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难得捡回“漏”

2013-12-29 00:00:00|赵畅|文|
当代人 2013年2期

在假冒伪劣藏品泛滥的当下,说到“捡漏”,该是会被笑话的。然而,去年10月的一次长江三峡之行,确乎令我捡了一回“漏”。自然,这也是到目前为止我收藏生涯中唯一的一次检漏。

那天上午,游船停在了“石宝寨”。“石宝寨”,位于重庆市忠县境内长江北岸边。此处临江有一仰高十多丈、陡壁孤峰拔起的巨石,相传为女娲补天所遗的一尊五彩石,故称“石宝”。此石形如玉印,又名“玉印山”。明末谭宏起义,据此为寨,“石宝寨”由此得名。

2003年长江三峡蓄水发电后,“石宝寨”已由山寨变成“水寨”,但玉印山的雄风犹在,尤其是那石宝寨塔,倚玉印山修建,飞檐展翼,由寨门、寨身、阁楼组成,共9层高56米,历明清数百年,至今依然完整如初,以君临天下、唯我独尊之势,独踞一方,傲视群雄。

或许是因为玉印山和“石宝寨”塔其雄奇其慧秀皆形于外,或许是因为心系古朴雅致的石宝街上的几家古董店,所以我并未登塔上山,而是独自绕着沿山寨道,匆匆走回石宝街,一连看了几家古董店后,我终于将脚步停在了一家批发服装兼营古董的商店门口。老板热情有加。当我走到他的古董柜台时,他便知晓我对他的古董感兴趣。其实,他放在柜子里的古董,将近一半是仿品,即便是真品,也差不多是低档的民国年的盘、碟之类的小玩意。但在快速的搜视中,我竟发现了两件好东西,凭直觉,一对是贡盘,一只是青花小碗。

此时此刻,我怦然心跳,但我并不急于表现出我的好奇。都说“无奸不商”,尽管老板是外地人,看上去也很斯文厚道,但我还是要有意测试一下他的诚信度。我问他:“你柜子里的东西,好像真真假假的都有,能否告诉我哪些是真品,哪些是仿品?”他立马打开柜子,用手指点起来。透过柜子的玻璃,顺着他的指点,我判定这位生意人是一位难得的忠厚人,因为他的指点与我心里的判断完全吻合。

内心有了好感,我们便像一对熟人一样攀谈起来。他一边告诉我这些古董和仿品的来由,一边将一对贡盘和一只元青花小碗从柜子里取出轻轻地放到柜台上。“你真喜欢古董的话,这三件好东西我推荐给你。这对贡盘价格可能是高了点,但属晚清的浅绛彩瓷,且画家有名头,这几年中浅绛彩瓷的价格可是不断翻跟斗哟!至于这一只青花小碗,是什么年代,我搞不清,但它既有明花又有暗花,明花明得清丽,暗花暗得别致,已有许多人动心问价。”对于他的一番好意,我只是笑笑。乘着他去忙服装生意的空隙,我便细细看察起来。

最夺人眼球的,是那青花碗。瓷碗侈口、弧腹、圈足。借过尺子,先量青花碗,其碗面直径12厘米、高6厘米,底足直径4.2厘米。青花碗里外都是纹饰,外壁口沿绘枝叶花卉,下饰仰莲瓣,内填宝珠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内口沿绘卷草蔓枝纹,碗底双圈绘鸳鸯莲池纹。我知道,鸳鸯莲池纹是元青花瓷图案中最流行的装饰图案之一。古人视鸳鸯为爱情的象征,元青花上的鸳鸯纹都成双成对出现,并与大片莲池相配构图非常饱满,绘工追求精细。因了这种特质的纹饰风格与元代服饰上风行刺绣鸳鸯戏莲纹相关,有人将之称为“满池娇”。对着太阳,看碗中间的暗花,皆为荷花纹饰,于是,更让我相信,这是“满池娇”作品。再看里外纹饰,属进口苏麻离青料烧造的元青花。借着下雨天,我用雨水擦洗碗面,那从土里出来的留在碗面上的淡淡的黄色终究不肯褪去。于是,更暗合了我的判断:此乃元青花小碗无疑。

看了元青花小碗,我又开始了对那对贡盘的审视。乍看,两只贡盘一模一样,盘面直径都是17.5厘米,高10厘米,底足直径9厘米。看画图,则大相径庭。一只贡盘其主题为“天伦之乐”,画面由祖母(或外祖母)、母亲、儿子以及侍候的丫环组成,背景则由庭院、石凳、砌石护栏、花草、树木、蝴蝶等组成,人物表情丰富,背景元素充沛;另一只贡盘其主题是“美酒蟠桃千年果,麻姑献寿岁永康”,画面显然是麻姑骑鹿挑蟠桃献寿。除了麻姑、丫环、玩童,背景则是鹿、松、石等,皆为献寿烘托了必要的氛围。这对贡瓷,难得一见,属于晚清浅绛彩瓷。其不仅字画精致,而且造型别致,盘沿系葵口,且盘口由外往里由薄趋厚,其足身往下也呈放大状,这些大抵是为了保证贡盘良好的稳定性,不致放果品时让贡盘折翻。凭我的收藏知识判断,这样的贡盘应该不止一对,至少得有四对,且有不同的画面内容。只可惜,当下仅此一对。

真正让我心动的,当然是这对浅绛彩瓷的书画作者了。一只盘面上题款“乙亥年孟冬月俞子明写意”,另一只盘面上题款“岁在乙亥仲秋月俞子明作”。乙亥年,表明此盘在光绪年制作。俞子明,为晚清、民国的著名浅绛彩画家。

浅绛彩瓷,是清末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从同治、光绪到民国初约50年间,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诗、书、画,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浅绛”,原是借用中国画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起源于元代。作为一代著名的浅绛彩画家俞子明,其擅人物花鸟,又工行书及篆书。其浅绛彩人物造型面容消瘦,神态娴静,装束素雅,该是效仿道光年间著名人物画家改琦风格。浅绛彩由于受材料影响,花卉着色不太鲜艳,一些花草都画得较小,但俞子明的创造力并未因此受到限制,他选取木本团簇状花卉作为对象,如紫薇、桃花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收藏这样一位浅绛彩名画家创作的精品,实是难得一遇。

心中有了底,我想哪怕价格稍高点,我也得收而藏之,错过了这个机会,以后怕会后悔莫及。于是,在一番真诚的讨价还价里,老板最后一言“算是与您交个朋友,也算是为这三件瓷器找个知己,我愿以5000元的价格将它们转让给您”,终令我将这三件心仪之物收入囊中。此时此刻,我兴奋难已,不仅为老板的大气、识人,也为自己的魄力、识货。

回家以后,我几乎天天都要把它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越看越兴奋,越摸越来劲——看的是“捡漏”的趣味,摸的是文化的价值。我暗暗对自己说:历史就藏在这些灰头土脸的旧玩意儿里,每一件古董,都能说出与它有关的大历史和大背景。这里面浓缩着时代的信息、民族的记忆。坚持学习,坚持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有了举一反三的悟性,有了触类旁通的眼力,或许,哪一天走到哪一个地方哪一个角落,我还能再捡回“漏”哩!

(责编:刘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