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多彩的“奖励钥匙”

2013-12-29 00:00:00葛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1期

〔关键词〕心理效应;评价;奖励

小学生都喜欢通过良好的表现获得奖励,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所决定的,正向引导常常能鼓励学生继续表现良好。作为一个长期在一线“作战”的班主任,我越来越发现奖励其实是一门大学问。我身边有的教师认为奖励就是给学生他想要的玩具、食物,有的教师认为,给学生的奖励越多,越会让学生下次表现出好的行为习惯。这些教师常常为“好心”没有得到“好报”而困惑——学生刚得到奖励时兴奋不已,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奖励综合症”:对奖励越来越漠然,不愿为获得奖励而努力,会表现出“老师奖不奖励无所谓”的消极态度。

为此,我专门查阅了相关心理书籍,尤其是符合小学生特点的“心理效应”,试着用这些奇妙多彩的“奖励钥匙”提高评价的实际效果,打开学生的心门。

一、借用“扇贝效应”钥匙,开启“奖励优化”之锁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无法恰当把握奖励的频率和方式,常常导致奖励效果不佳,他们对学生逐渐麻木的状态颇感困惑。我在实际操作中借用了心理学中的“扇贝效应”,通过奖励的“合理强化”切实提升奖励的有效性。

心理学家斯金纳在白鼠实验中发现,如果每隔20秒对白鼠进行喂食,在反复喂食后,白鼠的反应会先停顿,直到下次喂食前一两秒才达到高峰,变得激动起来,其行为趋势如扇贝一样,这种现象被称为“扇贝效应”。

“扇贝效应”传递给我们的秘语是:固定时间的奖励不能维持新行为,没有奖励时,学生会热情尽失,继而“罢工”,放弃努力;得到奖励后,学生就丧失了作出良好行为的驱动力,直到下一个奖励的到来。

我们应怎样充分利用这把钥匙,使奖励的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呢?不妨用以下几种方式开启“奖励优化”之锁。

1.以“间隔性强化”提升奖励的有效性

虽然持续应用连续、固定的强化会导致扇贝效应中的懈怠反应,但在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的初始学习阶段,连续、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它能让学生容易完成任务,尽快得到奖励;当学生的学习或行为达到了熟练的程度时,就要不断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TBdvzbWhth6mpuH5a79JCA==撤销强化。

如,在小张改变上课做小动作这一坏习惯的初始阶段,我在他有细微进步时通过小奖品进行强化刺激;过了2周,我鼓励他说:“你做得非常好,已经能在大部分时间里不做小动作了,为帮助你继续保持这个好习惯,我会在今后一个月内继续观察你上课的情况,并在你达到要求时给你奖品,但不是每次都给;不过,如果这段时间内你都能做到上课不做小动作,我就奖励你一个你更喜欢的奖品。”之后,我把奖励他的间隔时间逐步拉长,直至他养成长期专心听课的好习惯,就不再奖励了。

在延迟强化的过程中,我也尝试改变时间间隔,如:把观察的时间说成“一段时间”,使他找不到变化的规律,避免他在固定时间等待奖励。

另外,单元测验、期中、期末考试等固定考试流程会使学生产生倦怠心理,此时,学生往往会抱着“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心态加倍努力学习,甚至开夜车。这种填塞式学习不利于知识的掌握。我会采用临时测验的方法来个突然袭击,使学生有所改变,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我且坐定刻苦学,任尔东南西北风”。

2.以“合理强化物”确定奖励的方向性

在强化过程中,我注意到:有的学生面对奖励会逐步产生越来越高的期望,甚至不顾奖励的初衷,索要游戏机等不利于自身成长的奖品,如果此时教师轻易让步,会让学生觉得只要一直恳求,老师最终就会答应自己的不合理要求,这实际上强化了学生向教师提要求的行为。

对此,我们首先要分辨哪些要求可行,哪些不可行,不可行的坚决不答应,让学生知道,虽然是奖励,但不合理的要求决不能满足。其次,要坚持奖励是用来强化良好行为的目的,注意学生要求的合理性,满足学生不合理的要求只会助长他们的不良行为,导致坏习惯的产生。

3.以“多样性奖励”激发奖励的趣味性

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奖励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感到厌烦,奖励就会失去强化的作用。我在实施间隔强化的过程中,注意强化物的多样性,用不同的强化物进行刺激。如,通过“积分升级兑换奖品制”来提高强化过程的趣味性,增加学生的期待感。

