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实施

2013-12-29 00:00:00张东
新课程·上旬 2013年3期

一、利用生活情景,创设课堂情境——输入生成的催化剂

生活是教育教学的源泉。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情境,打破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界限,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自主活动中充分感悟,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创造出一系列动态生成的场景。比如在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课前,提出“美军在搜寻萨达姆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莫过于如何确定萨达姆的身份”,让学生思考“萨达姆被捕以后,如何验明正身”。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激发了极大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和生活并不遥远,达成情感的共鸣。

二、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搭建生成的平台

“互动与生成”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每个教学细节是难以预测的,往往会涌现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事件。只要教师有独到的眼光,就会激发学生生成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到创新的喜悦,进而把握住动态生成。

三、生成开放性问题,不预设标准答案——引向生成的天空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策划者,作为师生平等关系中的主导者,其主要任务之一便是置疑激疑,创设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情境,让每位学生身临其中,触景生情,都有一种探索新知识的渴望、奋力向前的冲动,使他们处于一种“愤懑”的状态。例如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课学习后,我提出一个问题:“你还能为DNA设计出哪些应用?(或你还能如何利用RNA)”学生便七嘴八舌,开始各抒己见,说出五花八门的不同答案。这样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机会与空间,促进课堂教学生成,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实施探究活动——创造生成的精彩

“探究”和“生成”是一对孪生兄弟,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权,可以自主地确定探究的主题、方向、路线、方法等。在每一个过程中,生成都可能随时产生。例如在进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探究活动中,很多学生又想要进行“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的探究等,学生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五、抓“意外”、抓“异样”——紧扼生成的契机

课堂的“意外”“异样”也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资源,此时教师唯有准备一双慧眼,细心体会,艺术处理,要善于利用生成的“意外”资源,及时抓住每个“意外”“异样“的生成信息、调整、重组、乘势而入,化意外为神奇,使之形成生成教学的契机,课堂才会百花齐放,春意盎然。

参考文献:

辛继湘.生成性思维:当代教学论研究的思维走向[J].教育评论,2003(05):61-64.

(作者单位 河南省汤阴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