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挂上号了!”这是小许星期六上午在北京跑的第四家医院,只为看好困扰了他一星期的肠胃炎。
挂号难,排队烦,困扰着许许多多像小许这样的年轻人。不过,大部分人并不会像他那样为了“小病”去跑医院。2009年中国医师协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都市人群中当感到身体不适时,只有4.8%会选择去医院看病。
剩下的95.2%,俨然是一个偌大的“轻问诊”需求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大部分患者的问题只需短短几分钟就能解答。面对巨大的需求,创业者和投资人们开始虎视眈眈,2011年11月上线的“春雨掌上医生”(以下简称“春雨”),成了第一款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医疗应用。
这个达到800万装机量的APP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填补用户从生病到去医院之间的空白领域。
“轻问诊”的未来
通过在APP上添加或勾选相符的病症,用户就能查到可能的病因。
春雨掌上医生做的是“自诊”和“问诊”的尝试。打开APP,用户可以选择“症状自查”或“咨询医生”。在症状自查功能里,直观的人体平面图简化了“描述症状”的环节,通过在APP上添加或勾选相符的病症,用户就能查到可能的病因,以及根据数据库生成的患病几率。
当用户自诊后仍不确定自身疾病时,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向医生寻求一对一的医疗服务。目前,每天都有几千人通过文字、语音或图片的形式在春雨上“问诊”,约有1000余名医生在春雨上“听诊”。问诊的范围涵盖了妇科、儿科、营养科、中医科等12个科室。春雨希望,这支医生队伍可以在未来两年扩大到2万。
在春雨CEO张锐看来,数据库和专家资源是做移动医疗应用的两大门槛。数据处理的技术决定了自诊功能的精准度,而医生的黏性则决定了这个平台的活跃性。一开始,所有的医生都是春雨一家一家去医院跑来的;而现在,已经有30%的医生通过主动报名,成为春雨医生。所有医生在春雨上都是实名认证,并且要符合三甲医院、博士学位、5年临床经验、主治医生级别以上的条件,这些有据可循的凭据增加了用户对春雨的信任,也降低了发生医疗纠纷的概率。
在此基础上,LBS功能也让基于移动设备的春雨实现了桌面互联网问答所不能达到的便捷性。例如,医生在诊断过程中给用户开药后,药品的名称会自动生成链接,帮助用户找到附近的药房。更加“智能”的例子是,“如果你用头晕、眼花、恶心等症状自查病症,可能患偏头痛的概率很大,但如果LBS定位发现你在工业区,也许结果就可能是空气污染!”春雨公关总监毕磊说道。
平台的探索
医生凭什么要利用业余时间来回答问题?春雨又该如何盈利?
在春雨33人的团队中,技术人员超过一半,而有医学背景的只占到三分之一。正因为此,春雨不做“医院围墙内的事”,而只是专注于“基于医疗服务的问答平台”——用移动客户端连接医生和病人。
于是,春雨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便是:医生凭什么要利用业余时间来回答问题?春雨该如何盈利?
“医生整合自己碎片化的时间提高了收入,还树立了个人和医院的口碑。”春雨方面如此表示。以北京妇产医院的一位医生为例,截至2012年11月,他回答了近17000个问题,2012年10月,他所获得的来自春雨的收入就超过2万元。
而从2012年9月开始,春雨全面实行“用户定价问诊功能”,用户可以选择为自己的提问支付6元、12元、25元等不同等级的费用,也可以直接指定医生(按照医生自己的定价)进行一对一电话问诊,或继续享用免费服务。就2012年11月来说,医生在春雨上共获得了约25万元的问诊费,其中97800元由用户支付,其余则由春雨买单。在医生的收入中,用户支付的比例高于5%,春雨直接支付的问题量占20%左右,其余问题的费用则由春雨根据医生的积分体系综合判定。
数据显示,在春雨的平台上,有30%的用户愿意小额支付,但春雨并不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分成。一般情况下,一位三甲医院的专家按规定能够拿到14元挂号费中的5元,普通医生只能拿到5元挂号费中的0.5元;而春雨付费问诊中的最低标准就有6元,医生可以全部拿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医生的积极性。
随之而来让张锐最为头疼的问题,便是春雨的盈利模式。张锐给自己立下了三年之约,在这段时间里不考虑盈利,只需要把医生的资源做好、数据库建好。“只要产品好了,用户知名度够了,春雨就不会死。”2011年底,春雨获得了蓝弛创投的300万美元投资,又在2012年9月完成了B轮融资,暂时不愁资金。
事实上,正在从PC端延伸到移动端的医疗问答界同行——创立于2006年的“好大夫在线”,至今也没有找到盈利的现实路径。聚焦医生网上社区的“丁香园”,在创立10年以后,通过为药企提供营销解决方案获得了营收上的跃进。
对春雨们而言,把盈利目标投向占据医疗行业90%利润的“药”或许是大方向,但如何在盈利与用户体验之间取得平衡,仍是需要探索的地方。公司现在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用户习惯和信任的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