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理咨询技术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2013-12-29 00:00:00陈丽玫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1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技术;班主任工作;运用

一、在交谈中倾听、共情、理解学生的问题

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对教师很依恋,碰到问题往往会立刻找老师“告状”,班主任听完后第一反应是“谁惹的事?”想立刻把始作俑者找出来,从而忽视了来“告状”的学生。这样会让学生慢慢忽视自己内心的需求,只通过外在的补偿来安慰自己。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摄入性谈话往往也是陈述问题的时候,咨询师耐心、关注的倾听给予来访者很大的情感支持。咨询师抱持的理解态度和共情,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轻来访者的压力,改变他们对问题的认知。访谈结束,他们的症状可以得到一定缓解。班主任和学生的交谈也好比咨询,学生希望问题得到解决,同时更需要情感的支持。这个时候如果能关注其本身的情感需求,静静倾听,不时共情,等问题讲完了,学生也平静了,具体是谁惹的已经不重要了。

二、在处理纠纷时保持中立的态度

心理治疗的中立态度是指治疗师不带强烈评判或偏见地倾听和回应病人的能力。学生之间有纠纷,涉及的人数从两人到多人不等,有的时候矛盾发生在男生和女生之间,有的时候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还有可能问题的两方分别是强势的学生和弱势的学生,说不定还有“以一敌众”的阵势。这个时候由于惯性思维,班主任很难保持中立,而偏向弱者或者某一性别,在未了解问题时首先批评、惩罚看起来强势的一方,往往会导致问题无法了解清楚,草草处理。在处理纠纷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中立,不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随意投射到学生身上,这样才能了解到更多真相。如果班主任能做到这点,耐心听完双方的陈述后,谁是谁非一目了然。其实有时候我们认为的“弱者”往往是纠纷的始作俑者和主要责任方,所以保持中立是为了不偏不倚、客观地处理问题,最终收获人心。

三、外化问题以帮助学生重建自我认知

心理咨询中叙事疗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问题外化之后,重建认知,重写故事。这在学生工作中也非常必要。很多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无法正确认识,在老师、家长的不断批评下,会把问题和自己合二为一,以至于怀疑自己整个人,问题也就越来越顽固。班主任如果能做到在平时帮助学生把问题揭露出来,同时让他和问题划清界限,他就会如释重负,有自信和问题作斗争。如果班主任只批评问题,肯定个人,学生也能学会以这样的方式处理自己的问题。比如,对总是迟到的学生,批评个人只会让他感觉压力很大,无法改变,但批评迟到这个问题,他就会和老师结成统一战线,去揪出问题的小尾巴来。

四、用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的方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大部分班级都存在个别行为不良的学生,这些学生可能只会用暴力的方式和同学沟通,这类学生往往也是班级的头号“惹事大王”,班主任不得不跟在他后面帮他“灭火”,疲惫之余,愤怒地开始投射性认同——用一些粗暴的方式对待,不停地严厉惩罚。但单纯的教条和惩罚,只会让学生不停地满足教师内心固有的期待。于是,学生失望之后会导致他们更加频繁地重复不良行为。用咨询的方式开展个别谈话,不批评、不评价,了解问题的心理动力,传达积极关注,并让这些学生感受到老师想帮助他的真诚,教给他处理情绪及应对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实践。通过这样类似个体辅导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信任,对自己的问题重新认知。同时,在班级中开展团体活动,帮助学生慢慢恢复人际关系、增强自尊感。比如,针对一个被大家看作一无是处的学生,我们开展了团体游戏——寻找优点,要求他在大家面前大声地把自己的优点读出来,最后在班级进行“朋友认捐”,还不到下课,他就已经收获了朋友。这样的处理方式让其他学生也从中学习了一种处理情绪和问题的新方式,重建了自我人际关系模式。

五、在与家长沟通时要把握真诚原则

真诚是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以真实的身份出现,不把自己藏于专业角色后面,不是在扮演角色或者例行公事。这点体现在和家长的沟通上则是平等对话,真诚地表现自己,并适度开放自己,这有利于拉进家长与老师的距离。同时,坦然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感性一回,也容易鼓励家长自我开放,增进双方的沟通和理解。比如每次自己内心有所触动,我都会通过短信和家长分享,这个时候,家长的回复总是充满感情,双方都显得更加真实和感性,我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六、用投射原理帮助学生正确面对问题

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可以用来诠释心理学上的投射原理,这个故事讲的是苏东坡和高僧佛印对话,苏东坡说他看佛印是一坨屎,佛印非但不生气反而说看苏东坡是一尊佛。他们把自己内心的东西投射到了对方的身上。班主任可以借用这个生动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既然无法改变对方,那只能改变自己,别人说的只是他自己内心的投射,你无须气恼,无须计较。这样的小技巧可以让学生很快释怀。

七、在管理班级时和学生一起设定边界和限制

设置边界和限制对咨询至关重要,一般由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决定。班级没有规矩就无法让学生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班主任为了管理班级会设定很多条条框框,但这些班规往往是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制定的,学生只能执行。其实在班级管理中可以和学生一起想需要设定什么规则,比如设定安全规则时,哪些因素会影响班级安全,要如何规定,如何执行。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参与感,规则会更深入人心,也让学生有更强的责任感去维护和执行。比如,我们班在制定安全规则时,全班一起找出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然后制定可以约束大家危险行为的条约。有学生说他当时就想到了用谐音的方式提醒自己的办法,自己不吃葱,让自己记住“不冲”(我们的教室在二楼,发生过有学生从楼梯上往下冲导致严重的碰撞事件)。

在一年多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用心理咨询技术处理班级的事务和纠纷,总能得到奇效。班主任具备一些相关心理技能知识,并能运用相关技术帮助学生,有助于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深圳,518052)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杨 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