总之,借用“扇贝效应”这把钥匙,可以让我们科学利用强化方法,巧妙开启“奖励优化”之锁。

二、试用“普雷马克原理”钥匙,开启“行为强化”之门

较之物质奖励,我发现行为刺激更能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普雷马克原理”就是一种有效的行为刺激法,它是指用学生“喜欢的行为”作为“不喜欢行为”的有效强化物,让学生先做不喜欢做的事,再让他们做喜欢的事。它也被称为“祖母原则”:祖母对付孙子常用“先吃了蔬菜,你就可以吃甜点”的方法。

普雷马克做了一个实验:让学生们从两种活动中选一种:玩弹球游戏机或吃糖。有学生选择了玩弹球游戏机,也有学生选择了吃糖。有趣的是,对于喜欢吃糖的学生,如果把糖作为刺激物,便可增加他们玩弹球游戏机的频率;对于喜欢玩弹球游戏机的学生,如果把玩弹球游戏机作为刺激物,则可提高他们吃糖的数量。这种要想做B,除非先做A的“普雷马克原理”是帮助学生培养好习惯的行为刺激妙法。

我在使用“普雷马克原理”钥匙开启“行为强化”之门时,发现有以下诀窍。

1.先有行为,后有强化

这是这一原理的操作要点,顺序绝不能颠倒。例如小李很爱看漫画书,无论上课下课都捧着漫画书津津有味地看,为此,我规定他必须先专心上课,到下课或午休时才可以看漫画书。无论有什么特殊情况,都不能破例。小李遵守了这项规定,上课变得专心了。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觉得让拖拉的小丁做习题要比让她练钢笔字有趣得多,因此我告诉她:“先练一小时钢笔字,然后你就可以快乐地做习题啦!”可她根本不买账,反而更拖拉了。经了解,其实她宁愿多写字,也不愿做这些对她来说如同天书的习题。可见,教师在选择强化物时,必须了解与所要强化的学习行为相比,学生更喜欢什么,并把它作为强化物,才能见效。

由于人的喜好会发生变化,这一顺序也可能会相应变化。所以我一直定期观察,对学生的喜好进行重新排序,预先确定在各种情境中哪个强化物最有效,以便更有效地进行强化。除了观察,我还常和学生交流,了解其爱好到底是什么。

3.保质保量,强化显效

如果学生心中没有把强化与保质保量的学习行为联系起来,那么强化对他的学习就不起作用。如,小王为了下课到操场上做游戏,就草草地完成课堂作业,还漏做了两道题。因此我立刻与他谈话:允许他做游戏是对他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一种奖励,而不是他任意行为的结果,如果我已经发现他的作业质量有问题还允许他去玩,是对他做作业草率、不认真这一不良行为的强化。这使小王意识到保质保量完成作业的重要性,之后再没有发生过类似问题。

擅用“普雷马克原理”钥匙,能巧借学生对喜好行为的期待心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成功开启“行为强化”之门。

三、巧用“霍桑效应”钥匙,开启“自我成就”之路

虽然以上两把“钥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奖励的有效性、刺激行为的强化度,但物质奖励和行为刺激这两种奖励方式毕竟是外部强化,过多使用会产生一定副作用:让学生对其“上瘾”——对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期望得到奖品、刺激,并产生依赖心理,有奖品的就去做,否则该做的也不做,或形成一种“完成学习任务是为了奖励”的惯性思维。因此,过度的外部奖励会削弱学习活动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缺乏真正持久的学习动力。

如何才能促使学生获得自觉提升的长期动力呢?奇妙的“霍桑效应”让我眼前一亮。

研究人员在霍桑工厂进行的对于工作条件、精神因素和生产效益三者关系的实验中发现了“霍桑效应”。实验第一阶段研究了生产条件与生产效率的关系,可经过两年多的实验,他们发现照明度、工资、工休时间、每日工作长度和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特别影响。第二阶段的实验发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被试在精神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1)参与实验提高了工人的光荣感,说明被重视的自豪感对工作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访谈使工人有发泄的机会及被尊重的体验,由此提高士气,产量大幅提高。(3)实验引导成员间形成良好的关系。

霍桑实验给我这样的启示:学生和实验中的工人一样是“社会人”,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单纯进行外部奖励对学生积极性的影响是有限的。当学生受到关注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内在成就动机也会相应提升。因此,如果我们能注重“精神奖励”,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予充分关注,恰如其分地进行赞扬与肯定,就能更容易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潜能。

于是,我在实践中试着巧用这把“金钥匙”,逐步开启了学生的“自我成就”之路,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1.尊重是基础

