厌氧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无效。

万古霉素不易透过正常脑脊髓膜进入脑脊液中,脑脊髓膜感染时渗至脊髓中,静脉给药后在胸腔液、心包液、腹膜液、骨膜液、尿液、腹膜渗透液和心房组织均达到杀菌浓度。此外,万古霉素还可用于安装心脏导管、静脉导管等装置时的预防感染。

优势与不足同样明显

作为常用的抗生素,万古霉素的优势和不足在同类药物当中都较为明显。

优势

万古霉素的结构特殊,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极少耐药菌株,药力也较强,这是它的优点,但也正因为如此,它通常不作为一线药物应用,而是作为第三线药物,在常用抗菌药物无效或不能应用时使用。它常用于耐药菌感染的治疗,如对付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感染(如败血症、心内膜炎等),也可对付耐药的伪膜性肠炎的治疗。于是,它也就成了这类感染治疗的最后一道防线。

不足

(1)输入速度过快,可产生红斑样或荨麻疹样反应,皮肤发红(称为红人综合征),尤以躯干上部为甚。输入药液浓度过高,可致血栓性静脉炎。故应适当控制药液浓度和滴注速度。按常量缓慢滴注万古霉素很少发生毒副反应。

(2)可引起口麻、刺痛感、皮肤瘙痒、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药物热、感冒样反应以及血压剧降、过敏性休克、口腔念珠菌病等。

(3)可致严重的耳中毒和肾中毒,大剂量应用、肾功能不全和老年人尤易发生,听力减退、耳聋、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其耳毒性、肾毒性较重,但停药后,大部分症状可解除。

(4)与许多药物,如氯霉素、激素(如可的松)、甲氧苯青霉素等,可产生沉淀反应。

(5)口服较难吸收,也不可肌注,因可致剧烈疼痛。

耐药隐忧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也是引起社区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它主要引起肺炎,外科切口、创面等局部化脓性感染,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和深部脓肿等深部组织感染及败血症、心内膜炎等全身感染。

上世纪60年代初,当甲氧西林在临床应用不久,便出现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院菌引起的感染日渐增多,导致糖肽类抗生素临床应用日趋广泛,然而同时也相继出现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万古霉素敏感性降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万古霉素耐药性肠球菌,这就造成对感染性疾病防治的隐忧。

2002年7月,第一株临床完全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美国检出,引起医学界的普遍关注。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已不再是科学家的预测,而是已存在的事实。从对万古霉素敏感性稍降低到中介耐药,再到完全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情况越来越严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医院感染的多重耐药菌,它几乎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甚至累及到红霉素、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葡萄球菌属一旦对万古霉素耐药,后果不堪设想。

对抗超级细菌

说到耐药的细菌,就不能不提著名的超级细菌,即对绝大多数抗生素(替加环素、多黏菌素除外)不再敏感的细菌。

传统的超级细菌泛指临床上出现的多种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抗万古霉素肠球菌、耐多药肺炎链球菌、多重抗药性结核杆菌以及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等。近年来在印度等南亚国家出现的、受到媒体广泛关注的新超级细菌,已经蔓延到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已发现高度耐药的感染病例,受到医学界高度重视。

与传统超级细菌相比,新超级细菌耐药性已经不再是仅仅针对数种抗生素具有“多重耐药性”,而是对绝大多数抗生素均不敏感,这被称为“泛耐药性”,更加可怕。事实上,所有的超级细菌都是由普通细菌变异而成的。也正是由于滥用抗生素,对变异细菌进行自然选择而产生。

不过万幸的是,超级细菌还有克星。研究发现,目前能对超级细菌起作用的抗生素是有的,如多黏菌素、替加环素以及本文的主角——万古霉素。

相关链接

万古霉素用法

以治疗伪膜性肠炎为例,如为口服,成人每次0.5克,每6小时1次,每日用量不可超过4克;儿童酌减。如为静脉滴注,成人每日2克,分2~4次给予;儿童每日量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分次给予。一般将每次量的药物先用10毫升灭菌注射用水溶解,再加入到适量等渗盐水或葡萄糖输液中,静滴持续时间不少于1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