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历经百年,基础技术和基本概念已然成熟稳定,虽然新能源及移动互联技术正在尝试改变这个行业,但改变失败的风险也比以往更高;上百万工程设计和产品规划人员,整个开发过程都在做出自己相应的贡献,他们也同样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破坏性的反作用。一个巨大多元的新兴市场,风险和回报更加难以捉摸。这里,我们列举了那些可能无法帮助公司提高竞争力的案例,不为指摘,因为无论成败,它们都是在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向这个行业注入活力。
在过去的一年里,宝马在中国取得了30.32万辆的好成绩,同比增长39.7%,成为德系三强中增幅最快的品牌。但在经历高层人事变动的同时,宝马也在悄然改变着自己的在华战略,不仅期望中国市场能贡献更多的销量,而且还能创造更多的利润。这一点,在全新一代宝马3系的定价中就已经显现。全新一代3系在外观上无疑比此前任何一代3系都吸引眼球,不过相对于竞争对手,它的上市价格本身就不具有优势,而最近的逆势涨价更是让市场和业界感到意外。
曾经的SUV销量冠军,如今已经逐渐走下神坛。将它拉下王座的,除了竞争对手的强势来袭,不得不提及其产品自身设计的原因。2012年2月,东风本田发布了第四代CR-V,与前代产品相比,设计风格上有了显著的改变,可以说是一种从中庸向前卫激进的跃进。最大的改变在于其尾部设计,抛弃了其低调内敛的造型,采用了三角形侧后窗、夸张隆起的D柱。但也正是这一设计引发了消费者的广泛议论,也让很多消费者兴致索然。
奥迪A1去年铺天盖地的广告营销让人们印象深刻。不过,市场这次却并没有给奥迪一个期待的回应,为此一汽奥迪在去年底也调整营销策略,将个性化定制策略改为根据大多数客户需求,生产已加配车型直接销售为主,价格也有松动。但目前我国的小型豪华车市场仍没有完全打开,更多的是MINI等蕴涵品牌文化的产品占据。或许,相比销售业绩,A1更重的责任还是在于帮助奥迪摆脱其沉闷的公务车形象。
作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东风日产的主力车型,新天籁上在营销上采取了更为灵活的策略,首先是制定了较低的入门价格,然后是承诺今年绝不降价,最后对经销商也不再提出全年销售数量的要求,并且还将为车主提供免费三项服务政策。不过,暂且抛开更吸引人的入门价格和不降价承诺,因为如果考虑到竞争对手在降价后的终端销售价格,这更像是一个噱头。此次对经销商不再提出具体的销量要求,却很可能会让东风日产此前奉行的营销模式崩盘。
出于优化雪佛兰品牌在华销量结构,进一步提升品牌溢价,迈锐宝承载征战中高端市场的任务出发了。兼顾低端和中高端产品,对于品牌的张力会提出很高要求,从现实情况来看,雪佛兰显然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而迈锐宝上市之初,价格没有和别克品牌的产品拉开距离,随后上市不久便下降2万元,再度挑衅了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作为一汽集团“红旗复兴”规划中首款面向市场的高端产品,红旗H7将在今年中旬进入私人消费市场。而在此之前,一汽已经向相关政府部门交付了逾500辆H7。从红旗品牌的营销手段上来看,一汽仍然希望能借助“官车效应”来推动红旗的发展。
据了解,从2008年6月“红旗复兴”项目启动以来,一汽已在该项目上累计投入研发费用52亿元,而未来两年这一数字还将继续增长至105亿元。
这款大众旗下的明星车型在全球已售出了近3000万辆。而作为大众最新的MQB模块平台打造下的首款车型,第七代高尔夫不仅在车身重量与燃油经济性上都有着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大众预计模块化的生产将把生产成本减少20%、生产时间减少30%以及一次性开支减少20%。但也有观点认为,新技术能大幅缩减生产成本,但也意味着任何缺陷都有可能让其面临大量召回的风险。而大众眼下在DSG事件上的态度,已经为其蒙上了一层阴影。
入门价格不到10万元,目前市场上最便宜的合资品牌SUV,凭借这一卖点,翼搏吸引了无数年轻人的目光。福特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似乎开辟了一个新的细分市场。但事实是,翼搏真的便宜吗?
虽然在宣传上长安福特给出了一份长长的配置清单,但多数安全配置只有顶配的车型才有,而入门版翼搏连现款嘉年华入门版都配有的制动力分配系统(EBD)也被减掉。
入门价格便宜了,或许能创造一个不错销量,但长远看,福特的投机取巧却并不高明,安全性能下降或将对品牌造成持久伤害。而福特在华最大问题正是品牌力的下滑。
作为目前斯柯达旗下唯一的一款SUV车型,视为亮点的1.2升小排量发动机,打着环保的旗号,动力性能否拖动一款SUV车得打个问号。而尽管打造的平台和大众的途观一样,但斯柯达品牌本身在中国的定位不明确,一直是大众的“软肋”,在大众希望其品牌价格稳定的情况下,能否凭产品本身打动消费者,显然在营销上还要多下功夫。
定位比S6更高的SUV车型S7将在今年亮相。有消息称S7不仅拥有比S7更宽大的车身尺寸,还将搭载比亚迪自己的2.0T发动机以解决S6动力性不足的问题。不过,作为自主品牌,虽然从产品配置上并不低于对手,但冲击更高级别的SUV市场往往都将面临品牌瓶颈。据了解,在批量化生产分摊成本后,S6和更高端的S7在生产成本上的差距不会太大。如果给S7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价格,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其品牌力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