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的目光触摸童心的孤独

2013-12-29 00:00:00徐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15期

〔关键词〕关爱;孤独儿童;单亲家庭

我们班学生WQ从小爱唱歌、爱画画,是家中名符其实的“开心果”,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很疼爱她,生活洋溢着幸福。但在她五岁那年,爸爸得了重病,住进了医院。从此,她很少见到爸爸妈妈,只能每晚抱着妈妈给她买的洋娃娃睡觉。妈妈、奶奶常要去医院照看爸爸,家人对她的关心明显减少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她读二年级时,爸爸去世了。妈妈和奶奶没有告诉她,直到她上三年级时,她才得知亲爱的爸爸再也不会回来了。她伤心地大哭了一场。渐渐地,原本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变得怪异、不合群……

WQ成为了单亲家庭的孩子,遭到了全班同学的排斥:班上的男生看到她走来就躲得远远的,如同躲“瘟疫”一般;女生也不愿跟她一起玩,WQ的同桌(女生)已多次向我提出了换座位的请求。WQ为什么会和全班学生产生这么大的矛盾呢?班里的学生究竟为何如此不喜欢她呢?

一、原因探析

通过与WQ及其班里学生、科任老师和奶奶(很少碰得到她母亲)的多次交流切磋,结合我平日里对WQ的细心观察、用心了解,我认为造成这样的局面不外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父亲的离去——爱的缺失

WQ的父亲是因癌症而逝世的,可以说从父亲生病住院的那一刻起,也就是在WQ五岁时,她就已经失去了完整的来自家庭的“爱的教育”。WQ的奶奶虽然尽心尽力地照顾着她,但毕竟年迈,精力不支,关心不够。而其母亲尽管在父亲去世后努力对孩子作着弥补,但由于工作繁忙,加上自身也要面对丈夫病逝带来的伤感,因此与WQ的交流机会很少。WQ时刻想念着自己的父亲,渴求着父亲的拥抱。在这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她的性格慢慢变得孤僻,对周围的人和事时常感到不满,在家在校容易因小事而发怒,同学也渐渐地对她敬而远之。

由于家庭引导的不足,WQ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卫生习惯不佳。一个女孩,时常给人不整洁的感觉,自然得不到更多人的喜爱。而在得知父亲再也不会回到自己的身边后,WQ自怜自艾,看问题越来越偏激、敏感、多疑。

我找到WQ口中常取笑她的男生,他说:“老师,我今天真的没取笑她,是她作业没完成,数学老师批评她太贪玩了,我只是转过去看了她一眼,什么也没说。”此时,我回想起WQ曾多次误以为同学取笑自己,并为此在班上大哭大闹过。爱的缺失使她期望同学对自己多关怀、多迁就,可能在她的潜意识里觉得同学就应该好好对待失去父亲的自己,而她却不知同等地付出,自然与同学间的矛盾越来越多。

2.同学的误解——隔阂加深

我曾经暗中关照几位坐在WQ周围的学生,劝说他们对待WQ要多关心、多帮助。WQ的同桌苦恼地对我说:“WQ上课老脱掉鞋子,提醒她她就朝我发火;她的书包、文具盒里总是乱糟糟的;我借给她的东西她也常弄丢弄坏……我不知道该怎么办,真的不想再和她坐一起了。”是的,长期在与同学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自私、易怒、猜忌心理,使得WQ在同学心中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

寒冬里的一天,当WQ将没有声息的小鸟塞进书包带进教室时,班上的学生没人想到她是要给小鸟温暖,想要救活它,他们心里想的是:“WQ真怪,连死鸟都拿来当宝贝。”误解让WQ成了班上的“孤儿”,从众心理使得班上所有的学生都有意无意地拉开自己与WQ的距离。

二、教育措施

1.对同伴——感受其心,动之以情

我问过几位班上的学生:“WQ已经把小鸟扔掉,拿肥皂洗过手了,你还是觉得她脏吗?”有学生回答说:“其实我也不觉得她脏了,但是如果我靠近她,我怕同学们会说我。”学生的话让我意识到,处理从众现象不能简单武断,不然,即使用教师的威严暂时压了下去,还是会因一点小意外而重燃其火势。在深思熟虑后,我获得了WQ母亲的允许,把WQ失去父亲的事告诉了班上的学生。

当我讲完WQ的故事后,不少学生已经泪流满面。我说:“同学们,与WQ相比,你们是不是更幸福呢?能把你们的幸福传递给她吗?”学生有的点头,有的说“好”。我知道他们还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帮WQ,于是,我明确道:“让我们帮助WQ,给她幸福,把自己的快乐与她一起分享吧。”随后,我准备了一本“优点簿”,告诉大家如果发现WQ的优点就记上去,让我们一起期待把本子写满。

2.对WQ——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班上学生都开始重新关心起WQ来了,我感到非常欣慰。但这件事的处理到此为止了吗?不,如果WQ依旧是自怜自艾、敏感多疑,只知接受爱,不懂关心他人,那么不久之后,她会孤独依旧。因此,我时常与WQ交流谈心,听她讲讲同学们对她的积极评价,让她说说自己的感受;发现她书包整齐或是衣服整洁就及时表扬,引导她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在与她融洽的谈话中,我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同学们对你好,那你有没有想过怎么谢谢大家?”我没有要求她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让她回去慢慢想想。之后,WQ在一篇日记中写出了自己的想法,说自己也要去关心同学、帮助同学。

想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必须先改变自己的做法。在WQ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后,我就为WQ创造机会,让她以自己的行动去回报大家:课间有作业本要发,多请WQ帮忙;做值日时,教她如何打扫得更干净;有学生生病没来,请她帮忙多写一份作业记录;WQ的字、画挺棒的,我就让宣传委员安排她一起出黑板报、小报等,让她的优点更多地展现出来……在班会课上,我组织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同学的进步,有了改变的WQ受到了同学的一致赞扬。我抓住机会与WQ交流,使她认识到:多关心同学、多看看同学的优点,会让同学们更喜欢自己,也能让自己更开心。

3.对WQ家长——沟通交流,真诚相待

要让WQ养成良好习惯,改正不良行为,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于是,我在电话联系好WQ的家长后,再次走进了WQ的家,与WQ的妈妈、奶奶促膝长谈,把自己的所做所想告诉他们,以自己的真诚换取了她们的信任。此后,奶奶在家会更加注意WQ的卫生习惯;妈妈也会更多地与孩子交流,带她多出去走走看看。

在老师、同学、家长的共同关怀下,WQ渐渐融入了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WQ的朋友多了,快乐多了,笑容时常洋溢在她的脸上。只是,WQ在失去父爱、缺少关怀的日子里形成的过于敏感的性格还未完全得到矫正,与同学相处时还常有误解产生,这也需要老师、亲人、朋友给予更多的关注。

三、反思

现代家庭的结构颇似一个三角形,父亲、母亲、孩子各为一角。家庭和睦美满,这个铁三角形就坚实可靠,孩子的身心就会沿着正轨健康发展。当天灾人祸不可避免地发生时,家庭结构往往会受到冲击,这个三角形出现变形、松垮,失去稳固性,生活在这类家庭中,孩子的身心常常不能得以平衡发展。

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单亲家庭正日益增多,教育工作者要对生活在这些家庭中“缺爱缺钙”的孩子给予更多关注,切实做好家校沟通工作,并常抓不懈。把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他们”。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实验小学(爱德校区),吴江,215200)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