美国教育学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我首先努力尊重学生,恰当地处理师生矛盾,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通过合理的渠道,使学生释放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不良情绪。其次,学做一个平等耐心的倾听者,听取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分析学生情绪产生的源头,通过换位思考的方法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轻松面对学习压力。

2.关注是力量

学生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慢慢累积成不满与懈怠,影响到学生对学校、教师的看法。因此,教师需运用霍桑效应,通过关注学生,努力营造师生间良好的沟通协作关系。

同事小吴带的班一直成绩优秀,但五年级时成绩开始下降,学校经调查发现,这段时间小吴家里发生了很多事,顾了家里顾不了学校,慢慢疏远了学生,学生得不到班主任足够的关注,对班主任产生了不满情绪。通过师生座谈等形式沟通,学生发泄了心中蓄积的怨气;小吴也及时调整了状态,给予学生更多关注,班级的学习风气逐渐好转。

3.关爱是动力

一位教育学家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热爱学生才能教好他们。在我眼中没有不可教育或教育不好的学生。我爱每个学生,相信人人都可以成长、成才。”

我班有两个女生从未在课堂上发过言,平时也不和同学交往。一次做电脑心理测试时,她俩做得很慢,其他学生都走了,她们才刚做好,恰好此时我发现不少学生在离开时没关机,于是请她俩帮忙,教她们快速关机的方法,带领她们关上了所有电脑。第二天,我表扬了她们,学生们也鼓掌表示感谢,没想到她们从此开始积极发言并与同学主动交往了!这看似平常的事情拉近了师生距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另外,我发现在运用这把“金钥匙”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及时是关键

教师要细心,善于捕捉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随时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发现学生有好的思想行为或有了进步就要及时给予赞扬,这样会使学生容易把教师明确的反应同自己的行为联系起来,使好行为得到强化巩固。如果不及时,学生会渐渐淡忘自己的行为,激励作用大大削弱。如果学生做了好事,老师几小时后才拍拍他的肩说“嗯,不错”,学生会莫名其妙,不知道老师为什么无缘无故表扬他。另外,学生思想情绪不稳定,行为表现上会出现反复或暂时性,如不及时赞扬加以巩固,好的思想行为有可能会消退。

2.适度是要点

教师对学生的表扬要慷慨,但不能一味夸大其词,不切实际地赞扬,否则学生会感到不真实或产生侥幸心理,甚至会认为老师是在讽刺、哄骗自己而产生反感。有位教师还没看清某位学生的画就随口夸奖:“你画得真好,真棒!”学生可能会厌恶地想:“老师说的是正话还是反话?这张画是我最不满意的!”对于喜欢“戴高帽子”的低年级学生,评价可适当高些,略高于实际的赞扬对他们会有更大的激励作用。但对有一定自我评价能力的高年级学生,表扬时就应注意分寸,评价过高或过低效果都不佳。

赞扬学生在量上也要适当,防止过多过滥。如果学生经常获得无原则的“廉价”赞扬,久而久之会对此习以为常,赞扬就失去了动力的作用。

3.内容须明确

赞扬的内容要明确,即教师要用具体不笼统的语言赞扬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明白得到表扬的原因,也更容易理解教师对他的期望。如,“你在下课时,主动把教室地上的纸屑捡起来,你做得很对,我真高兴”所表达的意思要比“今天你表现很好”清晰得多,效果也更好。

赞扬学生时,还应注意找准原因,尽量把学生的成功归因于其努力,如,对学生说“你一直在动脑筋,所以这些数学难题都被你解决了”会产生鼓励学生继续积极思考的效果。

4.方法可多样

精神奖励的方法很多,不仅可用语言,还可借助目光、微笑、抚摸等非语言手段。表扬可通过口头语言,也可通过书面语言表达。教师可灵活运用,而不只是机械地重复“这样做很对”“你做得很好”。要想发挥赞扬的最大效果,一定要注意方法的多样化:深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赞许地点头、热烈的拥抱,甚至一首赞美的小诗,都可以传递真诚的鼓励。

总之,在教育中,只要教师巧用“霍桑效应”金钥匙,多给学生以尊重、关注和爱,营造和谐的氛围,以正面肯定为主,并注意因时因地、方法多样地进行精神奖励,就能开启学生的“自我成就”之路,激发其学习热情,塑造其良好行为,使其不断地进步、提高。

我们在科学有效地使用外部奖励、行为刺激的基础上,更要努力让学生从自身发展中获得快乐,这才是激励学生自主进步的“金钥匙”,这样学生才会养成并保持良好的习惯,稳步迈上健康成长的大道!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上海,201100)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杨 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