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练习”设计策略

2013-12-29 00:00:00张全苍
新课程·上旬 2013年3期

摘 要:有效的练习有利于较好地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它具有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

关键词:有效练习;小学数学;基础性

有效的练习有利于较好地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它具有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精心设计有效练习是实现练习实效性的前提,根据“紧扣目标、促进思维、形式多样、分层要求”的练习设计要求,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了“有效练习”设计的一些尝试。

策略一:设计基础性练习,落实学习目标

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如何,应该是练习设计的重点。设计时应该重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数学基础知识,真正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练习设计的难度要适宜,要关注全体学生,即让一些“潜力生”也能积极参与,只不过方法层次低一些;而对于一些能力水平较好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在练习中进行高水平发挥,或思维简洁,或方法策略独特,或能对原有材料做新的拓展。

如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让全体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右图),汇报各种方案后并没有就此停住,而是让学生观察各种方案所涂苹果的个数,从而渗透了把同一个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的数量就越少。为让优等生“吃得更饱”,笔者再追问:你能不能再想出一个分子是1的分数,然后在图中涂色表示出来。一时的茫然换来了学生意外的收获:原来单位“1”平均分后的每一份的数量可以不是整数的,真可谓一箭双雕。

策略二:设计对比性练习,加深知识理解

对比性练习是在设计练习时,通过形式、内容、方法等对比,引导学生抓联系,辨差异,巩固知识,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深入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思维。对比性练习在老教材中大量出现,尤其是应用题对比,但随着新教材解决问题编排新特点,对比性练习明显减少,甚至难得一见,以至不少教师也逐渐生疏。“新课程教材书本配套练习较少,需要教师自行重组和补充,使设计对比性练习成为可能”。

如学生在学习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之后,笔者出示了以下练习题:

90÷3= 80÷2= 15÷5= 27÷9=

900÷3= 800÷2= 150÷5= 270÷9=

在学生口算完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并找出其中的运算规律。笔者认为三年级能够发现“除数不变,被除数变大(或变小),商也跟着变大(或变小)”就可以了,但还是有部分学生说出了“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几倍”。还有一部分学生说出了“除数不变,被除数后面有1个0,商后面也有1个0;被除数后面有2个0,商后面也就有2个0,也就是说被除数后面有几个0,商后面也有几个0。”此时笔者并没有及时表态,而是在练习题旁边添了一组练习:30÷6=、300÷6=,学生口算了之后豁然开朗。这样的对比题不仅可以丰富练习内容,制造认知冲突,避免不恰当的推而广之,更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规律的本质。

其实,教学生学会主动对比的学习方法和养成主动反思的学习习惯,要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策略三:设计分层性练习,实施因材施教

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传统的练习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一刀切”,导致“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了”。新课改以人的发展为最高准则,提倡以人为本,强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为此,在练习设计时,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和尝试成功的机会。在练习的提供上,可以为学生提供“套餐”,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减少统一性,增加选择性与弹性。具体做法是:将练习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可选择C层,中等的可选B层,稍差的选A层。在此基础上,有兴趣地去做更高一层次的练习。

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之后,笔者设计了如下的练习:

用24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A层次的要求:找到一种答案即可(可借助操作学具);

B层次的要求:找出你认为的几种答案,能画出草图;

C层次的要求:找出所有答案,从中发现规律。

三个层次的要求逐步递进,不断提高,其中A层练习是针对全体学生提出的,每个学生只要经过一定的思考都能够完成;B层练习是针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的,不强求一致,而是根据他们的不同知识水平与能力来主动完成;C层练习是针对极少部分自学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提出的,让这一小部分学生“吃得更饱”。此练习要求每个学生针对自己的考虑选择不同的层次,允许学生选择,当然也可以依次完成。

“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于他的问题,不催促学生,不追求解题数量,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成功”。

策略四:设计探索性练习,渗透思想方法

教师所选择和设计的练习,要能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教师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学生的数学思考,反映了对教学目标的狭隘理解;而忽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数学思维发展水平,刻意拔高数学思考的目标要求,则往往是舍本逐末,欲速则不达。

如笔者在组织学生学习“连乘问题”时,在学生解决了常规练习后,出示了这样的练习题:

(1)在同学们吃中餐的时候,老师在教室门口拍到这样一张浪费粮食的照片(课件出示浪费粮食的图片)。

(2)现在我想知道我们学校一个星期大约浪费多少千克粮食?需要调查哪些信息?

有的学生说要知道每人每天浪费多少粮食,有的学生说要知道一共有几个学生等等。这时笔者出示一些自己收集的信息,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信息,然后进行解答。

(3)已经收集了下列信息,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认为需要用到哪几个信息?

A.共有6个年级

B.共有40个班级

C.每个班级每天大约浪费3千克粮食

D.一个星期有5天在学校就餐

接着又出示购买钢笔的问题。

为了杜绝浪费粮食现象,学校准备举行节约资源教育活动,并准备购买钢笔奖励给节约之星,共有40个班级,每个班级有2名节约之星。大队委员来到文具批发市场后,得到如下信息:

第一家商店:每支8元。

第二家商店:每支9元,如果购买100支或100支以上,每支6元。

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到哪家去买?

以上两道练习题,信息呈现都比较纷杂,这就迫使学生必须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组合,理清信息间的相互联系,正确判断和选择有效的信息,从而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

只有认真钻研练习题,充分发挥练习题的价值,挖掘练习题的潜力,在用好、用活练习题上动脑筋、想办法、摒弃“题海战术”的干扰,提高练习题的使用效益,才能有效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增强数学教学实效。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广场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