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的春节习俗

2013-12-29 00:00:00
当代人 2013年2期

河北的春节习俗

除旧布新迎春忙

在河北民间,一进腊月(农历十二月),特别是吃过腊八粥,就有年味儿了。真正进入过年实质性准备阶段,是二十三日祭灶以后。俗话说是开始忙年,其主旨是除旧布新。民间歌谣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赶年集;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做黄酒;三十儿,炖肉包饺子。意思是忙年的七天中每天有活干,天天有重点。

扫房子,是春节前最彻底的卫生除旧活动,充分体现了人们关注起居环境和自身清洁卫生的美德良俗。

磨豆腐、蒸馒头、杀猪、酿酒、炖肉、包饺子,是节前所有物质准备的概括。蒸,就是蒸春节期间吃的馒头、上供用的花糕、枣山和面刺猬。“糕”与“高”谐音,蒸花糕有盼望年年步步升高的意思。“蒸”和“争”同音,所以蒸还有蒸蒸日上的意思。在屋内门头上摆放面刺猬,是让它往家里驮金银财宝。

赶年集是为了买鞭炮、烟花、糖茶、香烛、纸箔、年画、吊签儿、衣服鞋帽、柿饼核桃、花生水果、香烟酒类、干鲜蔬菜等年货,是年前最集中的一次大采购。

除,将尽的意思。大年三十(小月二十九日)又称除日,三十夜晚又称除夕。除夕这天非常繁忙,主要是请神灵,贴春联、吊签儿、窗花、年画,请家亲,包除日饺子,挑水、扫院子、堆岁柴等。

除夕下午,河北农村有请家亲的习俗,家中男人到祖坟上烧纸钱、放鞭炮,请家亲回家和子孙一同过年。回家后,写成黄纸牌位,供奉起来,初五日前,每天烧香上供。

春节之前,出远门的人无论如何都要回家过年,而家人盼望出远门者归来的心情更为迫切。衡水市枣强县有的村庄,年前几天晚上有散路灯的习俗,即把纸包好的棉籽壳团儿蘸过棉籽油,晚间点燃后,从村里一个个一直摆放到村外路边老远,为晚间回家的人照路。

除夕夜举家人围炉守岁,或者共同包饺子。看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对节目评头品足,成为近二十多年来的一种新俗。

其乐融融过大年

除夕夜是辞旧迎新的“节点”。除夕夜一过十二点,城乡就响起一阵热烈的鞭炮声。这是急待迎春纳福的人们抢早迎新春的标志。更多的人家是次日早晨五六点,家庭主妇起床后,首先给各位神灵烧上香,燃亮蜡烛,然后煮好饺子,供到各个神灵位前;男人或男孩子便在院里放鞭炮。鞭炮也是一户比一户的长;同时点放二踢脚,图个步步升高。

吃新春饺子前,晚辈向长辈拜年,表达感恩之情,长辈给幼小的儿孙辈压岁钱,表示爱抚,举家老小亲情浓郁,其乐融融。天亮后,先家族内部,后乡里乡亲、师生友好之间的拜年活动全面开始。初一这天要把本家族和街坊邻居、朋友、同事、师长、同学家拜完。如今,电话、手机、短信拜年,电子邮件、QQ拜年成为新时尚。

旧时在唐山农村,初一早晨到村外喜神来的方向,一人手捧点燃的香火,向另一人展开的财神画揖拜,求财神到自己家,回家后供奉起来,直到初五,每天烧香上供,求好财运。

中午各家吃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尽享家人团圆的温馨和自家动手做的美食,充分感受过年的快乐。如今到饭店吃除夕年夜饭,或者初一中午团圆饭,逐步成为一种时尚。

河北省内少数民族的春节各具特色。承德一带满族人家除夕夜子时一过,全家人就团聚一起吃素饺子。初一整天不动刀,不倒土,说是动刀会破财。

张北县蒙古族大年初一早晨,每家的孩子都要出门给周围的老年人拜年。老年人拉起马头琴,请他们跳舞、喝奶茶。有的地方还组织赛马,谁的马跑得最快,就预示当年有好运气。

冀东朝鲜族村落,大年初一姑娘不出门,小伙子出门给邻居老人行礼拜年。老人则给以礼物,以示感谢和祝福。冀东朝鲜族的人们还喜欢在春节时举行婚礼。

大名县回族大年初二吃饺子。

正月初二(或初四)至初五串亲戚,会友人(冀南一带初三日已出嫁妇女回娘家上坟,当天其他人均不走亲戚、串门);青年夫妇初六日给岳父母拜年。这是每年一次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民间礼仪活动,为的是增强亲情、友情,营造祥和、和谐气氛。

