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一节课

2013-12-29 00:00:00陈丽
新课程·上旬 2013年3期

学生听课、教师授课天经地义,没什么好研究的,可是要上好一节课就不那么简单了,如果能在课堂上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对学习知识的求知欲,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对他们的学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课呢?我觉得我们首先要先了解怎样才算一堂好课?我们应从课前、课中、课后等几个时段说起。

(一)课前

1.我们老师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2.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3.掌握一定的教学教法知识。4.努力研究教材。5.努力研究学生。6.教师上课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楚,要用普通话。7.备课,最好备详案。8.熟记教学过程及本节课教案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二)课中

1.要有把课上得最好的信心,即使上课期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插曲,也不能动摇。2.按教案上备好的内容上课。3.加强双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板书美观、精要。5.多媒体运用正确,熟练。6.知道并会应运几种特殊情况下的灵活处理。

(三)课后

上完课后,老师还应对当节课的教案内容、上课时的情况等做积极的反思。我们认为,只有我们将“课后记”记下来了,我们的一节课,才能算大功告成,才能算真正地完成了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才算上好了一节课。怎样才是一节好课呢?教师要做在“读”“活”“情”“修”上下工夫。

1.“读”,即指教师至少要做到三“读”。首先,要读课程标准,要想上好一节课,要读懂新的课程标准,如果在不懂标准的情况下去上课,那就像中医把不准脉、士兵不听指挥一样,失去上课的目的性,不知道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失败,即使不失败,课上也不会出色。其次,要读教材,就是教师要掌握和了解教材,确定教材的重点及难点,而教师本身应该是一个有思想、有智慧、勤奋努力的教师,如果我们的文化素养还不够深厚,那我们就多读书、多思考,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2.“活”,我想不仅仅是教学理念的创新,也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更重要的是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教师要把课堂参与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教师还要教给学生适当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使学生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培养学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对别人的意见作出正确的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同时,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3.“情”,即教师在教学中要动情,学生在学习中要入情。作为一个教师,首先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他们人小情多。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的“力”,我们应该利用学生的情感,使其成为他们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我们更应该培养、发展学生的情感。作为教师要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要入情、在学习过程中动情,在“入情”“动情”以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移情”,也就是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理解所教知识中蕴含的情,“移情”要通过读来实现,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移情”之后,还要“抒情”。

4.“修”,即指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作为教师,要热爱生活,并知道热爱什么样的生活,一直为热爱着的生活不懈地奋斗,作为教师要善于思考,作为教师要有一颗宽容、仁爱的心,老师要具有永不懈怠的自我学习精神。

作为一名教师,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们永恒的追求。相信每一位教师对这一问题都有着自己的理解,那就让我们在交流中不断提升自己吧!

(作者单位 辽宁省辽阳市太子河区沙岭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