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诺(原名王景雪),河北省梆子剧院国家二级演员,河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1991年9月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梆子表演系,主工“青衣”“闺门旦”。现在河北省梆子剧院一团主工“青衣”。主演剧目:《陈三两》、《双错遗恨》、《王宝钏》、《穆桂英挂帅》等。
2006年在第三届河北省戏剧演唱“燕赵红梅奖”大赛中以《双错遗恨》荣获金奖;2007年在第七届河北省“戏剧百花奖”评选活动中荣获表演一等奖;2009年主演的《哪吒闹海》荣获第五届戏剧奖“燕赵红梅奖十佳金奖”;2010年主演的《南北合·思夫》在第三届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大赛中荣获“优秀表演一等奖”;2010年在第五届全国戏剧红梅大赛中荣获金奖。
巍巍太行山,声声梆子腔。每当高亢激越的梆子在河北大地上回响,都让燕赵儿女们荡气回肠。一代代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为这一剧种的传承发展呕心沥血,倾其所有。他们中有一位青年演员,虽已是全国戏剧红梅大赛金奖得主,声名鹊起时却毅然改名,只为对梆子艺术的一份挚爱,一份承诺,她,就是河北梆子张派传人王艺诺。
从“瘦秸秆”到“戏包袱”
艺诺出生在河北藁城的一个小村子,村子虽小却有一个自发组成的河北梆子剧团,起初是七八位年长的村民逢年过节排几场戏自娱自乐,随着年轻人的加入,队伍不断扩大,当时的团长专门从石家庄市请来了专业老师给大家指导。
艺诺的母亲是个戏迷,经常带她去赶集听戏,还时不时哼唱几段,如黄梅戏中的“天仙配”、评剧“巧儿”及民间小调“小白菜”等。艺诺那时觉得母亲唱得可好听了,晚上睡觉时就要母亲唱戏给自己听,听着母亲的哼唱甜蜜入睡。久而久之,艺诺喜欢上了河北梆子,如痴如醉,每天下学都要去剧团看演员们排练。有一天艺诺在旁边看人家排演,暗暗学会了一段,是《蝴蝶杯》中田玉川的唱段,兴奋极了。从那次开始,艺诺学戏唱戏一发不可收。
起初父亲和哥哥很反对艺诺学戏,还吓唬她说学戏特别苦,要把双腿吊起来头朝下,还要挨师傅打。艺诺听后哭鼻子抹泪地说:我不怕苦,你们不同意我就不上学了。转天父亲还是没答应艺诺的请求,于是艺诺每天背着书包出门直接去剧团看老师给演员们说戏,排练,开始了她的逃学生涯。父亲看她这么固执,也只好勉强同意了。当时艺诺14岁,从此开始了她的求艺之路。
当时的艺诺又瘦又黑又高,一天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乡亲,说她长得跟“秸秆”似得还能唱好戏,不会有什么出息,快帮爹娘下地干活儿去吧。当时气得艺诺直想哭,心想,生气不如争气,我就唱出个名堂来给你看看。这是艺诺为梆子暗暗许下的第一个诺言——卖力唱好戏,得到村民们的认可。从此,艺诺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每天起早贪黑吊嗓练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勤奋刻苦使艺诺的表演成了剧团的亮点,也赢得了观众和村里人的赞赏。艺诺还赢得了“戏包袱”的美称。什么叫“戏包袱”?“戏包袱”就是一个演员会的戏多,生旦净末什么角色也能演,能应急能救场。村里剧团不正规,缺什么行当就要演什么行当。艺诺喜欢戏,爱演戏,爱看戏,爱学习,青衣、闺门旦、彩旦……大段大段的戏词都能背得下。小小年纪得此美誉,可见艺诺在戏上下的工夫之大。
进入“正规军”
1988年是艺诺命运的转折点。剧团聘请了河北省艺术学校的胡文才和他的爱人张焕娣来村里做指导。两位老师是艺诺从艺道路上的“贵人”,他们见艺诺嗓音、形象条件好,就主动介绍她去了石家庄地区梆子团。时任团长的杜同礼团长和刘秀石、雷保春老师对艺诺进行了考核,一致认为她嗓音优美有韵味,形象个头儿气质好,是个可塑之才,当即拍板留团录用,演青衣行当。就这样,艺诺走上了梆子艺术的“专业化”道路,成为“正规军”中的一员。
来到市团,艺诺眼界大开,以前只能在台下仰视的那些名角,自己也有机会和他们同台演出了,虽然饰演的只是一些配角,但是经常和高手过招,进步很快。这期间,她在雷保春主演的《斩唐丹》中饰演了湖阳公主,刘小俊主演的《血溅乌纱》中饰演严夫人,在《三滴血》中饰演李三娘,在《窦娥冤》中饰演蔡婆,在《蝴蝶杯》中饰演田夫人,舞台上的控制力与表现力得到很大提高。一有时间,艺诺就去找张焕娣老师给自己说戏,以缩短和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的差距。
