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温度与深度的高中通用技术课堂

2013-12-29 00:00:00黄荣显
新课程·上旬 2013年3期

摘 要: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基于此,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教师应该注重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做中学,学中做;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模式;注重技术思想和方法,引领学生在通用技术的广袤原野上,去行走、去探索、去收获沉甸甸的果实。

关键词:设计;操作;自主合作;技术思想;方法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基于此,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创新为核心的课程。它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通过产品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既然强调以创新为核心,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在通用技术的广袤原野上去行走、去探索、去收获沉甸甸的果实。

一、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做中学,学中做

通用技术课程应该立足于学生现实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学生全身心的“动口、动脑和动手”,大力提倡“做中学”和“学中做”,即所谓的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

操作学习在这里是指学生运用一定的工具对特定的实物对象进行操持和运作的一种学习形式,它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是技术课程最基本的学习形式。

设计学习是技术课程中又一种基本的学习形式,是发现与明确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不断权衡和优化的过程。学生全程参与设计学习要经历以下六个过程:

1.经历将人们的需求和愿望确认为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2.经历技术方案的实现或转化为产品的过程。

3.经历技术设计中交流与评价的过程。

4.经历观察、设想、安装、测试、调试、测量等简单的技术试验过程。

5.经历将结构、流程、系统与控制的基本知识应用于技术实践的过程。

6.经历典型的技术设计、制作和评价的活动过程。

例如,《制作模型》是苏教版第七章《模型或原型的制作》动手操作的章节,其内容也包含着思想和方法,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是技术设计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掌握技术设计的过程,实现方案到产品的转化具有重要作用。在具体的教学中,可设计以下步骤:

(1)积极思考制作模型的一般步骤,结合自己的模型制订制作步骤,选择合适的材料。

(2)根据本地的条件,准备适当的工具和加工设备。比如,选择废、旧材料来做,这样可以节省制作成本;选择易加工的材料来做,这样可节省制作时间;选择特型材料来做,这样可以节省成本。

(3)按设计图样画线。

(4)对材料进行锯割、切削等加工。

(5)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装配。

(6)对模型进行表面处理。

(7)对产品的外观造型和色彩进行评议;对产品的结构、功能进行检测和试验,检验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8)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做成展示模型(样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特别是对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应给予适当性的辅导。

“优秀教师的一个标志就是,在他们的课堂中,没有什么是偶然发生的,他们所做的每件事都有计划和目标”。的确,上述案例设计中,教师的一切都有计划和目标。教师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注重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要“上上镜”,有意识地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

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既是学习理念又是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本质是为了人的发展。学习是学生生命奠基工程和生长过程。优秀的教师为了创造一个“乐学”的境界,总是时时拷问自己:是否把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素养放在首位?在这个意义上说,要把“学生”和“学”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逐步学会学习。

美国教育学家约翰逊兄弟指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合作、竞争与个人单干三种目标结构,并由此构成三种不同的教学情境。其中合作学习是最重要的,但现在运用得最少。在合作的目标结构中,个人的目标与群体的目标是一致的,个人目标的实现与群体的目标相联系;在竞争的目标结构中,个人目标的实现与群体目标的实现是一种负相关,个人的目标取向努力会妨碍他人达到目标;在个人目标结构中,个人的利益与他人没有影响。因此,当所有的人聚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工作的时候,合作性群体的工作效率明显高于非合作性群体。

基于以上认识,高中通用课程应该构建“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它的定义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学等为理论基础,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

仍然以苏教版第七章《模型或原型的制作》中《制作模型》教学为例,在动手操作中,就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1.由学生自己参照教材及教师提供的模型设计方案时,不要求学生做出千篇一律的设计,鼓励学生合作完成,然后从中选出最满意的作品进行制作。

2.动手制作模型需要大量的时间,根据制作要求,合作完成任务。

3.学生为实现自己的设计在制作模型这一环节之前,互相讨论,制订出最合理的制作模型流程,为快速准确地制作出模型做好铺垫。

4.对小组学生进行合理分工,最后进行组装。教师强调在制作多功能学习用品盒过程中(比如,刀、锯、钻等利器)的安全操作要领,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5.运用实物投影仪或多媒体,将较好的多功能学习用品盒(架)呈现给学生观看,相互启迪,相互借鉴,共同提高设计水平。“科学的目的在于推进知识的发展,而技术的目的则是改造‘特定的实在。’”的确,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改造了“特定的实在”其成功后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三、技术思想和方法:课堂教学不可或缺

《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了“强调中学生学习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在“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中,又提出了“初步掌握结构、流程、系统和控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而且在各模块的目标中都提出了加强技术思想和方法的要求。《标准》之所以对技术思想方法的问题如此重视,是因为这一论述直指宏观,直指解决问题的核心,它是一个超越其他概念的纲领性的东西。换言之,技术思想方法与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全人感念、终身终生发展”等有关系。所以,有智慧的教师应该把此举作为自己的经常性和基础性工作。

例如,在《技术与设计2》第三单元“系统与设计”的内容中,将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到具体的事例和活动之中。教师是否注意到这一点呢?尽管学生对“三个小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谚语耳熟能详,但是否理解到“整体大于部分”的思想呢?还有美国“阿波罗”登月飞船、巴尔扎克的雕像都蕴涵着这样的思想。教师如果组织学生对“一个系统中,要素性能与整体性能之间的关系”展开辩论,将这一思想和方法还原到生活中的一般事例或现象之中,将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从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或“一石三鸟”的效果。

在《模型或原型的制作》一课隐含着思想与方法。教师应该创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合作学习,动手实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亲身体会设计的快乐。应指导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选择合理的加工工艺,完成一个简单产品模型或原型的制作,并对产品的外观加以润色。当学生亲历模型制作过程,就一定会知道,制作模型(或原型)是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不可或缺,感受模型是改进和发展设计构思的一种技术方法,通过模型与原型的制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形成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养成精益求精的态度,提高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教材中往往蕴含大量的技术思想和方法,如果教师结合技术思维和方法去教技术,引导学生从理解到领悟、到内化、再到运用,使学生步入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动态建构与生成,就有可能实现“学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的课程目标。

总之,高中通用技术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模式;注重技术思想和方法,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真真切切关注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不遗余力地关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当学生感觉到通用技术课堂并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地方,而是一个奇妙多姿的百草园时,相信师生已经步入一个理想的境界——师生汇聚在一起探讨问题,通过通用技术编织诗意和多彩的生活,最终让每一个学生都走向成熟和卓越。

参考文献:

[1][美]托德·维特克尔.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十四件事.中国青年出版社.

[2]让·拉特利尔.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商务印书馆,1997-11.

(作者单位 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