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的生命是靠主人赋予的。只有当你真正和书相爱了,你的书房才可能有生命。
书房生命的一个表征,是书的变化。书的变化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书的成分变化。恰如人之有少年、青年、壮年及老年,书房里的藏书也在成长,并且随着主人治学领域和兴趣爱好的变迁,藏书的成分也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当一位藏书丰富的学者去世时,他留下的藏书,对于治这一路学问的后人来说,往往是极为珍贵的财富,因为这些书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非一般的图书馆所能比──藏书集中了种种相关的资料,为后人提供了问学的捷径,甚至还能看出藏书主人当年的心路历程。
另一方面是藏书数量的变化。通常书总是越聚越多,但有些学者接近老年时开始为自己的藏书考虑后路,就像对待一位多年的朋友,想到自己今后不能再照顾他了,就要将他托付给别的能照顾他的人。有人逐渐将书赠送友人,或分批捐赠给机构,这样藏书的数量又会逐渐减少。当然将藏书整体捐赠通常是学者更愿意的,但是要找到一家真正能赏识这些藏a5ad33865a88d15997dac4b3e8e3821780c7862858c90b6e0e5b2402a9e9a36d书的机构并非易事。
书房的生命,可以结束于主人去世之前。
那些曾经真诚地爱过书,但是后来在名利场中陷溺难以自拔的人,他们早年简陋的书房可能曾经是生机勃勃的,但是如今的书房则已经沦为伪文化的装饰品。
书房的生命,也可以延续到主人去世之后。
在欧洲,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一位著名学者去世了,根据他的遗嘱,他的藏书被捐赠于某个学校──很可能是他长期在此工作过的──的某个机构。学校会为他的藏书专辟一室。这个某某藏书室也许并不是天天开放的,也许只是每周的某一天对外开放。到了这一天,会有一位老太太或老先生(通常都是义务的)来此打理,并接待访客。此情此景,谁又能否认这位学者书房的生命还在延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