春节期间河北各地有唱大戏的传统。这村唱,那村唱,只要你爱看,整个正月都看戏。如今,春节旅游、家庭驾车自助游、出境游,成为人们过春节的新选择、新方式,新享受。

正月初五,河北民间称“破五”。这天太阳没出来之前,农家孩子在粪堆上放炮,点二踢脚,原为崩穷神——破五。亦说是崩粪堆,把粪堆崩活,准备春耕生产;商家点鞭炮、开市,迎接元宵节前的销售高潮。家人把春节期间积起的垃圾、炉灰倒出去;旧时有的穷家人到富家地里偷挖几锨土,背到自己家里。这叫“扒穷灰,挎富土”。

欢天喜地闹元宵

正月十四至十六日(十五是正节),河北各地欢天喜地闹元宵,这个时段是民俗活动的集中期,主要有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跑花车、放烟火、逛灯会、猜灯谜,表演古老的傩戏、赛戏等,娱神娱人,把整个春节推向高潮,堪称民间狂欢节。

河北的一些春节民俗仪式十分独特,在华北乃至全国所独有。如张家口蔚县的拜灯山,当地村民要用一个个麻油碗摆成“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等字型,晚上点燃后祭拜,以祈求平安幸福。在河北省太行山东麓一带,元宵节前后盛行走“九曲黄河灯阵”。在太行山区的井陉县南张井村、峰峰矿区王看村有“架子火”的习俗,村民自制火药和各种独特造型的烟火,并有一定的仪式活动,是盛大的民间焰火晚会。在河北蔚县、鹿泉市、磁县,元宵节时用土铁炉化开铁水,晚间将铁水向冰冷的寨墙上摔打,名曰打树花,火光四溅,十分壮观,惊险刺激。此外,元宵节前后,在井陉县、南和县等地还有场面宏大的“抬皇(黄)杠”习俗。“杠”为古代的一种运输工具,其组成的队伍称纲队,一盘杠由杠杆、杠箱、杠架、杠箱环、顶旗、杠铃等6部分组成,杠杆横跨杠箱,起抬运作用。一盘杠的重量一般在五十公斤左右,每十二盘杠为一杠。参演时,或三十盘、或五十盘,没有定数,越多越好,深受人们喜爱。

过元宵节时,冀南、张家口一带都有吃黍面粘食的习俗。并且用黍米面蒸粘灯儿,点燃后摆放在神位前及屋内、院落各处,让灯光驱除黑暗,把各处都照亮。同时还用粘灯儿占卜当年雨水、年景,用粘灯求子,祈盼登科及第等。

十六日早晨(有的地方是晚上),河北民间有烤百病的习俗,村民各自凑来柴薪,在村街口点上大火;产煤区的人们提前在自家门前盘上炉火,元宵节时大人烤火,孩子吃烤过的馒头、麻糖,说是吃了一年不生病。烤罢火,转村绕城墙散步,说是一年不腿疼。

冀东满族妇女则有走百病的习俗。当地传说,正月十六日子时是灾病离开世间的时候,期间妇女到村外或邻居家走一走,过了子时才回家,能躲过灾病。

正月十六日晚上,家中主妇在天地台和家亲牌位前烧过香纸后,把天地神像、家亲牌位烧掉,把他们送走,祷告他们保佑世人和子孙,等到大年除夕再请他们回来享受供奉。至此,整个春节、元宵节正式结束。

农历二月初二,又被称为“龙抬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河北民间颇有影响。节日仪式与“龙”有关是这个节日的基本特征。石家庄市赵县范庄村每年二月二举办的龙牌会,更是将龙的信仰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里,人们将用木头刻成的龙牌作为“天地三界十方真宰龙之神位”加以崇拜,其规模之大,仪式之严谨,在“二月二”节俗中,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化现象。龙牌会是以崇龙为核心,以广泛吸收释、道、儒各教派的信仰为基本特征的独特的祭祀活动。龙牌会活动敬奉勾龙,可以看做是春节和元宵节的延续。

(责编:孙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