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前,我上门诊,一个中年男子在家人搀扶下走进我的诊室告诉我说:“医生,我有脚气,但是搽了治脚气的药也没好转,反倒加重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不着急。来,把脚伸出来我看看。”他伸出双脚,水疱累累,水疱边界不清,很多地方已经糜烂。我告诉他:“这不是脚气。”
“啊?脚痒,又起水疱,不是脚气吗?难道还有其他病?”患者非常不解。
“是的,像你这种情况应是脚部湿疹,所以,你用治脚气的药物没有效果。”
患者半信半疑地将我开的药拿回去。两周后,患者自己走进我的诊室。“谢谢医生,您开的药我用了确实有效,看,我走路都正常了。”
临床上,遇到不少貌似脚癣而实际是湿疹的患者,这些患者大多看过几家医院或用过几种抗真菌药物,但疗效不佳或无效或愈治愈重,甚至水疱累累,行走困难。进而采用治疗湿疹的方法治疗,很快痊愈。
其实,除脚癣以外,在脚上表现为水疱、瘙痒等症状的还有多种皮肤病,如湿疹、汗疱症、癣菌疹、接触性皮炎等。脚癣与这些皮肤病的病因不一样,治疗也便大相径庭。一旦用错药物,轻则无效,重则适得其反,症状加重,小病变大,影响工作和生活。
那么,如何区分脚癣和湿疹等疾病呢?
一般情况下,每种皮肤病的皮肤损害都有其特征性,如同每个人的长相,完全相同者很少。只要仔细观察或做必要的检查,区别它们并不是一件难事。
脚癣
皮损特点:边界清楚,可逐渐向外扩展,但决不会是弥漫性边界不清楚的。
治疗:用抗真菌药。
脚癣系真菌感染引起,具有传染性,其皮肤损害往往是先单侧(即单脚),数天、数周或数月后才感染另一只脚。水疱主要出现在趾腹和趾侧,最常见于三、四趾间,足底亦可出现,为深在性小水疱,可逐渐融合成大疱。
治疗可根据皮损选择外用药。如系单纯水疱,可外搽复方土槿皮酊、复方水杨酸酊、达克宁、联苯苄唑霜、克霉唑霜等;如有轻度糜烂,可先用达克宁等霜剂外搽,待糜烂愈合后加用复方土槿皮酊等具剥脱性药物;如糜烂明显,渗液较多,宜用10%苦参或黄柏溶液,或3~4%硼酸溶液、0.1%雷夫诺尔、1/5000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合并细菌感染出现脓疱者,加用抗生素外用制剂。
足部湿疹
皮损特点:水疱边界不清。
治疗:抗过敏。
足部湿疹系过敏反应,过敏原往往不易查清。其发病常双侧同时出现皮损,呈对称性。水疱可见于足底、趾腹、趾间、趾背、足背等。
治疗当用皮质激素类霜剂、酊剂、洗剂等,如肤乐、氟轻松、皮炎平、地塞米松氮酮洗剂等;有糜烂、渗液,可用10%苦参、黄柏溶液浸泡;皮损严重者,可口服扑尔敏、仙特敏等抗过敏药以及维生素C等,必要时口服强的松等;合并真菌感染者,宜选用派瑞松、复方康纳乐霜等抗过敏、抗炎、抗细菌的复合制剂。
汗疱症
皮损特点:皮损常对称出现,为密集深在的小水疱,真菌镜检阴性。
治疗:西医治疗同湿疹,中医可用健脾渗湿热类药。
汗疱症是一种好发于手足的季节性湿疹样皮肤病,常在春末夏初至秋季这一时段发病,一年之中,轻者发作1次,重者发作数次。皮损常对称出现,为密集深在的小水疱,好发于指趾侧面,严重者延及手掌和足底,并可聚集成大疱,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真菌镜检阴性。
治疗可口服中药健脾渗湿类汤剂或丸剂、片剂,如参苓白术散、丸或片剂,外用苦参、黄柏、防风、生薏苡仁各30克水煎,待温后浸泡,有良好疗效。西医治疗方法基本同湿疹。
癣菌疹
皮损特点:皮损边界不清,大多对称。
治疗:既抗真菌,又抗过敏。
癣菌疹是先患有癣,由于机体对癣菌过敏而引起的过敏反应。这种过敏反应可发生在癣的附近,亦可发生在远处。如头癣、体癣引起的手足部丘疹、水疱,足癣引起的癣灶以外的足部或其他部位(如手)丘疹、水疱、红斑等。治疗应先治愈癣,癣治愈后,癣菌疹可不治自愈,或很容易治愈。治癣需用抗真菌药,治癣菌疹则应抗过敏,与湿疹相同。
由上可见,脚上出水疱的病并非只有脚癣一种,而且治疗不当还会使病情加重。所以,当你发现脚上出水疱并瘙痒不适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皮肤科诊治,并做必要的检查,诊断明确后再对症治疗。切不可随便去药店买来外用药乱搽,以免误诊误治,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