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回顾了当前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心理教育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技工院校开展职业心理教育的必要性,最后对技工院校开展职业心理教育的内容及方法途径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技工院校;职业心理教育;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2-0010-03
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是落实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重要载体。2009年末,全国共有技工学校3064所,学历制在校学生414万人[1]。当前,技工院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其内涵发展要求:技工院校要根据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结合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坚持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通过加强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社会能力培养,开展职业指导、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2]。上述内涵发展要求涉及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现代职业心理学认为,健康的职业心理是择业行为的心理基础,成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离不开健康的职业心理[3]。职业心理教育是一个以寻求最佳职业匹配、促进职业适应与自我塑造为重要内容,旨在提高职业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适应能力和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工作。依托职业心理教育理论,在技工院校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将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职业,挖掘自身潜力和职业资源,实现人职动态匹配,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构建职业心理教育体系是对传统技工院校就业指导思想的超越,是一个全过程、全员化、全方位的教育过程,它不仅限于局部的人职匹配关系,而且是从个体和整体生活的高度来考察个人与职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当前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心理教育的现状
目前国内职业院校毕业生求职的被动、择业的盲目、工作的低成就感和职后的不稳定状况,均显示出当前我国职业辅导和教育的缺乏。国内外大量的教育改革与实践均已证实,重视对学生的人格、学习、生活、职业进行心理辅导,既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又顺应了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变化,同时也满足了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4]。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正从人格辅导、生活辅导扩展到学习辅导、职业辅导。职业辅导已引起职业院校的重视,只是目前的职业辅导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当前,职业院校已经从注重学生毕业时期的指导转变为注重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和发展,这是个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工作起步比较晚,职业院校的职业心理教育仍处于安置就业阶段,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对学生的职业心理尤其缺乏深入系统的辅导。
(一)职业心理教育缺乏系统性、协调性
目前,多数职业院校仅将职业选择当做个人在就业时出现的单一事件,没有认识到人的职业选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职业心理教育的对象仅限于毕业班学生,教学内容只局限在就业这一个环节,而对非毕业生、就业之外的环节——学业、职业和事业发展问题,则缺乏指导与帮助。总而言之,当前职业心理教育缺少全程性服务、全方位切入。
(二)职业心理教育工作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
当前,职业院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职责仅局限于发布信息、讲解政策、办理协议等事务性和服务性工作,工作内容尚未涉及就业指导方面。职业院校往往以毕业班的就业指导课程代替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职业院校倾向于向学生提供普及性的、共性的职业指导,而这满足不了学生对专业化和个性化职业指导的需要;与此同时,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参差不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指导效果。
二、技工院校开展职业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一)职业心理教育有利于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
技工院校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技工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就业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心理行为问题,需要通过职业心理教育进行有效化解。因此,开展职业心理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当前,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扩大就业,切实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就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技工学校职业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二)职业心理教育是深化技工院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技工院校在新形势下提升竞争力、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中指出:“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必须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2] 职业心理教育充分体现了这一目标任务。职业心理教育是运用现代心理辅导技术与手段为择业者及职业适应不良者介绍职业分类、职业特点、职业要求、职业信息,了解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预测职业发展,协助个人与职业匹配,提供人才测评、求职心理调适,介绍求职技巧,帮助职业适应以及启发自助的过程[5]。因此,在技工院校开展职业心理教育,不仅是深化技工院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其就业。
(三)职业心理教育为技工院校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结合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坚持在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下开展职业心理教育,通过加强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社会能力培养,增进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这将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技工院校职业心理教育内容
技工院校职业心理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和其他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未来自行解决职业问题创造条件;要对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人格进行心理分析,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形式的心理辅导方式,增进学生的自我了解,将职业选择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定位作出准确的判断,使之能够适应将来职业的发展。
(一)职业意识教育
职业意识是指个人在求职择业中所形成与实现的同职业有关的自我认知的整体,包括人们对职业目标和职业活动的认识及实现职业目标的方式和途径的思考。人们的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职业动机、职业兴趣、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责任心和义务感等都属于职业意识的范畴,它是人们职业心理的动力源,起着调节的作用[6]。通过职业意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意识,不仅可以为其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动力支持,而且能够为在完成职业活动的外在要求与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满足的内在需要之间找到很好的契合点,最终达到职业与人的和谐统一。
