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已近十年,为跟进社会和教育的变化,更好地满足青少年自身成长的需要,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其进行了修改完善,定稿为《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传递着新理念,蕴含着新策略。如何使我们每节课简洁、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能自觉地朝向并蕴含着最高目标的精神指向,并使它能够成为通向最高目标的步骤而存在,意识到具体目标背后所蕴含的那个最高目标的价值追求,并追求具体目标最高的实效性,是我们每个品德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的课题。品德教学不应该是生硬的说教,而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活动中收获,在参与中提高,达到一个“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长期以来,我们偏重的是“外塑”和“他律”,常常忽略内生和自律,不符合了这些规律就会用说教和灌输来解决问题。可是学生不是道德的容器。有一则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人无意中找到一个蝴蝶蛹。几天后,他留意到蛹出现了一个小孔,他就停下来观察它。过了几个小时,他见到里面的蝴蝶,用它细小的身体挣扎着,试图从小孔出来。看了很久也没有一些进展,小蝴蝶好像尽了最大努力,也没有办法出来。这个人于是决定帮它一把,找来一把剪刀将蛹头剪开。蝴蝶这样就很容易地出来了。但蝴蝶出来后身体肥肿,翅膀细弱。这人继续观察蝴蝶,他相信翅膀会渐渐变大,身体会越来越小。而这没有发生。小蝴蝶余生只是拖着肥肿的身体和细弱的翅膀,在地上爬行,永远也没有飞起来。故事的题目是《是谁折断了生命的翅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多从教育的角度来思考:这个善良的人不了解蝴蝶必需用它细小的身体挣扎从小孔出来,必须经过这个过程,才可以将体液压进它的翅膀里,壮大翅膀。大自然很奇妙地设计,就是蝴蝶从蛹中“挣扎出来”,是为着“预备”它将来飞行需要的装备。生命里面的“挣扎”是孩子们必需的。这个故事启发教师:要把学习的权力、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切实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己的责任,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我们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别拔苗助长,也别越俎代庖,成长就是痛苦的蜕变。我们不能越位。“我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教师的任务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
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于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现在课程设置是把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把品德课与生活课的综合,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这样做就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
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也是课程标准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做收到实效。课程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的“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以我们要从“生活的大舞台”中提取有价值的要素。“生活中本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和“新”的眼睛。比如我们的选题可以有理想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都具有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让他们在人生发展的所有阶段及所有要充当的角色中,找到自己应该处的位置,我们不能决定他们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拓展他们生命的宽度;还可以有紧扣社会的主旋律“公德培养”,从而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必须由狭隘的私人生活向广泛的公共生活扩展,这样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公民素质;还可以有“有争议的焦点问题”如:在学习“诚实守信”时,不能仅仅呈现诚实守信的正面例子,可以适当呈现不诚实守信而获得利益的事例,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并且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或身边的人在这方面所遇到的不同情况和感受,对不同情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和探讨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学会根据情境作出恰当的判断和行为选择;还可以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会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将课内学习延伸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或校内外其他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只要开动脑筋,我们就能发现生活的“新”和“美”。
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体验学习是符合品德学科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它符合品德形成发展的两个基本规律:一是“外塑—内化—内生—外化”,另一个是“他律—自律—自觉—自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塑意在内化,内生方能外化”和“他律终为自律,自觉才可自为”的原理。其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克鲁捷茨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能力的形成总是同一种活动联系在一起,它同学科教学密切相关,是在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有作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才能从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个人的发展,构建起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修炼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人格。
精心设计出一节节可预期的,有别于自然而然的生活环境熏染的有形的精致课堂,它需要通过有目的、有系统且持续性的努力。我们期望透过教学内容的生活性,教育方式的体验性,活动氛围的习染性等来收到春风化雨的教育实效。其路漫漫,任重而道远,我们已经出发,仍须上下不懈求索之。
(作者单位 山西省灵石县南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