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的透视和建设

2013-12-29 00:00:00李娜
新课程·上旬 2013年3期

摘 要:通过全面了解当前我国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并经过系统的分析其原因,最后提出了加强和改善中学教师师德状况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中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议

一、中学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缺失爱岗敬业的精神

当前有很多中学教师不认真工作,工作态度不端正;缺乏工作上进心和积极性,不注重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教学观念和方法陈旧;“分数”至上,不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举止行为不得体等。

(二)缺乏爱心和尊重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乏引导性和教育性,往往采取打骂、罚站、罚作业、言语侮辱等方式体罚或变相体罚违反纪律的学生,这样不仅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伤害,而且还会刺激他们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或引发对抗冲突,对学校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很不利。

(三)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是教师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而现实中很多中学教师对学生来说是权威的象征,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去指导学生,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遭到了打压和扼杀。对一些后进生的学业和生活漠不关心,放任自流。

(四)拜金主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质生活驱动着人们对金钱的向往,这种拜金主义的思想也波及了中学教师。一些教师为了获取更多的金钱利益,而利用家长的关系给自己办事近而谋求利益;给学生安排座位收取礼品、钱财,才会给予“特殊关照”;还有一些教师利用更多的课余时间私自办学、办补课班,索取家长钱财等。

二、中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自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之后,以“重利”为主的价值取向逐渐威胁到了传统的以“重义”为主的价值观,就其不利因素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道德水平下滑对中学教师基本价值观念的冲击

由于市场经济和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流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随之发生了变化。中学教师的基本价值观念也受到了泛滥的功利主义和权力意识的影响,最终中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危机映射到学校。

2.师德标准过于理想化,忽视教师自身的主体需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都是将教师的职业理想化的表现。因此,我们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作为衡量教师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依据,而往往忽视了对教师自身的心理发展需要和其生存状况的关注。

3.教师的物质报酬低,与其工作负荷不成正比

教师所付出的劳动与所得到的收入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即教师职业的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其劳动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教师这种职业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教师的地位和其工资待遇也有所提高,但这种差距意味着教师其实是为国家的教育投入不足在“作贡献”。

(二)学校因素

学校管理的疏忽是影响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学校对教师的师德培训体制不够健全。大部分学校至今尚未建立规范的师德培训制度,而且其师德培训活动的随意性也很大;师德培训内容陈旧、机械,缺乏时代活力,仅停留在对一般道德规范的灌输上,而不敢尝试就新课改背景下的师德问题进行培训;师德培训的方法缺乏实践性,只是理念上的疏导。二是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激励制度不够合理。由于考试指挥棒的调控,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等量化的教师教学成绩成为学校表彰中教师的主要指标,这样的激励导致难以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落到实处,从而使一些教师的道德行为出现偏差。三是学校对教师师德的管理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教学管理成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心,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测评标准和执行措施,学校的师德监督大多流于表面,形同虚设。

(三)教师自身因素

教师自身素质会影响其道德的形成,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和方法陈旧,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不完善;教师自身法律法规意识淡薄。

三、加强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议

大力弘扬高尚的师德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从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中可以发现,由于部分教师缺失职业道德而给教育事业带来了很多不良的影响,因此应通过各方合作共同来改善中学教师的师德状况。

(一)政府和社会在加强中学教师职业道德中的宏观作用

首先要加强社会监督,建立社会性的约束机制。政府和社会既可以通过科学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内部约束),也可以通过有关的法律和法规(外部约束)来使中学教师保持正确的职业道德操守。其次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协作,来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最后要拓宽教师来源,制定严格的教师选拔和聘用制度。

(二)学校在中学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中的微观管理

当前,中学教师队伍中人员变更频繁,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学校有必要建立中学教师师德学习和培训的长效机制。

1.学校应完善师德教育培训体系

师德培训应按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与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而且师德培训的内容应尽可能地切合教师教育教学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学校应建立健全师德考评制度

学校不仅要加大培训教师职业道德的力度,还应在民主、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师德考评制度,使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师的考核要求结合起来。

3.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师德的管理监督

新课标要求根据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需要重建学校管理制度和机构,倡导人人都是管理者,也都是决策的执行者。为此,学校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管理思想。

(三)教师应重视师德的自我修养与自我教育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不仅要依靠规章制度和行政监督的推动,更需要教师自觉地、发自内心地按照外在的职业道德要求将他律的道德原则或规范转化为教师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王俐.当前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审视与思考.牡丹江师范学院,2010(6).

[2]陈桂江.论新形势下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西南大学,2006(4).

[3]胡黎明.浅议新时期中学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4]杨芷英.教师职业道德:新编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5]李敏,檀传宝.师德崇高性与底线师德[J].课程·教材·教法,2008(6).

[6]张学民,申继亮.国外教师职业发展及其促进的理论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3(4).

注:本文系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素质教育推进中农村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行动研究”(课题批准号:10YJC880175)部分成果。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