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体育俱乐部模式是成立若干的体育活动俱乐部,学生自由报名参加,成为俱乐部会员,定期活动,俱乐部活动时由教师组织、指导。俱乐部可以组织学生观赏高水平比赛,学习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练习体育技战术,组织体育比赛等。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组织和指导作用。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既符合教学规律又遵循学生自觉锻炼的原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对这种教学模式在中学教学中能否得到运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新型;教学模式
学校的体育活动主要是以班为单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模式逐渐出现弊端,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对国内外发达城市体育俱乐部模式的研究,发现在中学开展体育俱乐部模式的体育课能弥补不足,但是要将班级体育转化为体育俱乐部的形式,不是说改就能改过来的。这种模式的制约条件也很多,比如,学校的场地、教师的专项等。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校学生。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基本掌握我国中小学体育课模式的情况,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中小学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现实状况。
(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对我校高一、高二学生进行了“你最喜欢或最向往的教学模式及可鉴性建议”问卷调查。一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360份。
(3)逻辑分析法
研读了学校体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体育经济学等多学科体育综合理论书籍,为此模式的构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大多数女生比较喜欢健身操、形体等课程,平时没有时间去学,特别喜欢这些项目的学生只有利用寒暑假来学习。从表2可以看出男生选择篮球、足球、乒乓球项目的比较多。而男女生选择田径项目的学生都非常少,女生甚至没有选田径项目的,这就说明以往的体育课程单一,而且枯燥乏味,学生上体育课往往只是应付考试。
表3的数据表明:少数学生喜欢“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授课形式;极少数学生喜欢自学;大部分学生更喜欢教师在教的同时和他们互动起来。这就说明单一的授课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为了应付考试去上体育课的学生非常少,这说明学生愿意从体育课中寻找乐趣,自愿地上体育课,同时发展个性,锻炼身心。
三、俱乐部模式和体育课的区别
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常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进行授课,基本就是教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学生非常被动,甚至不愿意去锻炼,这种模式不适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俱乐部模式不是以上课形式出现的,学生在俱乐部活动时有很大的自主空间,教师起重要的协调作用,教师的辅导可以是面向全体会员的,也可以是针对个别人的。教师辅导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欲望非常强,学习的效果明显提高。
四、对学生的研究
初中生活泼好动,高中生很少自主活动,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和过去的中学生相比,更有自我意识和自主意识,对强迫性的要求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容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对抗。所以,要求中学体育教师必须在指导思想、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变化和创新,不能沿用过去的模式。
五、体育课的全面性很难体现
中学体育教学除了一些学生喜欢的内容以外,还有一些学生必须掌握的体育技能,也许学生不喜欢,但却是必须学习的内容(如,跑、跳、投)。如果采用俱乐部教学模式,这一部分内容容易被学生忽略,而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体育达标和升学时的体育加试是法定内容,不能擅自更改,这与学生的前途紧密相连。采用俱乐部教学模式,体育达标和体育升学考试的内容势必会减少,而这些项目也有一定的技术性,是必须掌握的。
当然,中学师资力量和场地器材相对大学也比较缺乏,要采用俱乐部教学模式无论从排课、教师分配、场地器材利用上都存在很大问题。如,我校6个年级,29个班,3位体育老师,一个班一周两节体育课,安排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各校可以从实际出发,研究方法。如,减少俱乐部、缩小俱乐部的规模、时间空间错开等。
六、结论与建议
1.通过以上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应用俱乐部教学模式弊大于利,有很多实际的问题我们还很难解决,所以,我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现在还不适合采用俱乐部模式教学。
2.中学体育课外活动完全可以采用体育俱乐部模式,中学体育课外活动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为主要目的,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培养兴趣和养成习惯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而且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少,完全可以实施。
3.这种模式也可发挥体育教师的专长,也有利于学生形成一技之长,提高专项运动技术水平,推动学校各项运动竞赛活动的开展,也可锻炼学生组织竞赛的能力和裁判工作能力。只有当体育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健身和娱乐的效果,才能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志敏.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4):505-507.
[2]韩勇.我国体育俱乐部研究状况综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3):29-33.
[3]高占江,吴杰.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J].体育学刊,2004,11(2):80-82.
[4]盛克庆,石建文,杜辉,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课型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2):85-86.
[5]刘志敏,凌青东,石磊.小康社会的高校体育: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3(4):69-72.
[6]陈小蓉.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1(2):64-66.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锦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