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篇文章里读到一句话:“让孩子闻到语言的芬芳。”突然想起著名学者程千帆先生在《闲堂自述》中写到的他中学时代的一位语文老师:“我至今怀念在中学时代给我教益的几位语文教师,带着浓重安徽口音的张剑秋先生,他的诗人风度和抒情性的讲授是非常富有吸引力的……”这样讲得富有“诗人风度和抒情性”的课堂,我们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应该都是心之向往吧!而那些处于花季的少男少女们怎么不会怦然心动呢?那么,怎么让教学语言这朵语言的奇葩芳香四溢,的确是当今中学语文教学的大问题。
教学语言,尤其是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除了作为教授教学内容的工具以外,语言本身对学生也担负着丰富学生情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等作用。这就要求每个语文教师在把握学科内容的同时,精心设计输出内容的方式,尤其是输出内容的语言载体。
一、声如珠玉落银盘
语言的外在载体是语音。语音的动听与否直接影响语言本身的表达效果。实践表明,说普通话往往比说方言清丽、柔和。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切实过好普通话关,以《普通话HqUv+Eaf71kOC8swMhOtOCrftALtAvIsSdk6JnuBU6U=异读词审音表》《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等为基本教材,练好普通话声、韵、调基本功。并且有意识地学习、摹仿播音员、演员的普通话,努力做到行腔舒缓,抑扬顿挫,轻重分明,和谐中听。而且要使每个词都带上情感色彩,让学生像倾听美妙的音乐一样听每个词的读音,每个句子的朗读。应当让词本身的美和这个词所反映的那一部分感情世界的美能融合在一起。
二、语如凤凰口中吐
高水平的教学口语,体现着教师学识积蓄、品德修养的深厚功底。口语的思维活动往往在瞬间完成,不会反复推敲,更不会刻意运用修辞手法等。因此,口语的遣词造句难免有些粗糙、烦琐、不连贯等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教学口语中最忌讳的。教学口语归属于“正式”类口语风格:既要有日常用语的通俗平易、自然活脱的特点,又要讲究得体、集中、洗练。它应该像书面语严谨、精确、典雅又形象生动、创新活用。下面,看个实例——
下面是中山朱华春老师关于《春》的导语设计。
一个初秋,空气中已有些许寒意,而且窗外飘洒着细雨。朱老师走进教室,以舒缓的语调开始这样一段谈话——
“同学们,语言真是一个可爱的精灵,有时候不知不觉间,它已悄悄把你带进了一个美好的境界。此时窗外下着雨,但请你悄悄闭上眼睛,跟随老师的描述走到另一个温暖的季节。”
同学们听话地闭上了眼睛,朱老师娓娓地描述着:
“园子里的草悄悄地钻了出来,绿毯似的铺展开来,让我们轻轻地走上去,快活地打两个滚儿;屋子后的桃花红了,粉嘟嘟的笑脸挤在枝头与我们打招呼,让我们走上前去闻闻她的芳香;斜斜的雨丝随风飘洒着,黏糊糊地粘在你的头发上……”接着朱老师放起了舒缓的配乐课文诵读《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进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
当学生再睁开眼睛的时候,个个脸上溢满了恬静的惬意。这节课成功了,这成功就在于朱老师用优美而动情的导语打动了学生,吸引了学生,甚至是唤醒了他们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这则导语词句典雅,运用了拟人这一重要的修辞,增添了文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激起了学生的神往之情。教者这样开讲,显得格调高。
要做到这一点,老生常谈——多读书,读好书。
当然,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如果都是文质兼美的美文,似乎缺少了灵动,有些意思也很难表达清楚。那些贴紧生活的鲜活口语,在使用正确的前提下,反而能够最简洁、明快、易懂地达到理想的效果。今天,大量的新词语不断涌现。1992年,“专家们估计,近年来国内已出版和即将问世的新词新语词典不下20种”,“与此同时,台湾也出版了新词语辞书,国外(日、韩等)也陆续有一些汉语新词语词典问世。”而各种网络用语,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它们在言语的海洋中翻起了层层巨浪。在这些新词的使用群体中,青少年最多,包括数量庞大的中学生在内。所以,教师的教学言语必定要贴紧社会发展实际。吕叔湘先生说:“有些新词新义是来去匆匆的过客,还是要就此定居下来,也难以预测。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意见是与其失之过严,无宁失之于宽。”可见,我们应该允许新词语在课堂上开花。但是,绝不可让那些低俗变异的词进入教学语,影响口语的文化品位。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营造富有“诗人风度和抒情性”的课堂,语文教师当仁不让,亦大有可为。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泗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