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的成功与否牵动着整个语文教学,学生有兴趣读写,善于从生活中搜索写作素材,乐于表达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就会给语文教学带来预想不到的惊喜。从教学实践出发,摸索了适合小学作文教学之法,它是通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写自己的感受等途径来实现的。
关键词:观察;感悟;表达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直接地外显为作文能力,作为一个社会化的人,如果不会作文或作文能力不高,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工作、学习与生活。我常听学生抱怨:“我最怕写作文了,没什么东西可写。”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内容空洞、不具体、语言单调、缺乏真情实感。从学生的习作来看,他们知识面狭窄,词汇贫乏。写老师,无非是夜半窗前的灯光、课本衬托下苍白的脸、放学后循循善诱的促膝长谈;写同学无非是一件小小的珍贵的礼物、一次难以说清的误会、搬家与转学引起的终生遗憾等。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体验,关注他们的心路成长历程,让学生通过写作,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的文章来,是当前语文教师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可以说,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已是改进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观察生活——学生作文的源泉
实践表明,光是“抄词语、背范文”,是不能从根本上治好学生作文中的“干瘪症”的。由于学生对所写的内容没有经历过,有的虽然经历过,但没有什么感受和体验,因此,写作文时只能胡编乱造,不能写具体,也不能表达真实感情。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情感。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的确,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生活与写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生活是广阔无垠的,丰富多彩的,犹如一座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使生活成为写作素材就必须观察生活,即通过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从而认识生活、感悟生活,获取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材料。如果离开对生活材料的自觉捕捉和用心积累,那么,作文内容就很难丰富起来、充实起来,也就很难克服空洞肤浅的毛病。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认真地观察生活;要细致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细致地观察生活。记得去年三月份的一天课间,我正在教室里做课前准备,突然一个学生从门外跑进来,兴奋地叫道:“外面下冰雹了!”学生纷纷抬头,窗外果然下着密密麻麻的冰雹!孩子们呼啦一下涌到教室外的栏杆旁,急切地伸出一双双小手,去迎接那颗颗飘落的小冰雹。“叮零零”的铃声响起,打断了学生的兴致,他们悻悻地回到教室,目光却不时飘向窗外。
二、体验生活,享受作文的愉悦
我在三年级上作文课时,几乎每次都是先让学生观察体验,再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这样每堂作文课,学生从不厌倦,且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总是下课铃响了,学生还不愿意回家。有的学生争着来读自己的作文给大家听,还有学生总是缠着我要用稿纸抄写,想把自己的作文登报发表。彭倩霞同学的家长要带她去北京游玩,可她放弃旅游的机会,还是坚持来上我的作文课。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要达到“我手写我口”的境地,必须摆脱自我封闭的框架,走向开放教学之路,使学生养成观察、感悟生活的良好习惯,从而发展个性,培养创作力,实现“自能作文不待师教,自改作文不待师改”的教育目标。席勒指出:“感受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这不但因为它是一种改善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
在小学的写作教学中,教师运用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将他们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转变成写作素材,最后形成有血有肉的文字,对这一过程进行探究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德]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60-61.
(作者单位 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白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