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子村有个新农文化社

2013-12-29 00:00:00赵志勇
当代人 2013年8期

河北赵县各子一村有一群农民,自发组织起民间社团——各子新农文化社。这个文化社,除了每年立夏节“冰雹会”期间邀请外地剧团唱大戏、通过海选举办农民自娱自乐的“农民村晚”,平时,他们还拿起DV拍摄 “草根电影”。 《赵县各子新农文化社章程》开宗明义: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从“冰雹会”到文化社

谈起各子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绕不开村里传承已久的“冰雹会”。

各子村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位于赵县城东北12.5公里处,分各子一村、各子二村和各子三村三个行政村。耕地面积6019亩,人口5500。该村周围多古墓,据传其棺椁多梓木,故取名椁梓屯。清光绪《赵州志》载该村为“阁子村”。民国初年改名各子。该村的“冰雹会”是一项以祭祀雹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主旨的民俗活动,始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

60岁的云庆彦社长,是各子立夏“冰雹会”的会头之一。他说,我们村的文化活动,立夏日自娱自乐的“村晚”、拍摄“草根电影”,完全是从“冰雹会”上的文艺演出活动中延伸来的。

“各子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各子战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曾晋京汇演,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俺们村的立夏‘冰雹会’年年举办,这是极为罕见的民俗活动,已经原汁原味传承了219年。”为了让笔者更深入地了解“冰雹会”,云庆彦特意请来了另一位会头白乱恩。白乱恩今年74岁,笑称自己是“冰雹会”的新闻发言人。他介绍,老年间,各子村一带经常遭受雹灾,庄稼绝收,民不聊生,老祖先许愿连唱100年大戏酬神。中断一年,100年的戏则要从头唱起。所以就有了这样的俚语:各子立夏的戏——还不清的愿。

从乾隆五十九年至今,“冰雹会”起会已有219年,世事变迁,但这个古老的民俗活动却一直传承下来。“这不,我们村今年请来了栾城丝弦剧团和隆尧河北梆子剧团的戏,连唱3 天,共演11场。”白乱恩说。

我在白乱恩手里看到一张用黄纸朱砂写下的“告示”:各子村屡受雹灾之苦,故村中人自乾隆五十九年许戏100台,每逢立夏之日演戏还愿,如遇歉收年,秋后以补之,望其上神甘雨多降,硬雨弗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备有带毛猪头、黑鱼、乌鸡等祭品以酬神德。落款是全体村民。

61岁的刘振路,也是“冰雹会”会头之一。他说,俺曾爷爷、大爷爷、父亲一辈传一辈都是“冰雹会”会头。像刘振路一样,“冰雹会”会头的产生均为家传和继承。各子村共有会头24人,总会头每年轮流值任。去年值任的总会头为刘春秋 、白公元和白恒祥。今年轮到了李荣刚、白吉锁和云庆彦。

“冰雹会”的仪式很传统,神棚由村民义务搭建,以前建材为竹筒和席子,现在换成了苫布。神棚里供奉的是龙王。两侧对联,“敬天地风调雨顺 酬神德五谷丰登”。供品主要是香纸供花和小果。立夏前一天下午三时左右,男女村民50多人,扭着秧歌,在会头们带领下,端着香炉,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沿街游走到当值会头李荣刚家迎神。人们在他家北屋里请出神龛,打着旗罗伞盖,敲锣打鼓把神龛接到神棚里。神龛里用黄纸写有“供奉龙王之神位”,两侧供有龙凤扇一对、长幡一对 、 宝盖一对 、 黄罗伞一对。

立夏晚上埋镇物是“冰雹会”的又一场重头戏。子夜时分,全体会头将事先准备下的带毛黑猪头、乌鸡和黑鱼,埋到村西北的汉墓群一隅。会头们把这项神秘的仪式称作“埋镇物”。祭祀完毕,会头们如释重负,各自朝自家走去,言语少了许多,神态宁静了许多。

就各子“冰雹会”相关问题,笔者请教过河北省民俗协会会长袁学骏先生。他说,河北省的立夏“冰雹会”,原汁原味传承下来的少之又少,冀州西王庄的立夏庙会与之相似。建议各子村很好地加以传承,争取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云庆彦说,“冰雹会”年年举办,这一文化活动已经在村民心里深深扎根。不过,前些年戏台下的观众多是白发老者,年轻人不感兴趣。为了吸引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通过庙会的传统,达到活跃村民文化生活的目的,2009年,我们成立了“各子新农文化社”。文化社先后组织广大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特别是连续五年,仿照央视春晚,组织立夏节“自娱自乐农民村晚”,吸引了周围乡村上千名群众的参加,影响越来越大,受到了赵县县委宣传部、韩村镇政府、赵县文广新局的大力鼓励和支持,并且引起省会多家媒体关注。

