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摄影师郭春瑞

2013-12-29 00:00:00张玉万
当代人 2013年8期

1949年1月18日,《人民日报》发布新华社消息《东北战地摄影记者郭春瑞同志阵亡》:“新华社沈阳十五日电 东北画报社战地摄影记者郭春瑞,去年十月参加锦州巷战英勇拍摄解放军抓捕俘虏场面时,不幸被敌刺刀刺中右腹,几经医治无效,光荣殉职。郭同志系共产党员,冀东昌黎县人,牺牲时年仅22岁。”

转眼间,60多年过去了,冀东人民依然深深地缅怀这位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摄影师“郭同志”。

“郭同志”何许人也?据原晋察冀军区第一期摄影训练班学员顾棣、《人民摄影报》总编司苏实等提供的资料显示,其生平事迹颇有可圈可点之处。

1927年,郭春瑞出生于昌黎县,1941年在滦师学习,1944年参加八路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连队任文书、团政治处组织干事。1945年入冀东盘山冀热辽军区举办的摄影训练班学习三个月,结业后,留《冀热辽画报》社工作。

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先后派两万名干部进入东北,并从山东、陕北、冀东及其他解放区抽调部队挺进东北。同年9月,《冀热辽画报》社随军到达沈阳,为解决制版印刷问题,成立了“敌伪印刷物资接收委员会”,把敌伪在沈阳的制版印刷设备全部接收,并动员一部分工人和技术人员参加工作。10月底,由于国民党运兵秦皇岛,准备内战,时任冀热辽军区司令员的李运昌率部队移驻锦州一带,画报社改由东北局宣传部领导。《冀热辽画报》于11月初改名《东北画报》。11月下旬,进驻东北地区的苏联军队,根据苏中条约,准备将中长路沿线大城市移交国民党政府,这时解放军主力尚未集中,中共中央决定“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画报社奉命于12月初由沈阳撤到本溪。这期间,郭春瑞随军进东北,在《东北画报》社任摄影记者。

解放战争期间,郭春瑞一直深入前线采访,参加过“三下江南”,“保卫四平”,东北战场夏、秋季攻势等重大战役的摄影采访,还采访了后方群众生产支前、土改反霸斗争的活动,表现机智勇敢。他拍摄的战斗新闻照片,经常在《东北画报》、《东北日报》和其他报刊上发表,起到很大宣传鼓舞作用,深受读者欢迎。

由于战局紧张,1946年1月,郭春瑞随画报社其他人员又冒着凛冽的风雪,由本溪北迁通化。国民党飞机经常来轰炸,大家一面防空,一面坚持工作。同年3月13日,国民党军队占领沈阳,向解放军驻地发动进攻,5月占领四平、长春、吉林,控制了松花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解放军部队主力撤到松花江以北,郭春瑞也随《东北画报》社由吉林省的通化撤到黑龙江省东北角上的佳木斯市郊区。这时,北满土匪谢文东活动猖獗,常来袭扰,画报社警卫队和工作人员多次与匪徒开火交战。

1947年4月,《东北画报》社的社部和编辑部由佳木斯搬到哈尔滨,留印刷厂在佳木斯。这时郭春瑞与其他摄影记者先后分赴东北前线与农村摄影采访。他以照相机为武器,为记录东北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深入前线和后方采访,拍摄了不少照片。

1948年,除少数人留在社内工作外,郭春瑞等大部分摄影记者一律到前线,一面摄影采访,一面和士兵一起参加攻坚战、巷战。

1948年10月12日,辽沈战役最后攻打锦州时,他主动要求跟随主力部队,拍摄突击场面。在战斗中,他一手拿枪一手抱着照相机,和尖刀班的战友们,从锦州外围一直突击到市中心,并冲进了敌军司令部。他冲上楼顶,拍下这一历史性场面。在辽沈战役攻打锦州巷战快要结束时,为了拍摄中国人民解放军抓俘虏的wgMtqlsbhj5tmppIBjQ/gnNs4BcAS2kMG0NVqkHvmxo=大场面,他爬上纺织厂大楼,选择角度时,被两个暗藏的国民党士兵用刺刀刺穿右腹,因抢救无效,不幸于1948年11月12日牺牲,时年22岁。除本文开头所述《人民日报》第一版报道了郭春瑞牺牲的消息外,第45期《东北画报》出版了悼念郭春瑞的专辑,刊登了朱丹(1916年~1988年,江苏徐州人,时任《东北画报》社社长兼东北美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齐观山、曹兴华、李九龄等悼念郭春瑞烈士的文章。

郭春瑞生前工作态度一贯积极认真,在短短三年中,拍摄了很多优秀作品和珍贵的历史照片,先后在《东北日报》和《东北画报》上发表的代表作品有《拉林二区发放春耕贷款》(1947年)、《1947年4月我军解放东北公主岭后群众观看我东北民主联军布告》、《东傅家区大兴街群众斗争王晓实》、《高老太太诉苦》(1947年,土改斗争大会)等。《四平保卫战,炮兵轰击敌人》(1946年4月)、《重机枪封锁进犯敌军》(1946年4月,四平保卫战)、《解放公主岭战士欢呼胜利》(1947年5月,东北夏季攻势)、《公主岭战斗缴敌榴弹炮》(1947年5月)、《把缴敌豆饼分给群众》(1947年5月)、《阜新战斗机枪阵地》(1947年9月,东北秋季攻势)、《攻占锦州城西北角突破口》(1948年10月)、《突破锦州敌军二道防线向纵深发展》、《攻占敌东北“剿总”锦州指挥部》、《东北翻身农民为支援前线加紧生产》(1947年)等摄影作品也有十分重要的新闻价值和史料价值。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郭春瑞烈士短暂的一生是那么的壮烈,其人品和作品永远是家乡人的骄傲。感谢《人民日报》,永远记录着“冀东昌黎县”人民的优秀代表“郭同志”。

(责编:刘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