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图书出版创新的一个案例

2013-12-29 00:00:00金炳亮
出版参考 2013年2期

一本文化人类学的博士论文,标准的学术著作,怎么创新?

创新是出版产业的灵魂,可是当编辑面对一本纸质书稿,更多的时候,是一份电子文档,一堆文字与图片,可以施展的空间其实十分有限,尤其当面对一部纯学术著作的时候。

《“城中村”的民俗记忆——广州珠村调查》(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版)是一本作者用课题经费资助出版的学术图书。出版社对这类书稿通常的处理是:责任编辑严格按照学术规范进行文字编辑,以通常的学术著作比较朴素典雅的方式进行排版与装帧设计。但该书稿的两位责任编辑肖风华与梁茵显然想得更多。

由于作者在做民俗调查时拍摄了大量照片,因此他们首先想到可否做一本图文书。图文书是读图时代的流行书。但由于学术著作的严谨性、严肃性,似乎很少有人将学术书做成图文书。学术书与图文书可以兼容吗?基于这是一本以民俗为主题的学术著作,责任编辑认为可以试一试。他们与作者一道精选了几十张作者拍摄的照片,与文中涉及的内容互为对照,不但获得图文书的阅读效果,而且对书中文字也有锦上添花的作用。

既然是图文书的定位,他们决定走得更远。他们邀请了《时代周报》的美术设计师张绮华,一个非常年轻、但已在报纸版面设计领域具有新锐名声的女孩,来做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经过与责任编辑充分沟通,张绮华形成了自己的设计思路:用黑白与彩色之对比表现“城中村”的现实与记忆。这正是这部学术著作的价值所在:珠村是典型的珠江三角洲农村,具有典型的珠三角水乡民俗;然而由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快速进程,珠村又成了广州典型的“城中村”一一周边完全被城市包围而村中还较好地保留了农村的地理特征、宗族谱系和民俗特性;现实与记忆在这里形成多重交织,“现实”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遭受更强大的侵袭,从而转变为新的“记忆”!

经过美术编辑的精心处理,我们拿在手中的是这样一本书:素白的封套上方透出一截灰色的书封,揭开封套是一帧混杂着宗祠(传统)与民居(现代)的黑白照片,照片右上一个鲜红的节庆灯笼。书中的环衬、扉页、目录、章扉等全部采用这一设计思路,即在黑白图片上压(或衬)彩色图片。全书文字部分全部单色印刷,而目录与章扉则用全彩印刷;小32开的目录、章扉和全书国际16开的对比(大小的对比和色彩的对比),不但在视觉上形成冲击,也十分方便读者查阅或翻阅。更加让人惊奇的是:目录是一个小32开的折页(5连折),可以拉伸和收缩,文字与图片的搭配及连接几乎天衣无缝;章扉的处理除了依然保持普通章扉的全部元素之处,正面用一幅标志性的民俗彩色照片,背面选取作者关于本章内容的概括性文字;章扉作为彩色插页直接插在对开满页的黑白底图上,形成极其强烈的对比。

创新无处不在!这是出版业的灵魂所在,也是其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令人欣慰的是,两位责任编辑与一位美术编辑(两个80后,一个70后)在进行大胆创新时,完全遵循学术著作的编辑规范和学术图书的出版规律——我们看到的仍然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一本朴素典雅的学术图书,但他们在编辑排版和装帧设计上的大胆创新,使我们看到了学术图书出版的另一种可能性。与数字出版相比,编辑在图书物理形态上的这些创新,为文本提供了新的呈现方式,为图书创造了新的物理形态,为读者提供了新的阅读体验。仅就这本书而言,这些创新有力地彰显了传统出版的优势。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创新不但得到了作者的强烈认可(见作者《后记》),也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同——珠村人大量购买此书作为礼品赠送就是一个例证。

我听说责任编辑在做这本书时有一个心愿,希望各界读者在关注这本书的时候,能够同时关注到“城中村”的现状,避免更多的“城中村”被拆迁改造,成为又一个记忆的标本。这个小小的心愿在强大的资本力量面前,也许有些微不足道,但几位年轻编辑的努力和志向非常令人感动,而且绝对令人尊敬。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