(二)职业选择引导
职业选择引导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即将从事的工作作出选择与决策。职业选择引导常包括: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政策、法规,探寻求职途径,掌握求职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从思想、心理、行为三方面作好就业前的准备,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人职业规划指导;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创业指导等。通过职业选择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以下转变——在进行双向选择的大环境下,客观地评估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避免因自我期望值过高而产生怀才不遇、夙愿未酬的失落伤感。
(三)职业心理分析与辅导
职业心理辅导不仅包括职业咨询,还应包括生涯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部门可以采用心理测验及自我评定等方法,评估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及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兴趣、个性等方面的心理特质,并以此为依据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技工院校学生职业心理分析与辅导必须遵循人类生理、心理、职业及社会发展的原理,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角色扮演和心理剧等形式多样的辅导活动,实现面向学生的求职心理调适、求职技能培训以及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等目标。
四、技工院校实施职业心理教育的途径
职业心理教育具有针对性强、涉及面广和综合性强等特点。因此,要确保职业心理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建立以校领导牵头,招生就业指导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以及教学部门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以便更好地为学生的就业与健康发展提供服务。
(一)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指导”课程在学生职业心理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优化学生职业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指导”两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加之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优势,上述两门课程理应成为技工院校开展职业心理教育的主渠道。同时,课程教师还应加强自身学习,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开发适合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模式,切实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指导”课程在学生职业心理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二)鼓励班主任积极参与学生职业心理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心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明确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立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7]。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澄清自己的生涯期待,分析评估相关的职业与教育资源,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初步的生涯决策。班主任是学生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因此,在引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方面,相对其他任课教师,班主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班主任可在平时的教学与管理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更好地学习,更好地步入社会。
(三)专业课程学习中渗透职业心理教育
针对技工院校专业课比重较大的特点,学校可以考虑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专业课教师参与职业心理教育工作。同时,学校还应注意强化教师对职业心理素质的研究学习和解决问题方法的掌握,以确保专业教师参与职业心理教育的可行性。授课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可结合本专业课程教学安排,联系教学予以指导和解惑,在教学各环节有准备、有目的地实施学生职业心理教育。这种方式方便可行,既不需要占用学生的业余时间,又不需要专门的场所和教学设备。
(四)注重顶岗实习期的职业心理教育
顶岗实习是学生在完成文化基础课、部分专业课以及校内专业实践课以后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是职业院校充分利用企业的专业人才、技术、设备及经营环境等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在企业环境下采用由师傅(企业技术人员)带徒弟(学生)顶岗工作的方式。顶岗实习具有时间长、教学环境真实、学生具有双重身份等特点[8]。学生往往由于对职业与顶岗实习认识与准备不足,容易产生一些心理困惑。例如:现实与理想差异过大带来的失落感、适应不良而导致的挫败感、职业能力不足带来的茫然、无望感等。因此,学校应注意追踪调查顶岗实习期学生的心理变化,并适时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以增强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提升学生工作胜任力。
(五)积极探索开发校本教材,通过校本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职业心理教育水平
技工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中、高职教育的特点。 例如:技工教育是学习前苏联经验的重要成果,技工教育以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学工作突出实习教学,要求实习教学时数不少于总学时的一半;实习要有生产定额,生产实习教学要系统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革新精神;教师要不断研究现代化生产技术、先进工作方法和教学法等[1]。技工院校的上述特点决定了技工院校的学生的职业心理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其他职业学校。因此,技工院校开展职业心理教育既要抓住职业学校学生职业心理的共性问题,又要注意自身的特殊性。通过积极探索开发校本教材,开展校本培训的形式提高全体教师的职业心理教育水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与办学目的,努力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主要参考文献:
[1]我国技工教育概况[EB/OL]. http://www.osta.org.cn/htm/5238/138573.html.2012-07-03.
[2]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 http://www.jxzp.gov.cn/htm/3540/137880.html. 2012-07-03.
[3]叶琳琳.构建胜任特征模型推进职业心理辅导[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1): 125–128.
[4]童三红.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的探索[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4): 79–80.
[5]马奇柯.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的设计与应用[J]. 思想·理论·教育, 2002(6): 40–42.
[6]王小侠.当代大学生择业与职业心理教育[J]. 教育探索, 2006(12): 101–102.
[7]林曼华.高职学生职业心理分析[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9(2): 115–119.
[8]向群英,漆晓玲, 李远惠. 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的职业心理辅导[J].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3): 46–48.
(作者单位:1.云南技师学院公共基础部,安宁,650300;2.云南省心理卫生中心院办,安宁,650301)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