“农家村晚”有央视春晚的范儿

5月4日,立夏节前一天,笔者来到各子村时,村中心的大戏台已经搭起。

云庆彦所说的“村晚”,下午已经开始海选。牛丽萍和云丽国是海选的组织者,正接受农民们的报名演出。“现在报名参加演出的团体和个人已经超过了300个,节目有广场舞、歌舞、戏曲、武术等。”性格开朗的牛丽萍说,除本村和周边村乡亲们外,外县(市)如藁城、晋州的也来报名,连石家庄市的朋友也打来报名电话,虽然没有奖品,纯属自娱自乐,但大家积极性还是相当高的。只要报了名的乡亲,我们都安排上台,这场晚会总共要持续三天,演出8场。

这边排队报名,那边早粉墨登场了。各子一村云丽国等12人组成“丽敏腾飞舞蹈队”,她们的广场舞《欢乐中国年》节奏明快,一亮相就博得满堂彩;各子村李广生和李雪彬的双簧表演《放鞭炮》诙谐幽默,逗得乡亲们捧腹大笑。宋城村吴敏锐演唱的歌曲《走过咖啡屋》,边歌边舞,深受青年粉丝喜爱。常信村飞舞健身队的舞蹈《火火的爱》, 小不点幼儿园的舞蹈“嘻唰唰” ,赵县玉龙武术学校表演的武术《中国魂》,让晚会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

云庆彦对他们组织的各子村第一届农民“村晚”还记忆犹新:“那是在2009年,由我和李广生、白同敏、白力伟发起。那次演出的演员仅有160多人,全部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们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妙趣横生的文艺节目,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乡土文化的‘盛宴’。农民村晚不仅丰富和活跃乡村的文化生活,还引导大家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爱参加。”五年来,“农民村晚”举办的规模越来越大,村民高兴地说,俺村的村晚,热闹不输央视春晚!

据统计,今年立夏,各子新农文化社组织的自娱自乐农民村晚,参加的演员已达620人次,年龄最大的演员72岁,最小的演员2周岁,涉及的村庄有:藁城市南古庄、元氏县杜庄、范庄、疙瘩头、安现、常信、各南、韩村、北李家疃、南龙化、北龙化、小吕村、前大章、徐家庄、大马、西罗村、东罗村、宋城、石家庄、杨家庄、南柏舍、苏家疃、何家庄、齐家庄、南白庄、张家庄、豆腐庄、各子一、各子二、各子三、辛庄、林子等30多个村,观众超过8000人次。

草根电影,寓教于乐

只要你有DV,会玩DV,那么你就可以自拍、自导、自演地做成一部“草根电影”。像这样的“草根电影”,云庆彦和各子一村的农民们已经拍出《分爹》、《各庄村的事》和《良知》等三部了。

2013年5月3日,是《良知》杀青的日子。过了这天,这伙儿玩电影的农民又该忙着组织他们的自娱自乐“农家村晚”了。这天,在女演员云丽国的家里,剧组的人马都到齐了,银幕挂起来了,投影机将蓝色的光束打到银幕上,随着片头曲响起,一部反映赡养问题的42分钟微电影《良知》开播了。云庆彦饰男一号发旺叔,实际上在剧组里他也是一号人物。今天,他把大家召集来,提出最后的修改意见。

云庆彦当年在学校读书时就是文艺骨干,毕业回村后负责文化工作,曾多次参加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的《自娱自乐》、《大地欢歌》、《电视观众节》等栏目的演出。2011年春节刚过,正是农闲时节,云庆彦受农民频道《村里这点事》启发,想试着拍微电影,讲讲村里的新故事。他与粗通摄像和后期制作的李新芳商量拍微电影的事,俩人一拍即合,接着找来村里有共同兴趣的男女村民,选定了电影内容。经过反复修改,电影剧本《分爹》很快完成了。故事反映一对农民兄弟从不赡养老人到孝敬老人的转变过程,教育人们善待老人,积极加入“新农合”。这是一部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同时又颇具教育意义的作品。片子剪辑完后,李新芳放到了土豆网,一时间好评如潮。

