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意图】
为了实践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设计从课前系统设计、课堂系统设计、课后系统设计三方面,对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索。
【教材版本及教学内容】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两次鸦片战争》子目:虎门销烟与《南京条约》,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第一部分 课前系统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内容涉及1840~1900年这60年间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四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分别是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面对侵略,中国人民英勇抗争,涌现出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等许多民族英雄,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西方国家的强大,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本单元的第一课是《两次鸦片战争》,今天我只讲第一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又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战争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又为中国迈向近代化准备了客观条件。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三条线索(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日益近代化的发展史)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在整本教材中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既有贯穿古代、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应注意搜集图片、史料等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习目标
本节课确定的学习目标是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帮助学生:
大致知道:鸦片的危害、林则徐虎门销烟(重点)、《南京条约》的签订及影响(重点)等重要史实。
初步认识:鸦片战争前中西之间的差距;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及失败的原因;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近代史的开端。
略有感悟:从鸦片的危害感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从战争失败的原因当中感悟“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可能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的道理。
三、难点解析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对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而且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辩证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对此,学生容易产生疑问和困惑。
2.中国战败的原因
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难点问题。
四、教学准备
八年级的学生对世界历史知识了解甚少,我想通过生动、直观的历史材料或图片对比,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所以为了达到本课目标,我做了以下教学准备:制作PPT课件,提供学生课堂学习学案,将本课的学习过程设计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通读课文,自主学习;第二环节:探究问题,深入理解;第三环节:知识整理,巩固达标。
【第二部分 课堂系统设计】
一、教学过程Ⅰ——导入设计
展示美丽的罂粟花组图,提问学生:知道这美丽的花的名字吗?教师引导:“罂粟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之一,它的花朵大而艳丽、楚楚动人,它的果实是制作鸦片的主要原料。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正是由如此美丽动人的花引发。”
展示清朝官、军、民吸食鸦片的图片,感知鸦片带来的危害。
教师引导:鸦片俗称大烟,是一种用罂粟汁熬制而成的麻醉毒品,人一旦吸食鸦片就不易戒除,一染上毒瘾,则使人倾家荡产、危害社会。1840年,中英之间就打了一场“鸦片战争”。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场战争为什么会爆发、爆发的经过及结果。
二、教学过程Ⅱ——知识要点学习
操作要求:上课前将学案印发给学生;完成上述导入后,要求学生一边阅读教材,一边完成学案填写,自主进行本课知识结构与知识要点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下列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次鸦片战争》学案设计
(一)虎门销烟
1.时间: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
2.鸦片的危害:
3.意义:
知识链接: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棍打)徒(流放)已足蔽辜(抵罪);迨(dài,等到)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弛缓)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两腿发抖)!
——《林则徐集·奏稿(中)》
(二)鸦片战争
1.时间:
2.发动者:
3.结果:清政府被迫求和,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
4.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司法等主权,开创了用条约形式使列强掠夺和奴役中国“合法化”的先例。根据这一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哪一条款说明领土完整破坏?
哪一条款说明关税主权破坏?
哪一条款说明司法主权破坏?
哪一条款最能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结合地图,说说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范围是:_________。
根据以上回答,请指出,我国是否还是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
(2)社会矛盾的变化与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鸦片战争后,这一矛盾有没有消除?有什么新的变化?
根据矛盾的变化,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3)结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_________(注意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是中国近代史的_________。
知识链接:所谓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所谓半封建,也是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
(三)开发思维
通过阅读课文,你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吗?(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三、教学过程Ⅲ——教学难点突破
整合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先由小组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加以引导。完成自主学习内容以后,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本课重点探究问题。
(一)出示问题一
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洲东部,一个在欧洲西部,19世纪中期从英国航行到东方的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主要交通工具还是帆船,且耗时数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在19世纪中期会爆发战争呢?当时中英两国基本状况如何?
教师用PPT展示相关组图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看图说史。
第一组图:清朝道光皇帝和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图像。反映中英政治制度的差别:中国是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英国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教师简介:战前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迅速崛起,英国于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组图:中国男耕女织与英国机器生产两组图片对比。反映中英生产方式上的差别: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英国是强大的工业国。
教师简介:英国自18世纪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并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第三组图:清朝闭关锁国漫画与新航路开辟图。反映中英两国在外交形势上的不同:中国是闭关锁国,英国是对外扩张。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清朝“闭关锁国”的相关知识: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留广州一岸作为唯一的通商口岸,这个政策最初的主要目的是海防,防止殖民侵略和维护自身的统治。这虽然起到了民族自卫的作用,但也妨碍了自身的发展,不利于中外交往,也使清朝政府不能了解世界形势的变化。
教师概括指出: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不断开辟和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而不断加紧对外扩张古老而又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国,成为他们侵略的重要目标之一。
第四组图:中国的木质军舰与英国的铁甲战舰对比。揭示中英军事装备上的巨大差别:中国军备废弛,军纪败坏;英国坚船利炮,力量强大。
教师结合图片向学生说明:英国为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资金、原料、市场,觊觎中国已久。
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先后用了三块“敲门砖”:第一是商品;第二是鸦片;第三是炮舰。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要打开中国大门。(通过中英差距对比,为学生探究战争失败的原因做好
铺垫。)
(二)出示问题二
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什么关系?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是否还会爆发?
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思考:
材料一: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材料二:“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指中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
——《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
通过分析以上两组材料引导学生理解:禁烟运动的消息传到英国,不法英商游说英国政府,赶紧抓住这次机会发动对华战争。英国政府为了从根本上打开中国市场,打着保护中英贸易的旗号,发动了鸦片战争。所以,这场战争不是打不打的问题,只是早和迟的问题。禁烟运动只是借口,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中英之间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三)出示问题三
战败之因——不得不面对的思考:据记载,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的GDP全球第一,总量约为全世界的33%,是大英帝国的7倍,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况且我们又有本土作战的先决条件,又拥有百倍于英军的武装,为何却败于远道而来的总兵力仅1万人的英军?
结合“中英差距日显”组图,引导学生反思战争失败的原因。学生通过思考,可自由发言,如,清王朝腐朽落后、海防力量薄弱、军事装备陈旧等。再利用课本上嘉庆皇帝与大臣孙玉廷的对话引导学生得出战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闭关锁国导致的思想观念落后和对世界变化懵然无知。
通过师生对话,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得出“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可能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的道理,也为学习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做了铺垫。
四、教学过程Ⅳ——构建知识结构
学生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网络,教师通过板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设计:
英国:商品→鸦片→虎门销烟→炮舰→《南京条约》→打开中
国大门
中国: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
反帝反封建
【第三部分 课后系统设计】
达标测评:
1.“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不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屋,不见烟火冲天。”这段俗语反映了中国近代一段惨痛的历史。它告诫我们应( )
A.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B.家庭和睦,相亲相爱
C.珍惜土地,保护环境 D.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2.“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陈旭麓先生所说的“这场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它是我见到的中国近代史上最要命的外交文件。”这句话中“最要命的外交文件”应该是( )
A.《北京条约》 B.《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4.《南京条约》条款中使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中国经济作用的是( )
A.割让香港岛
B.赔款2100万银元
C.协定关税
D.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5.在右图中填上:
(1)中英《南京条约》强迫中国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2)中英《南京条约》强迫割给英国的香港岛。
(3)《南京条约》的签字地点南京。
(作者单位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