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网络论坛上,李克强吃方便面的熟练动作被网友津津乐道。
2008年1月,川东北等地雨雪冰冻灾害严重,李克强赶赴灾区。在宣汉县老君乡紫云村,他踩着10多厘米厚的积雪一家家看望村民,慰问结束时已是下午1点。他坚持不在群众家中吃饭,在路途中以方便面充饥。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李克强此次查看灾情的消息。在众多镜头中,一个小细节被网友发现:李克强吃方便面的动作特别熟练,随手一扯,面团准确落入纸碗;挤佐料汁,直接到位;然后就是刷刷刷快速解决战斗。这位网友感叹:看那熟练程度,也许一些手脚麻利的家庭主妇都要自愧不如。
类似的是著名的“一脚泥”——那是一张新闻照片,2010年7月,李克强在山东济宁市嘉祥县大孙村与贫困户孙树节一家聊天,两只鞋都被泥巴糊满。
一次在四川广安考察,下山时,车队恰好路遇在风雪中等车已久的20多名群众,李克强特意让车停下来,带群众一起下山。
在网络上,这则消息后面有网友贴出亲身经历:李克强在河南当省长时,有一年到卢氏山区考察,走到半路,突然要到路边一家农户去看看。这家农户因为不认识他,就对他提了县里的意见。李克强非常诚恳地听取农户的意见,而陪同的县里干部则很尴尬。在回省城路上,已经出了卢氏县境,李克强又专门回过头来,一再叮嘱县里干部,千万不能对这一家农户有任何报复行为。
“事情不大,但足以说明,李克强这个人当过农民吃过苦,知道百姓不容易。”这位网友说。
在河南鹤壁七里堡,李克强也曾临时下车,来到正在田里收麦的村民中间。有村民向他反映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不降反升,他当即安排纠正,并要求“为群众办事来不得半点含糊,执行政策决不能打任何折扣,对群众的承诺一定要兑现,说到了就要认真做到”。
一年后,他又来到七里堡看望向他提意见的村民。“我们是人民的公仆,办错了事,向人民认错、纠正,是应该的,不丢人!”
到他离任时,2004年前三季度,河南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603元,增幅达19. 5%,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
查看李克强的调研资料,很多案例和语言,与普通民众相当贴近。
2004年12月,辽宁阜新,他说:“今天在低保户家里,我问了几个群众家里孩子上学的情况,低保水平偏低。我今天印象很深的就是这里的‘三口之家,一百零八’,实际上一人合30多元钱。”
“这些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体谅,很让我感动。我到一个低保户家里,问他多长时间能吃一次肉啊,他说基本不吃肉,就是逢年过节吃点。旁边他儿子说,我们家人不喜欢吃肉。如果不喜欢吃肉,为什么逢年过节要吃点呢?看得出,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和政府是多么体谅啊。说实在话,他吃肉的钱可能真的不够。”
有评论说,李克强一直保持着低调的平民本色,有着强烈的民本情怀,“民心之所盼,即施政之所向”。
在河南和辽宁任职时,李克强出国访问很少,也极少参加各类应酬。刚到郑州时,他和秘书住在省委家属大院,有时候就和秘书一起做饭。有下属想宴请这位新到任的省长却未能成功。
担任河南省委书记后,李克强还是不愿意出现在聚光灯前。曾有北京的媒体想采访他,秘书已着手安排,却在最后时刻被李本人婉拒。2004年下半年,李克强亮相官方媒体,详谈“中原崛起”,不久后人们才发现,那可算作他对河南的“告别演说”。
到辽宁后,李克强继续保持低调。沈阳铁路局有关人士透露,他经常乘火车去开会和调研,“有时仅一个人,连秘书都不带”。
2007年全国两会,在辽宁团会场,李长春和赵本山聊文化产业,赵本山偶然说起:“我这个公司光二人转演出去年的收益就是4000万元,克强书记看戏都是自己买票去看。”
尽管公众形象低调,但李克强工作上的果断作风却毫不掩饰。
2003年春,刚刚就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遭逢SARS考验。劳力输出大省河南,外出务工人员超过500万,夏收时节出外务工者多会返乡,SARS防治形势紧张。
据媒体报道,李克强在某单位视察时谈及这个问题,脱口而出:“不就是7500万亩小麦吗。”随后,各级官员被指派到农村帮助农民收割麦子。这一方案被认为符合河南特点,大规模民工回乡并未出现。
在前文提到的那次阜新调研,当地官员告诉媒体,李克强当场办了两件实事。其一,听说该市失业保险金缺口5000万元,当场通电话与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协调解决;其二、阜新海州矿破产后,阜矿集团在内蒙古选中了一处新煤田,但诸多事宜无法落实,他当场打通内蒙古自治区领导的电话,解决此事。
学生时代的李克强,拍集体照时几乎总是站在后面或者最边上。而现在,他要习惯于代表这个受瞩目、多争议的大国,站到国际舞台中央。他的个人风格,代表着大国气度。
2012年4月,李克强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一落座就跟左右外国政要顺畅地交流。开幕主旨演讲流露“自信风度”,演讲开头,他脱稿说,身在博鳌就能“博览天下”、“博采众长”。
与台湾地区代表吴敦义的会面也是亮点之一。吴敦义用“以诚相待、没有敷衍”来评价李克强,说他没有用“研究研究”等模糊字眼。一位台湾随行记者则称李克强“说话不绕弯子,有主见,有不同意见直接表达,能做就现场点头”。
这种干练睿智、底气十足、有话直说的大国领导人形象,令中外媒体眼睛一亮。
随后是出访欧洲。行程中,李克强在欧洲报刊连发3篇文章,被评价为是客人在用文字向主人“抱拳行礼”。
此前在2011年初,李克强访问西班牙、德国、英国,每到一国即在当地权威媒体刊登署名文章,阐明中国发展理念。这一方式,被视为中国未来公共外交的常态。
在刊载于俄罗斯报章的文章中,李克强说,中国人见面往往抱拳行礼,俄罗斯人见面往往击掌握手,这象征着信任、象征着合力;中国人喜欢的围棋和俄罗斯人喜欢的象棋,都讲究谋大势、布大局。
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李克强向欧洲人解释,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也是双赢。尤其是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上,李克强详细阐述了未来中国经济的一个着力点与欧洲利益的结合——城镇化是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当“欧洲设计”遇上“中国制造”,“欧洲技术”遇上“中国市场”,就会产生显著的效应。
媒体评价说,此次访问,李克强“官话民说”。他面对媒体和大众没有丝毫拘谨,与各界要员侃侃而谈,充分显示了善于交往、谈吐幽默、驾驭形势、镇定自如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