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有着强烈追求真理的精神。他从事医学、药物学研究,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其奥秘就在于他遇事必穷究其理,其格物穷理精神异于常人。
旋花汤舒筋活血
李时珍被召进太医院后,利用太医院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都广泛参考。同时,他还仔细观察国外进口的以及国内的贵重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一年后,太医院再也没有吸引他的地方了,他借故修改《本草纲目》辞职了。
一天,李时珍投宿驿站,遇见几个替官府赶车的马夫,围着一个小锅,煮着一种野草。李时珍上前询问,马夫告诉他:“我们赶车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常有之事,这种草药煮汤喝了,就能舒筋活血。”李时珍记下车夫的话,经过试验证实,果然有效。原来,这种草药叫做“鼓子花”,学名“旋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旋花有益气续筋之用。此事使李时珍意识到要到生活实践中去,才能有所发现。
巧法试药性
一次,李时珍发现一本书上说野芋麻叶可以治疗淤血症。他就找了两杯生猪血来做实验,第一杯生猪血中放入野芋麻叶的粉末,另一杯则什么都没有放。过了一会儿,放了野芋麻叶粉末的猪血没有凝固,而作为参照的那杯却很快凝固了,野芋麻叶治疗淤血的功效得到了初步证实。李时珍又深入思索:上面的实验只是证实野芋麻叶能够防止凝固,那么,对已经形成的淤血块,它又有什么作用呢?于是,他又把野芋麻叶粉末加入刚刚凝固的血块中,血块竟慢慢地溶化成血水!这就进一步证实野芋麻叶还具有活血化淤的功效。这个药理试验用当代的标准衡量,也是相当有水平的。
另一次,为了检验中药凤仙子是否具有“透骨软坚”的功效,李时珍将数十粒凤仙子放入煮鱼的沸汤中,并很快将鱼捞起,发现鱼骨变得酥烂,证实其具有软坚功效。他还有意识地用捣烂的银杏清洗布满油腻的器皿,发现它有清除油腻的功效,因此推断银杏入肺可除痰浊。
为蛇写传
有一天,李时珍来到蕲州北面的龙峰山,那是出产白花蛇的地方,只听见捕蛇人一面唱着歌,一面寻找白花蛇的踪迹。李时珍就跟着他们,决心看个明白。
传说白花蛇喜欢吃石楠藤的叶,所以有石楠藤的地方,就可能有白花蛇出没。李时珍就跟着捕蛇人,到处寻找石楠藤。捕蛇人发现白花蛇后,捕捉的方法也很奇特。他们先从地上抓起一把土,对准白花蛇撒去,只见白花蛇像是吃了迷魂药一般,立刻盘成一团,捕蛇人先用铁叉压住蛇头,然后把蛇捉住吊在树上,用刀剖腹,挖出内脏,眼看着蛇死了,才将蛇身卷起放在竹篓里,手法干净利落。
李时珍在一旁看得清清楚楚,认清白花蛇的头是三角形,口里有四颗毒牙,背上有24个斜方格,腹部有黑色斑纹,和一般无毒蛇大不相同。由于白花蛇是名贵药材,历代官吏都以向皇帝进贡为借口,挨户摊派,逼着民众上山去捉。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白花蛇,谁叫你能避风邪!州中索尔急如火,县官派人只逼我,一时不得皮肉破。”因白花蛇“其走如飞,牙利而毒”,一旦伤人,极易送命。很多人便从蛇贩子那里买来交差。
李时珍发现蛇贩子的白花蛇与蕲州当地所捉的白花蛇有些差异,便留心察辨,调查以后方知他们的白花蛇是从江西兴国的山里逮的,那地方的蛇以食小昆虫和鼠类为主,且没有毒。经过比较,两蛇都是“黑质而白章”,但蕲州蛇肋下有24个斜方格,且比兴国蛇稍短小;蕲州蛇死不闭眼,兴国蛇死即瞑目;兴国蛇虽有除风湿和除筋骨痛的效果,但远不及蕲州蛇的效果好。此外,兴国蛇遍布全国,产量大,而蕲州蛇仅产蕲州,外地很少见到。他把这些鉴别要点写成了《蕲蛇传》。从此,中药材便有“白花蛇”和“蕲蛇”两种药名,既方便后世医生的临床应用,也避免了大量误用蕲州“白花蛇”而发生中毒现象。
嚼药敷蛇咬
一次李时珍挖药回来,路过一个茶馆,就进去歇一歇脚。当时天气炎热,茶馆里几个人打着赤膊打纸牌,有一个人靠着墙壁坐着,每次用手指在嘴唇上舔一下唾沫再起牌,他忽然感到背后发痒,就用沾着唾沫的手指去抓痒。一连几次都是这样,这个人觉得很怪,打完牌回头一看,墙壁上有个窟窿,里面有条蛇,蛇头朝外,已经半死不活了。李时珍把这条蛇翻过来倒过去地看,又看了看那个打牌人的后背,心里就清楚了。
原来打牌人背上发痒是蛇的舌箭在舔,打牌人不断地用沾着唾沫的手指来抓痒,人的唾沫带到蛇的嘴里,蛇就快就僵死了。此后,把药草放在嘴里嚼嚼再敷在蛇咬的地方的治疗方法就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