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生物教学中,应用参观探疑法,使学生能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在疑惑中,寻找解疑的办法,唤起他们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使他们在和谐快乐的大自然中,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参观探疑法;生物教学;析疑
传统的生物教学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活动为辅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教师传授生物知识往往是黑板上种花,挂图中得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多维思考,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用说张扬个性、培育创新意识。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近几年来,我对新编生物学教学采用“参观探疑法”做了初步尝试。
我对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八个班级进行实验:四个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法,另四个班级采用“参观探疑法”(即列疑—探疑—析疑)进行教学,让学生先看实物后思考,从实践到理论,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一、参观设疑
1.教师利用当地丰富的植物资源,根据课程标准对所学内容作出分析,找出该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然后选择适当的植物分布点和相应的植物类群,有的放矢地列出问题,提出参观的具体要求和思考性问题。
如,学习《叶片与光合作用中叶片的结构》时,先列出该章节的知识结构:
然后分析本节内容重点是叶片的组成,难点是叶肉内叶绿体分布,叶片与光合作用的关系。按照教学需要,校园内有足够的植物可供参观,参观地点就选择在校园。
2.设置问题。问题的设计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课本知识,力求能够融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于一体。而后制作问题卡,并将卡片挂到将要观察的植物上。在女贞或其他任一植物上挂着“看一看:叶片是圆还是扁平?这样的形态有何意义?叶片为何上面比下面绿?”在桃树上挂着“瞧一瞧,叶的基部有无痕迹。幼叶呢?”法国梧桐、竹子上挂着“动一动,对光观察叶片脉络分布”;山茶、月季上挂着“比一比,与月季(山茶)的叶子有何不同?”
二、参观中探疑
在做好充分准备后,教师便带领实验班学生参观校园内的植物,依照“察”“填”“议”“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1.察
教师有秩序地组织实验班学生,按挂牌设疑的线路参观。七、八年级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具有好问爱动的特点,此时眼耳手脑同时并用,带着问题仔细观察校园内的植物。不知不觉中对叶的形态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司空见惯的植物叶有了新的认识:“咦,怎么叶片都是扁平的?为什么有的叶有叶片、叶柄、托叶,而有的却只有叶片?叶和叶之间为何不重叠?叶片为何上面比下面绿?花的结构由哪些部分组成?”等等。
2.填
为方便学生参观时做好观察记录,在课前,教师印发提纲和填空式表格。列出所需观察、探究的要点及注意事项,让学生记下观察的结果。
3.议
参观中,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做适当的指点,对本质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使学生对本章节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4.总结
在观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对所观察内容作出归纳总结。从桃树、樟树等植物的叶脉上可归纳出双子叶植物多为网状脉,而百合科竹等单子叶植物多为平行脉。叶脉用来运输水和无机盐。通过探疑可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尽快形成问题氛围,使学生生疑,同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参观后析疑
参观后学生回到教室,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回到课本,根据参观时反馈的信息,纠正错误、澄清概念补充不足。最后教师在黑板上列出该节的知识结构,点明重点和难点。
就这样,采用“参观探疑法”改进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地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在教学时我尽量让学生走出教室,通过培养,让他们学会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归纳创新问题,勇于评价问题;学生养成了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和不断反思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组织、表达、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思考、探索、创新,全面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如,在学习《物种多样性》章节时,可将参观地点选择在当地植物园;学习《我国的植物资源》章节时,可与秋游相结合,选择当地一片原始森林,寓学于乐;讲到《细菌、真菌、病毒》章节时,可安排学生到附近的食用菌场参观,同样按照列疑、探疑、析疑进行教学,缩短了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间的距离,学生不再觉得生物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总之,这样课内外结合,理论实践相融,学生爱学易懂,且能灵活运用,丰富了生物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潜在智力。在六年(共三轮)的教学中,采用“参观探疑”法的四个实验班与另四个普通班相比较,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极大的差别,实验班学生对知识理解深刻,掌握得较彻底,在二年后的抽查考试中显示:实验班学生的平均成绩基本上都高于普通班近20分。
(作者单位 姚紫文:福建省浦城三中 姚紫菊:福建省浦城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