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实效

2013-12-29 00:00:00张帆
新课程·上旬 2013年3期

摘 要: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去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学习兴趣的激发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从发挥教师人格魅力、构建和谐学习氛围、精心设计导入这几个方面对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进行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有论述。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科学家发现,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可发挥80%以上,反之则不足20%。可见,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如何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

一、做优秀教师,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有个成语叫“爱屋及乌”,意思是喜欢一个人,那么会连带着喜欢与他相关的事物。同样的道理,如果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用优秀的品行、渊博的知识、积极进取的心态为学生树立起一面镜子,辅之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整洁规范的板书,无疑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王凌老师是某中学八年级的语文教师,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而且这个班的汉字书写能力也很强,学期测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何以如此?就在于这位教师课堂上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调,总能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去,而他一手好板书,更是学生私底下模仿的楷模,难怪学生会觉得:“听王老师的课如沐春风”。

一堂生动的语文课,会让学生兴奋很多天;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会让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教师的人格魅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教师日积月累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钻研各种教学方法和自身气质、人格素养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和谐的氛围、愉快的情绪,可使学生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营造健康、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如何营造健康、良好的学习氛围呢?教师必须有爱心。现在的教育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当是爱的教育。学习是持久和艰难的,学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会产生学习上的障碍,教师只有将慈母般的爱心投入到教学中,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每位学生,认真地倾听他们的心声,对学生抱以充分的信任和期望,与学生打成一片,做他们真正的朋友,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接纳教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学生一旦认可了教师,信任、尊敬他们,就会对他们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以极大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雷坤美同学是八年级学生,因为语文基础差,不会写作,学习信心不足,产生了辍学的念头。语文老师了解了这一情况后,多次鼓励她、帮助她,赢得了她的信任。后来,这位同学把学习中的困难向老师倾诉,语文老师也及时给予帮助,渐渐地,在语文课堂上,她能勇敢地举手朗读课文,周记写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表达越来越通顺,学习的劲头越来越足,在期末测试中取得了好成绩,作文分还是全年级最高。

可见,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潜力可以挖掘,关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做到爱的教育,用爱去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我付出艰苦的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在教学中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巧妙导入,精心设问,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有的教师常常用这样的话来训导学生:“是头牛,拉到北京也是头牛”,意思是这学生不可教。其实,每个学生骨子里不想自甘堕落,可是没有学习的兴趣,很难让他们主动、认真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性措施。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一言堂”“满堂灌”的陈腐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变被动为主动。

1.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如果有个好的开头,学生上课伊始便会精神振奋、兴趣盎然,沉浸在愉悦的气氛中。语文教师开首几句生动巧妙的导语、学生课前热烈而活泼的演讲等都会使一堂课别开生面、熠熠生辉。比如,我在讲《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歌时,设置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往窗外远眺,你们看到了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看到了树”“看到了大山”……我再问:“那你们能想想山外面还有什么吗?”同学们又纷纷嚷道:“北京”“外国”“大海”。我进一步引导他们:“那你们想不想了解山外面的世界?”同学们齐刷刷地说:“想!”我接着引导:“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诗的学习,来打开了解外面世界的一扇窗,好不好?”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前气氛,振奋了学生的精神,也大大增强了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

2.精心置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因此,课堂教学要善于设置疑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分析《石壕吏》这首诗时,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曾问他的学生:“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出来表过态,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有的学生表示同意,有的不同意,于是大家纷纷从诗里去找根据,展开了颇为激烈的争论。后来统一了认识——杜甫在这首诗里是通过人物的刻画和情景的描写来表态的,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出来讲话,但是同情谁、憎恨谁,态度是明确的,说《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

“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随着现代信息的进步,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手段也是多样的,教师如果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仅能在课堂上把课教活、教好,而且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好之”“乐之”的热情,使之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自觉地随时随地学习,从而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作者单位 贵州省安龙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