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愧感有助于培养道德

2013-12-29 00:00:00边玉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15期

〔关键词〕羞愧感;道德培养;儿童

一、引言

在一所幼儿园里,教师正在给孩子们布置任务:用游戏区里的积木搭建一座大桥。孩子们一边兴奋地谈论着昨日参观的大桥,一边开始用五彩缤纷的积木专心致志地搭建起心中的大桥来。到了该结束游戏的时候,孩子们纷纷展示了自己的成果:有的大桥线条流畅,有的大桥气势磅礴,有的大桥色彩和谐,但也有些大桥摇摇欲坠,有的大桥还在建设之中。完成任务的孩子每人得到一颗糖作为奖励。为了表示鼓励,在幼儿园参观的一位客人也特别地给了一个未完成任务的孩子一颗糖。可是,这个孩子接过糖以后,显得很伤心,以致没有参加接下来的户外活动。前苏联儿童心理学家列昂节夫观察到了这个孩子的表现,认为糖并未起到安慰孩子和鼓励孩子的作用,相反地,这一举动反而使孩子为自己没有完成任务而感到伤心,从而产生一种羞愧心理,仿佛手里拿着的是一颗“苦味”糖。

上面这个“甜糖却苦味” 的例子,说明了儿童已经具有了羞愧感。所谓羞愧感(shame),又称羞耻感,并非天生,而是指个体做了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所产生的内疚、自愧等心理体验,也是个体是非观念、善恶观念、美丑观念、荣辱观念的一种综合反映。前苏联的德育心理学家库尔奇茨娅是研究儿童羞愧心理的专家,让我们来看看她做过的实验。

二、实验介绍

1.实验目的

通过创设能引起儿童羞愧感的情境来研究儿童产生羞愧的条件,即了解儿童对自己的哪些行为感到羞愧,在哪些人面前感到羞愧。

2.实验过程

前苏联德育心理学家库尔奇茨娅曾经设计实验研究了幼儿的羞愧感,她创设了能引起儿童羞愧感的四种情境。

第一种情境中,库尔奇茨娅把一个五岁的孩子领进房间,让他玩一些玩具,并且告诉他其中有个包装精美的新玩具是别人的,不能动。孩子独自在房间里玩了一阵子,当他玩遍了所有他能玩的玩具后,显得很无聊,于是想去玩那个包装精美的新玩具,犹豫了很久,终于,他有些按捺不住了,打开了包着玩具的纸。这时,库尔奇茨娅走了进来,让他拿着玩具走出房间,同时观察他的情绪反应。

在第二种情境里,库尔奇茨娅来到幼儿园,组织孩子玩“请你猜”游戏。她用小手绢蒙住被试的眼睛,让另外一个孩子击鼓,其他孩子围成一圈,顺时针传一个苹果,鼓声停止之后,让蒙住眼睛的被试去找苹果,如果找到就能得到奖品。不同年龄的孩子轮流蒙住眼睛参加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若有孩子为了找到苹果而在手绢下偷看,库尔奇茨娅就把这种行为告诉全体小朋友,并观察此时该孩子的情绪反应。

第三种情境里,库尔奇茨娅让被试说出一首能从头到尾背出来的歌谣的名字,然后让他当着大家的面背这首歌谣。当他有什么地方忘记或者背错时就羞他:“你不是说你能全部背出来吗?”观察被试的情绪反应。

第四种情境是库尔奇茨娅给幼儿园各个班的小朋友布置了家庭作业,让他们用纸头折餐巾,第二天带回学校作为送给其他小朋友的礼物。为了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强调餐巾是第二天联欢会急需的,不管是谁都要完成。第二天早晨,她当着所有孩子的面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并注意观察未完成任务的孩子的情绪反应。

为了进一步探索儿童的羞愧心理到哪个年龄阶段会受到舆论的影响,库尔奇茨娅还设计了“去学校”的游戏情境。她要求儿童正确地、富有表情地朗诵一首儿歌,参加者分别为本班教师、本班部分儿童、全班儿童、陌生教师、大班儿童。

3.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三岁儿童已经出现了萌芽状态的羞愧感,但这种羞愧感还没有从惧怕中摆脱出来,往往与难为情、胆怯交织在一起。它并不是因为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而产生的,而是由于成人的直接刺激——带有责备或生气的口吻时才产生,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羞愧感全部显露在外部。儿童只有形成了个人自尊感,理解了自己的各种品质,首先哪些是优良品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才能从道德角度对自己作出评价,才懂得哪些行为引起了成人不好的评价,并为之羞愧。学前期儿童不需要成人的刺激,已经能自己认识到行为不对而感到羞愧,并且惧怕感已经与羞愧感分开;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羞愧感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而且越来越社会化,但羞愧感外部表现的范围在缩小,对羞愧感的体验在加深。儿童还会记住产生这种情绪的条件,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境便会努力克制可能使他再做错事的行为和动机,并将成人对他们的要求逐渐变为自己的要求。

三、实验应用

羞愧感能使儿童自觉地克制不良行为,但如果不加正向引导,由于过多指责引起的极度强烈的羞愧感可能会束缚儿童的发展,从而形成不良个性。因此,羞愧心理对德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意对儿童羞愧感的引导和培育。

羞愧感的引导培育一般来说不作为一个单独的实体性教育存在,因此也没有单独的课程设计。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实施。羞愧感的引导和培育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这是学校里学生羞愧感形成的基本途径。羞愧感的引导和培育与环境陶冶相结合。校园精神文化氛围、人际关系等都对羞愧感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有意识地加强校风、班风建设,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集体舆论,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榜样,使其树立完美的自我形象。适当开设羞愧感培育与过失感、尊严感确立的讲座和咨询,较系统、较深入地给学生提供此方面的帮助,提高他们的羞愧感素质。

如何通过上述途径实施羞愧感的引导和培育,我们有如下三项建议:首先,必须以知育情,在道德、伦理方面抓好辨明是非的“启蒙”教育,让儿童逐步学会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同时引导儿童以有羞耻之心去求“无羞耻”之境,保持向上的态势;其次,必须帮助儿童确立自尊心,因为自尊心是儿童羞愧感确立的一种心理背景,自尊者方能知耻,一个自尊自爱的人,当他做了一件不道德的事,便会受到良心谴责,产生羞愧感;再者,在引导和培育学生羞愧感的过程中,教师应在情境氛围的创设上发挥主导作用,人在一定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情绪体验,羞愧感当然也不例外。

(选自董奇、边玉芳教授主编的《经典心理学实验书系》之《教育心理学》)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

编辑 / 杨 怡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