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灵魂。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是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在实践过程中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高效;数学;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比较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反之,如果一个人对某项活动不感兴趣时,就算通过意志的努力去做,活动的效率也是很低的,也不一定能够做好。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的动力。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让学生感受教师的魅力。教师的人格力量和教学艺术是教师魅力产生的根本。“亲其师,信其道”,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更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与喜爱,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华老师的一次试卷评讲课上,评析这样一道题:
3点钟时,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夹角是( )度,再过1小时,时针和分针成( )角。在画出钟面图作了评讲之后,华老师问学生:“如果不是问再过1小时,而是说再过1分钟,那么时针和分针成什么角?”学生茫然,三四秒钟之后,有几个学生答:还是钝角。华老师说:“对!哪怕是再过1秒钟,时针和分针的夹角也会大于90度,所以是钝角!”学生纷纷点头,佩服老师的高明,华老师也有几分自鸣得意。
下课了,两位同学找到华老师:“华老师,您课上讲错了。”华老师莫名其妙:“怎么会呢?华老师哪儿错了?”“我们算过了……”学生的语气中有些不容置疑。
华老师凝神静听。“分针比时针走得快,所以再过1分钟,时针和分针的夹角是锐角,不是钝角。”学生的语气十分肯定。
“哎呀,确实是我错了。”华老师恍然大悟。事后,华老师“狠狠地”把他俩夸奖了一番,并当即表示:第二天当众承认自己的错误;表扬他俩善于独立思考的精神;赠两张名片给他俩,上书:“敬赠我的一题之师!”
华老师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正如思维科学家张光鉴先生说:“只有在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像华应龙老师这样与学生平等对话,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称学生为老师,这样的教学艺术,这样的人格魅力,学生怎能不喜欢?
其次,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作为数学教师,我们首先就应具备对数学美的感受、捕捉和创造能力,并带着自己对数学美的感悟走进课堂、走近孩子,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不仅在形式,更在美的内涵。
二、高效利用教学资源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基础
说到教学资源,教师们往往想到的是教材资源、生活中的教学资源等,除此之外在课进行地的过程中会生成很多动态的教学资源,如: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疑问、学生的差错……对这些动态教学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会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片段:
教师让学生试着编写儿歌《数青蛙》后交流,小A同学说:“a只青蛙b张嘴,x只眼睛y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面对学生的错误“创作”,教师没有马上作答,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辨析。首先让学生读读原文,再读读新编的儿歌,比较评价小A同学的创作,立刻就让学生反驳:“儿歌中用了5个不同的字母,如果讲数字代入就会这样:1只青蛙2张嘴,3只眼睛4条腿,扑通5声跳下水,这明显是错的。”“他的字母虽然符合用字母表示数,但这些字母之间毫无联系,与儿歌意思不符合。”在辨析中,大家都明确了用字母编写儿歌要考虑到数字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趁势追问:“儿歌前后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小B同学说:“青蛙的只数是关键数,其他数字与它都有联系。”小C同学说:“儿歌应该只出现一个字母。”小D同学说:“眼睛的只数是青蛙只数的2倍,腿的条数是青蛙只数的4倍”……这是教师又一次把目光转向小A同学:“现在对自己的编写有什么修改意见吗?”小A信心十足地说:“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大家说我修改的对吗?”全班响起赞同的掌声。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对待差错。其实,学生的差错是很有价值的,正好引起我们的思考。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认识到,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错误是一种可贵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师的工夫恰恰体现在对差错的认识及利用上。
三、寻觅最佳的认知路径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关键
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学生认知结构中相关旧知识与教材新知识的相连结。使学生以旧知识为基础,通过新旧知识间对照分析等思维运作,建立新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新知识的“客观意义”转化为“心理意义”,新知识被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教师要善于根据知识间的联系,寻求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的最佳路径。
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可以结合生活实例从已学过的“平均分”引进“按比例分”,这就自然地揭示了两种分法的联系和区别,“平均分”是按比例分的特例,两种分法都要求每一份的数量相同,只是“平均分”每人都得其中一份,而“按比例分”每人得的份数不一定相同。“按比例分”的解题思路也就自然地与“归一问题”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建立联系,从而把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的轨道,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扩展。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高效性,我们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05.
[2]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