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德育时机的特点与规律
德育时机并不是一种特殊的偶然因素,它在德育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德育时机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德育时机的暂短性。如果教育者在德育的过程中,不能抓住德育时机,那么收到的德育效果甚微。第二,德育时机具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比如,通过观察学生的情绪、行为或阅读他们的日记,可以从中找到恰当的德育时机。第三,德育时机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此,会对生活中的突发事情或事件产生较大的兴趣,并具有相应的情感反应,当以上情况出现时,有些教师由于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导致德育时机就此错过。为了准确迅速地抓住德育时机,教师应该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防止出现被动与茫然的现象。第四,德育时机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由于学生的性格特征不同,德育时机也存在着相应的个体差异性,性格比较外向的学生,他们的要求会直接表达出来,比较明显,而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他们的表现就不会那么明显,针对以上两种情况,教师需要因人而异,在对学生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下,善于发现与把握时机,完成德育任务;其次,德育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同一种德育活动,对于某些同学具有较强的效果,但是对于其他同学,收到的效果可能较差。所以,教师在德育的过程中,不能对所有的同学采用同一种方法,需要因材施教,千篇一律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二、学校德育实施的关键点
1.学生兴趣点的把握
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要因素,它是一种自觉性的行为,当学生对某件事情产生积极的兴趣时,心理活动比较活跃,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受到环境等外界因素的直接影响,这是教师进行德育的重要时机。为了取得德育效果,教师应首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将德育过程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或事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2.学生兴奋点的把握
当人们对某件事情特别关注时,在心理上就会出现兴奋点。从某种程度上讲,兴奋与兴趣具有相似的特点,但是,两者相比较,兴奋点比兴趣具有更高的活跃性,并且爆发的速度要更快一些。在教室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如果准确地把握住学生的兴奋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生利益点的把握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于自己的切身利益表现得比较关注。德育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联系学生的切身利益,通过学生身边具体的事例,引发学生思考其中的利害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学生在思想觉悟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教师应因势利导,准确把握事件的主要环节,由此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目的。
4.学生荣辱点的把握
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由于许多家长的溺爱,学生的受挫力较弱。而当学生受到表扬时,会感觉到一种荣誉感,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心;而当学生受到批评或处分的时候,他们将会感觉受到一定的侮辱,自尊心大受打击,思想上产生相应的起伏变化,这些思想变化对于学生的成长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把握时机进行德育,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5.学生热衷点的把握
在成长阶段,学生会受到社会的影响,热衷一些时髦事物或奇异现象,由于他们的思想比较活跃并且不够成熟,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够完善,容易受到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这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适时实施德育。学生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想感情比较丰富,并且内心的情绪很容易表现出来,这一点有助于教师及时把握德育时机,应依据学生的情绪状态,选择性地进行德育活动,提升德育效果。
6.学生求异点的把握
青春期学生常会存在着一定的逆反心理,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种逆反心理,实际上产生于学生对特定活动或事物进行思考与认识的过程,尽管他们的认识可能并不是准确的,无论准确与否,都是他们思考的结果。教师应充分抓住这一时机,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
7.学生殊遇点的把握
每个学生因为家庭、生活、学习等因素,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同的矛盾。这些矛盾,对每一个学生带来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德育。如果不能及时地把握这些现实状况,可能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冷漠感,导致不满或者对立情绪的产生。
8.学生疑惧点的把握
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矛盾,或者是犯了一些错误,往往会使得他们焦虑、担心等,思想上产生了一定的压力,这时候学生需要得到解脱,内心也更加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理解和帮助。这时对学生实施德育,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地把握好这一契机,就会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变化,尤其是那些已经犯错,并特别想改正的学生,会有着特殊的效果。在这种条件下,如果教师对于犯错误的同学,不注重教育方式,会使这部分学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转而就会需求其他的解脱方法,导致不良后果的产生。
9.学生变化点的把握
在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大部分行为都是有规律地进行着。例如,在一个学期的开始阶段、每次考试之前、学校的运动会等,都是有规律和有模式可循的。所以,教师要加强对这些活动或者时间段的研究,通过不同时间段,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充分利用好这些规律中潜在的德育时机。
三、人文关怀下学校德育时机的把握和实施策略
1.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把握好德育时机
德育的时机主要是从学生的行为、精神状态上表现出来的。教师通过对学生日常言行的分析,从平常的状态中,总结不平常的表现形式。通过这些表现来预测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施加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实现这一点,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深入总结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了解的程度越深,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时机来实施和把握,教育的内容也就愈加丰富。如果教师不能够对学生有一个深入的了解,那么就无从对德育的时机来把握和实施。
2.提高对社会发展形势的认识,做好德育时机的应用
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其思想动态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形势的变化导致的。不管是社会形势的直接还是间接的影响,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思想产生波动,也会给学生思想行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社会敏感性,既要敏感地认识到社会形势、环境产生的变化,也要准确地预测未来社会产生的变化。要将这些隐性或者显性的变化,同学生思想的变化联系在一起作出深入的分析。这样教师就能够有效地做好对教育时机的把握,做到有针对性,从而提升教育的效果。
3.提高揭示矛盾的力度,加强德育时机的创造
作为教育实施对象的学生,他们思想上的矛盾点可能会表现出显性,也可能是隐性的,这在不同的学生身上有着不同的表现。教师要提高揭示矛盾的能力,善于激发学生内在成因的起火点,使学生的内心能够产生出勇于解决思想矛盾的激情和动力。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抓住珍贵的德育时机,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实践中创造德育时机,将教育活动变得更加深化,更加有效,不断提升德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4.提高德育的容量,充分利用每一个德育时机
德育时机的产生,多是与相关的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教育者可以通过面对直接的素材或者主题,就事进行讨论。每一项具体的矛盾,以及因为具体问题所产生的思想活动,都是相互联系的。教育者要加强对问题之间相互联系的思考,系统地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兴趣等特点作出分析,将每一次教育的时机结合起来,并实现由此及彼、由表面看本质,充分地体现出德育的深度和宽度,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这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要努力提升的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艳,钟晓红.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优化学生品德结构.太原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S1).
[2] 侯蔚,姚春雷.现代教育理念视阈下的德育效能探析.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 郭海鹰.大力加强学校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突出功效.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6).
[4] 孙艳红,付风霞.德育中应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美国教师讲《灰姑娘》的课例给我们的启示.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3).
[5] 包智强.构建现代化德育体系培育新世纪建设人才.学校管理,2000(3).
[6] 魏友林.浅谈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途径.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4(12).
[7] 王连芹.德育途径对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中等林业教育,1999(1).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