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者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应从课内走向课外;所以,语文教育者应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拓展延伸的内容,不仅可以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拓宽,而且使其形成了良好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积极性;主体意识;导疑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关键,问题的关键转移到如何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研究发现,学生对娱乐消息、体坛消息等“课外”的东西往往了如指掌,说来头头是道,即使一目十行也是过目不忘,而对上课内容常常很难“下咽”。为此,我们教师要艺术化课堂教学,把教学内容设计得让学生乐于接受,想办法把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以此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有效性。首先要找到教学目标和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的切合点。其次是刻意求新。再次要让课堂更开放些,更互动些。学生往往比老师更了解自己的兴趣和问题所在。
二、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出来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都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以及意识,创造一个有良好氛围的自主学习情境,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示尊重,积极地鼓励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育者不应将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目的,而是要将激发学生问题、加深问题的深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要目的。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出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求知欲、表现欲,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笔者在上《愚公移山》一课时,教科书中对“杂然相许”的注解是:异口同声表示赞成;杂然是纷纷的意思,许则是赞同。笔者觉得这一解释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应是“纷纷表示赞同”更符合文义。而现在不便直接地告诉学生,所以,应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文中两处所提到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在语气上是否一样?愚公的妻子是不是一开始就毫无任何异议?整个家庭成员是否都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这时,课堂气氛顿时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纷纷都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语气不同,妻子是关切,而智叟是嘲讽;由于愚公家庭成员数量多,所以,发表意见的人也较多,并且,愚公妻子最开始就提出了疑问,纷纷赞同并不等同于异口同声地同意,通过激烈的讨论之后,学生逐渐地意识到了文本中的注解不够合理,觉得“纷纷表示赞同”与文义更相符。通过这一方式,使得学生懂得了批判地接受知识,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将其自主学习意识全面激发,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三、充分把握导读艺术,引导质疑、解疑
语文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这些训练能够巩固学生的掌握程度,加深理解。因此,学生要投入训练中。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发现自己学习的熟练度和准确度,发现知识的盲点和欠缺之处。(1)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写作练习、课外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目的地选择学习内容,原则是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弥补自己的学习弱点。(2)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不能固守在课堂上、书本上,要变机械练习为探究式、开放式练习。实际上,语文教学属于一门艺术,它的艺术真谛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所以,语文教育者应科学合理地设计开篇导语和导读提纲。一个好的导语,能够营造出一个轻松的良好教学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为其积极主动参与做好情感上的准备。比如,教育者在上《艺术品》一文时,首先进行了导语的设计:课前已经将维纳斯的半裸雕像展示给学生看,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吗?由于初中生生理、心理方面的原因,往往是勉强说喜欢。但笔者又继续追问:“假如老师将其当作礼物送给你们,你们会愿意摆到书桌上吗?结果有部分学生回答不愿意,主要是怕家长责骂以及周围人说闲话。通过这一方式不仅营造了一个轻松的良好教学氛围,同时还很好地抓住了文中人物的心理——用一种世俗的眼光去看待艺术品十分虚伪,起到了较好的成效。再如,笔者在上《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时,结合学生的提问,共总结、归纳了下列几点导读问题:为何文中作者觉得托尔斯泰墓是世界上最美的坟墓?他所说的美是怎么产生的?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的呢?通过层层深入,将文本的重点与难点有效地解决了,充分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四、不断拓宽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笔者在上《再苦也没有苦孩子》一课时,先要求学生对本村内学龄儿童入学情况做一番调查,并拟写调查报告。通过这一方式,使得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再如,在教学《社戏》中,笔者就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与当地传统“二月二唱大戏”做一番比较,这样,学生就能够切身地感受到语文来源于生活,对于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属于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自主学习时,教育者应做好组织者与引导者这方面的角色,将自主学习变为师生间互动的重要桥梁。
(作者单位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凉水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