担任各子新农文化社社长并出任微电影导演的村委会主任云庆彦说:“农民拍农村题材的电影有天然优势。草根电影的演员,用的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乡亲,故事讲述的全部都是乡亲们身边的人和事。最熟悉的生活,通过有益的故事,传递社会正能量。乡亲们看了这样的电影,又亲切又过瘾,效果好得超乎想象。”

“草根电影”,让乡亲们在艺术的愉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化,对推动村里工作也很有帮助。去年,各子一村的自来水改造工程因影响了个别村民利益而受阻。剧组对症下药,编写了剧本《各庄村里的事》。剧情讲述的是,新上任的大学生村官李树林(程铁民饰)上任以来,面对自来水改造等一系列棘手问题,迎难而上,灵活机动地解决了一个个困扰农村发展难题的故事。《各庄村的事》完全取材于农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使用当地的方言土语,上演身边的人和事,真实反映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美好愿望。人们说,草根电影珍贵的正是这股子土味儿。

各子一村农民拍电影,有快乐,也有一肚子的酸甜苦辣。

“我们拍电影没有自己的设备,灯光是借来的,DV机是李新芳个人的,音响也是剧组演员的。拍第三部剧时要到县城取景,没有车辆,我们六个人每人凑了8块钱,司机要价50元,我又多出了两元。拍第一部《分爹》时,不知不觉就过了午饭的时间,老演员云双瑞爽快地掏出200元请大伙吃了顿饭。让人想不通的是,还有一些人看我们想拍电影,说些不咸不淡的风凉话,什么泥腿子能拍电影,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什么叫花子牵猴玩——穷开心。真够大伙儿委屈的。”云庆彦说这话时泪水溢满了眼眶。

为拍摄“草根电影”,这些农民演员收获了快乐,也付出了许多。大家平时从事个体经营,利用闲暇时间拍摄和演出。牛丽萍是女一号,分别在三部电影里扮演角色。她和老公常年往山西跑大车,为拍摄电影,今年耽误了好几趟,损失不下万元。前两部片子她都饰演刁蛮厉害的角色,她的弟弟看了片子后不高兴地说,姐姐,下部片子找个好角儿演,可别演那些不讲情理的人了。

云丽国也参加了三部片子的拍摄,她从事结婚用品和床上用品经营,经常赶集上店。除了本村的四九集市,还赶范庄、贾市庄等周边村的大集市,每集都有二三百元的收入。《良知》拍了一个月,她买卖耽误了一个月。她说,每回拍片回来,俺那口子还给打来热乎乎的洗脚水。没有家庭的支持,放下买卖去拍电影的事根本做不到。说这话的时候,云丽国满脸的幸福。

李广生是拍摄微电影的“骨干”,他经营一家菜店,经常赶集卖菜,被人称为“卖菜哥”。他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数来宝”卖菜,大受欢迎,菜店经营十分红火。去年秋天,广生进了1800斤红薯,却因为在剧组里耽误活计太多,只卖出去1000斤,剩下的全长了毛。李广生说,谁让咱好这个呢,为拍电影我不后悔!

李新芳平时喜欢玩DV,懂一些拍摄技巧和剪辑技术,三部电影都由他拍摄和剪辑,白天拍摄完后,晚上就在家熬夜剪片子,一忙就是一个通宵。

作为农民文化生活的新鲜事,各子一村拍草根电影的事不胫而走,受到了不少企业、单位和个人的关注,人们纷纷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剧组带着影片到北李疃、常信村、韩村、徐家庄、前大章等周边村放映时,每个村都有村民请剧组成员到家做客。县文广新局主动为他们提供了投影机等设备,便于他们巡回放映。祁新辉是县某律师所的一位法律工作者,也是文学爱好者,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出微电影剧本《良知》。当听说剧组的剧本短缺时,无偿提供出自己的作品,并为剧组说戏,影片开机后,又和律师所主任张领军一起客串了片中的律师角色。

如今,各子村农民的草根电影,已经形成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文化磁场,吸引着老老少少的村里人。

网友王锦荣在网上看到赵县农民拍摄草根电影后评论说:“农民拍摄微电影,不仅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农民的自我道德教育,从中折射出了农民利用文艺形式自导自演开展自我道德教育的光辉前景。真心希望有关部门充分鼓励这种自我教育行为,并创造条件实现更好的传播,让更多的地方、更多的人采用类似的形式实现自我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