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引导
爱国在心里,爱国在行动,而不只是一句口号。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人类崇高而美好的情感之一。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关心祖国的命运……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今天,我们就一起倾听爱国之歌,感受爱国情怀,汲取爱国养分。
文章品读一
点滴爱国心
□傅筱雨
这个晴朗的初夏午后,我想起小时候炎热的夏天,外公总是把西瓜中心最甜又无籽的那块切出来给我吃。在遥远的英国,面对满超市的比萨、可乐、薯条和甜腻的奶酪,我无比想念外公做的红烧带鱼和茄子烧肉。
从老照片上看,外公年轻的时候,是个特别帅的小伙子,眉清目秀、英气逼人。50年代的时候,外公是共和国第一批水利建设工人之一。正是他们那一代的工人们,在战争遗留下的一片废墟之上,一砖一瓦,用汗水和青春建起新中国。外公是水利建设公司的工人,所在的班组负责水库灌浆,他曾在甘肃参加过嘉峪关水库修建,在广西参加过桂平县水库修建,在河南信阳参加过南湾水库修建,在安徽境内更是参与修建了佛子岭、龙河口、花亭湖、太平湖水库。年轻时候的外公,干起活来,是他们班组的智多星和拼命三郎。在苏联撤回专家和设备的那段日子里,外公所在的班组遇到过很多因为器械缺乏产生的困难,都是外公想办法解决的。
现在的外公七十七岁了,是个背儿弯弯的老爷爷。外公两手的大拇指因年轻时高强度的劳动——长期扳动钻机阀,扭曲变形了。力气比年轻时小了很多的外公,在工地上形成的倔脾气却是依然不小。外公不爱说话,也很少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候外公固执、爱抬杠,说话生硬噎人,又认死理儿,能把人气得七窍生烟。
大学的时候,几乎每个周末都回外公外婆家里住,那时候的我其实很不懂事,却又很自以为是,常常认为外公这个老人家太倔又不讲道理,常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和外公争来争去。
外公的退休工资每个月只有600块钱,这在省城合肥着实是很少的生活费,好在由于孩子们都比较孝顺,外公住房的条件算是很好。外公家里的卫生间是白色的墙壁和蓝天白云一样的吊顶,电热水器用起来也很方便,可是外公总喜欢把洗澡水洗脚水存在桶里放在卫生间用来冲马桶。一到夏天,桶里的水就会发臭,气味很难闻。每次我看见,就会把桶里的水全倒掉。可是不几天,桶又满了。我想着外公一辈子和水打交道,这样做或许是因为某种情结吧。于是每次,我都告诉外公不用这样做的。前几次,外公都没有说什么,依然我行我素地在桶里储水。终于有一次,面对气味难闻的水桶,我忍不住对外公嚷嚷起来。也是那次,外公说出的话,让我无地自容地惊呆了,那一次外公说:“现在我老了,不能再为国家做什么事情了,每个月还拿退休金让国家养着,就每天省这点水,算是做点事情吧。现在水资源这么紧张。”说这话的外公像个偷偷做坏事的小孩子,头微微低着,手背在身后,声音也很小。那一刻,我呆站着,感觉像被电击了,一句话也说不出,觉得自己很羞愧很羞愧!
今天,我远在英伦,每每看着满街满巷飘扬的五星红旗,听着游走的同胞高唱着震彻云霄的国歌,我的眼眶都会满含着泪水。我会想起外公,想起每一张爱国的面孔。原来在平凡的人海中,跳动着那么多那么多的爱国心呢!这样看来感动中国的名额确实太少。
在平凡的岁月里,祖国不需要我们再去用血肉筑长城。游走和抵制的确是一种呐喊和力量,而祖国更需要的,可能是平凡的我们在平凡的每一天里,尽自己的心意,贡献给她点滴的能量。
(选自《新安晚报》2008年05月27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高度概括年轻时的外公为祖国的水利建设事业而付出的艰辛和作出的巨大奉献。
B.“外公总是喜欢把洗澡水洗脚水存在桶里放在卫生间用来冲马桶。一到夏天,桶里的水就会发臭,气味很难闻。”说明外公平日非常不讲究卫生。
C.“眉清目秀、英气逼人”是人物描写方法中的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
D.文章最后一段在表达方式上是议论,其作用是画龙点睛。
2.文中描写了外公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平凡的岁月里,祖国不需要我们再去用血肉筑长城”一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品读二
难忘那年清明雨
□柯 云
清明冒雨踏青祭祖,是我国的传统。正如唐朝诗人杜牧《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宋朝诗人黄庭坚《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和同代诗人高翥《清明日对酒》:“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说白了,清明不外乎两件事,一是对酒;二是为亲人扫墓,焚烧纸钱,寄托哀思。
然而,民国卅三年,也就是我满七岁正读私塾的那一年,也是清明雨,却很特殊。我们除了给亲人照常扫墓外,父亲说还要到另一处地方去为亲人扫墓。亲人是谁?父亲没说。这天,天空特别阴沉,下着毛毛雨。父亲背上一个竹背篓,里面放着酒饭、香纸和他自制的上书“勇士之墓”四个大字的一块木牌。父亲让我背上一把小锄。一路上,我们沉默寡言。父子俩沐浴小雨,来到五里外的一个荒岭处——雷雨垭。
……
我问父亲,这坟中埋的到底是什么亲人?父亲一脸沉重地告诉我说,这坟中埋着比亲人还亲的人。我一头雾水,非要让父亲讲出根底。
雷雨垭,系澧水与沅江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过去进入沅陵、桃源的重要关口。垭口两峰对峙,一刀切的绝壁悬崖,仅一条尺多宽的石径从岩缝中经过,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历代为军事要塞,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人马通过关口,必须小心翼翼地如蚂蚁攀树般行进,稍不小心,就有粉身碎骨之危。民国卅二年十一月中旬,日寇进犯慈利,妄图通过雷雨垭再进攻桃源包抄常德。国民党七十三军,见地势奇特,仅派一个排的兵力架上两挺机枪把守关口。我军抢占有利地形,将敌人拒之垭外。敌人多次强攻均未得逞,反而丢下数具尸体,有的连肠子也挂在岩尖上。我军就这样坚守了五天五夜。狡猾的鬼子,见强攻不行,便一面佯攻,一面从岩壁上攀上去,抄了我军后路。一场激战,我军官兵全部阵亡,死得极其惨烈悲壮。年纪最大的不过二三十岁,小的十八九岁。多么可惜啊!
……
父亲深情地说,这些可爱的勇士们,他们也有父母兄弟姐妹,有的还有妻子儿女,他们中有的可做你的哥哥,有的可做你的叔叔,这难道不是亲人吗?可他们连名字都没留下就这样走了!他们为了什么?不是为了抗拒侵略者,保家卫国,会血洒荒野吗?要不是他们的牺牲,我们能有今天吗?最后,父亲指着绵绵春雨说:“你看老天爷也在为勇士们流泪呀!”说到这里,父亲的声音嘶哑了。我也禁不住失声痛哭。
……
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张思德时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那些无名抗日勇士,是为国捐躯的,他们死得比泰山还重,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们。
(选自《张家界日报》2010年4月2日)
1.第五段在叙述的顺序上是__________,是作者在回忆中解读烈士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让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
2.“旁征博引”是本文一个重要的写作特色,请你从修辞角度来谈谈你对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