1991年,河北省艺术学校河北梆子科招生,艺诺凭着过硬的基本功和优秀的嗓音条件考上了这所省内最高的艺术学府。先后跟随刘素琴、张书君、张菊老师学习了《秦香莲》、《武家坡》、《捡柴》、《夜宿花厅》、《陈三两》、《打神告庙》等剧目。
艺诺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三年中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老师教授的知识,没有一丝懈怠,还被选为班长,被学校视为尖子生培养。1993年,艺诺在河北省梆子青年演员大赛中以《打神告庙》荣获三等奖。1994年,成绩优异、专业过硬的艺诺毕业分配到河北省梆子剧院。
当得知自己将要在省内河北梆子的最顶级单位工作,艺诺欣喜异常,发誓一定要为热爱的梆子事业做出点成绩——这是艺诺为梆子事业郑重许下的第二个诺言。
下乡演出的酸甜苦辣
为了实现为梆子事业做出成绩的诺言,艺诺十几年如一日,两点一线穿梭于家和单位,跑场、踢腿、翻身、小蹦子、喊嗓一系列的基本功是她每天必练的功课。舞台上来不得半点虚假,艺诺的刻苦努力使她从跑兵到配角,从配角终于站到了主演的位置。
2003年至2010年间是艺诺演出最多的几年,多数都是下乡演出,风餐露宿,而且每个演出台口最少12场戏,艺诺主演的戏就占了一半,下乡演员人数有限,她还要演配角,一天少则2场多则3场戏,一个月下来没有一天休息。
实践出真知,经过这几年的摸爬滚打,艺诺在艺术上有了一个大飞跃,无论从人物理解还是演唱功力都有很大提高。她主演的剧目有:《陈三两》、《双错遗恨》、《王宝钏》、《穆桂英挂帅》、《牧羊圈》、《秦香莲》、《打神告庙》、《夜宿花亭》、《三娘教子》、《窦娥冤》、《南北合》等。
艺诺的演出受到群众的喜爱,很多老乡赶几十里路来听她的戏,还有的跟着到下一个演出台口过戏瘾。虽然台下的观众没有显赫的身份,但在艺诺眼里观众就是天,就是衣食父母,你投入地演,他们投入地看,和演员一起悲喜,一起哭笑,每每自己全情投入的演出得到观众的掌声和叫好声,艺诺就感到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艺诺热衷于这种“接地气”的演出,大众更欢迎这种“接地气”的表演。
艺诺的努力和家人的支持换来了观众的掌声,也换来诸多的荣誉。2006年在河北省第三届戏剧演唱“燕赵红梅奖”大赛中以《双错遗恨》荣获金奖;2009年主演的《双错遗恨》荣获天威杯首届河北梆子艺术节“优秀表演奖”;2010年在第五届全国戏剧红梅大赛中荣获金奖……
自己的第二个艺术诺言似乎是实现了,但是艺诺并不满足,面对鲜花和掌声,荣誉与利益,艺诺保持了一颗冷静的头脑,她认为自己还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改进,有所发展。为了勉励自己,不断进步,不要忘记自己为梆子艺术许下的诺言,王艺诺——这个名字诞生了,艺诺也踏上了新的征程。
“陈三两”华丽转身
2005年6月,在河北省梆子剧院领导的支持和撮合下,艺诺拜在了仰慕已久的河北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张惠云门下,张惠云把自己的技艺倾囊相授,更把她的代表作《陈三两》从头至尾给艺诺精细地讲解。
2011年,在王晓英院长和团里的支持下,由陈家和编剧、马海燕导演的新《陈三两》成功在燕赵小剧场演出,运作两年的新《陈三两》继承和发扬了河北梆子高亢激昂、优美婉转的声腔特点,保留了原剧的经典唱段,在原《陈三两》的基础上细节化了,人物个性更加鲜明,具有现实意义,更加饱满地呈现出一个聪明、善良、机智、才学渊博、不随波逐流、敢于反抗的陈三两形象。同时也丰富了原来单一的跪唱,水袖功、跪步、搓步运用恰到好处,唱、念、做、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剧中还有一大亮点——陈三两双手书写梅花篆字。艺诺为了能在台上双手完美写出“不染不媚不怠,自立自重自爱”几个篆字,先是向书法家张守中请教,后经过两年的练习,终于可以挥毫而就,畅快淋漓地展现陈三两的才气与气节。2012年9月,倾注了艺诺大量汗水和心血的新《陈三两》参加了第九届河北省艺术节,赢得观众和专家一致好评。
张惠云老师常常教导艺诺,学戏先做人,做人要有德行,德行好才能演好人物,艺诺始终牢记恩师的教诲。艺诺所主演的人物或善良淳朴,或刚正勇敢,或睿智诙谐,她说,在这些人物身上多多少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自己喜爱这些角色,更喜欢在舞台上演绎这些角色,惩恶扬善的教化作用是中国戏剧的优良传统,也非常有现实意义。
艺诺,她要坚守自己的艺术诺言,把河北梆子当作一辈子的事业去做好,也将会做得更好。
(责编:郭文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