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乡土地理资源与直播教学整合的尝试

2013-12-29 00:00:00叶志福
新课程·上旬 2013年3期

摘 要:分析了乡土地理资源与远程直播教学的困惑与原因,构建了“坚定信心,同步异学(替、嵌、插),课前激情,课后延伸”的教学模式,阐述了在直播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资源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土地理资源;直播教学;整合

一、乡土地理资源与远程直播教学的冲突分析

成都七中远程直播教学采用“四同时”模式(即同时备课、同时授课、同时作业、同时考试),具有“三高一大”(高起点、高速度、高难度和大容量)的特点。但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直播教学遇到一些矛盾的地方。

1.地理直播教学与新课程倡导的“学习生活地理”相矛盾

直播教学本部与远端师生空间分离的特点决定了不可能为远端提供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导致课堂的交互效率较低。

2.地理课直播教学空间的封闭性与新课改追求开放的课堂相矛盾

地理新课程追求的是“开放的课堂、个性的课堂”。但七中本部的地理课堂与远端缺乏交流与互动,相对封闭的直播课堂很难让学生融入真实的教学情境。

3.直播教学模式与新课改追求的探究式教学相矛盾

地理课程新标准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部地理课堂大量的合作探究活动,远端学生不能参与体验,只能“望究兴叹”。

4.远程直播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方面力不从心

爱国教育是地理教育的灵魂,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但直播教学无法提供这方面的资源与教学手段。

民族地区独特性、多样性、非凡性的乡土课地理程资源如何才能高效与直播教学整合?笔者在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二、乡土地理资源与地理远程直播教学整合策略

1.坚定信心

尽管乡土地理资源与地理远程直播教学资源有许多矛盾难以调和,但我们不能否认直播教学的优越性。我经常向学生宣传这种教育模式的优势,宣传网班教学的成功案例,以消除学生的顾虑。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直播教学,树立自信心。

2.同步异学

“同步异学”就是在保持与七中本部教学完全同步的条件下,适当融入乡土地理资源,让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实现“异学”,有效达成地理新课程目标。我的教学策略是——“替、嵌、插”。

(1)“替”——用乡土教学资源替换本部教学中的乡土资源。在教学同步的前提下,对本部的地理教学中的乡土地理案例合理替换。“替”的诀窍是:①相似案例。要选择与本部教学中的乡土地理资源相类似的乡土地理资源。②时间长短控制一致。乡土地理教学的时间和七中本部大体一致。③教学方式相近。乡土地理教学的教学方法、切入方式与本部要高度一致。④研究七中本部老地理教师的教学风格与特色。

(2)“嵌”——将乡土地理资源嵌入七中课堂。有时直播课堂的乡土地理教学时间比较短,呈现案例也很突然,完全在我们的教学预料之外,我采取“嵌”的策略。“嵌”的策略诀窍是:①恰到好处。嵌入乡土地理资源时不能破坏直播教学的原生课堂。②教鞭引路。远端教师决不能随意插嘴,只能用教鞭配合本部老师的问题引领。

③教师一定要认真备课。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乡土地理资源挖掘出来,揣度七中本部教师乡土地理资源的教学方法,以此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程序。

(3)“插”——见缝插针,随机应变。①采用在黑板上“写、画”的策略渗透乡土地理资源。②插得及时。必须与七中同步,提前或滞后插入乡土地理资源都会对直播课堂产生极大干扰。③插入的资源和方式要与七中相得益彰。

3.课前激情

充分利用七中直播教学的课前三分钟,把与本节课有关的乡土资源进行展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教学策略是:①教师展播。②学生收集乡土地理资源在课前汇报。③自我介绍家乡。要提前查看七中老师的PPT课件,敏锐把握本部的课程讲述和课堂要求。

4.课后延伸

七中“三高一大”的教学特点必须强调辅导,而利用乡土地理资源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我采用以下教学策略:①以乡土地理教学资源为载体进行复习巩固。②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三、运用乡土地理资源对改造地理直播教学的意义

1.在直播教学模式下实现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将民族地区的地理资源优势与七中优势教学资源有机结合,凸显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地理新课程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直播教学模式下构建了地理大课堂

教师巧妙地将乡土地理资源融入直播教学之中,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静态文本生成为动态资源,克服了直播教学的相对封闭性,增强了开放性。

3.渗透乡土地理教学降低了“三高一大”的难度

变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4.找到了在直播教学模式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

为使民族地区丰富的乡土地理资源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就必须把直播教学与之有机地整合起来,拓展地理学习空间。

综上所述,乡土地理资源是远程直播教学的“倍增器”,只要把乡土地理资源与直播教学有效整合,就一定能激发出地理直播教

学的巨大效能。

(作者单位 四川省马尔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