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手机成瘾倾向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2013-12-29 00:00:00葛续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15期

〔摘要〕为探讨中职生手机成瘾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及手机成瘾倾向高低分组在学习倦怠各因子上的差异,采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和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对238名中职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中职生手机成瘾倾向与学习倦怠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中职生;手机成瘾;学习倦怠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5-0014-03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的快捷性、便利性和强大的功能性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的便利。然而,过度使用手机则容易导致一种新的心理障碍性疾病——手机成瘾。很多学者认为手机成瘾属于一种技术成瘾,是一种包含人机互动和非生化的行为成瘾,是由于过度使用或滥用手机而导致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不适应的一种病症[1]。手机成瘾已经成为继网络成瘾后的又一新的行为现象,给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很多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既干扰了正常的课堂秩序,也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会在不同程度上增加厌学情绪。甚至有些青少年学生玩手机到深夜,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学习精力和身心健康,无形之中会进一步加剧他们的厌学情绪。学习倦怠是一种发生于正常人身上的持续的、负性的、与学习相关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学习心理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他们对待学习的一种消极心理[2]。

手机成瘾现象在中职生群体中尤为普遍。当前,中职生入学门槛低,大都实行注册入学,学生来源基本上为考不上普通高中、学习基础薄弱、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厌学情绪相对严重。他们大都处在14~18岁之间的青春期阶段,正是充满活力、精力充沛的年龄段,由于对学习不感兴趣,容易把旺盛的精力逐渐转向上网、玩手机等不良行为上。中职生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根据教育部2010年公布的信息,中职学生占国家高中阶段教育学生总数的47.8%,因此,针对中职生进行相关研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关于手机成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手机成瘾倾向测量的量表编制和相关影响因素等方面,还未见到与学习倦怠关系的实证研究,而针对中职生这一群体的研究更为鲜见。因此,本研究着重对中职生手机成瘾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国内中职生手机成瘾的影响研究和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中职学院抽取238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38份,回收有效问卷211份,有效回收率为88.65%。其中男生160人,占75.83%,女生51人,占24.17%;汽车类专业103人,占48.82%,机械类专业73人,占34.59%,管理类专业35人,占16.59%;一年级学生127人,占60.19%,二年级学生84人,占39.81%。年龄14~18岁,平均年龄为16.86±0.85岁。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熊婕、周宗奎等人(2012)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3],用来测量手机成瘾情况。问卷共16个项目,包括戒断性(没有参与手机活动时生理或心理上的负面反应)、突显性(手机的使用占据了思维和行为活动的中心)、社交抚慰(手机的使用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和心境改变(手机造成的情绪变化)四个维度,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采用5级计分,得分越高,表明手机成瘾倾向越高。本研究中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为0.651~0.793,总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887,各项目与量表的相关为0.675~0.913(P < 0.01),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学习倦怠方面,本研究采用吴艳、戴晓阳等人(2010)编制的“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4]。量表共有16个项目,包括低成就感(个体在学习方面比较低的个人成就感)、学业疏离(个体对学习的一种负面的态度)和身心耗竭(由于学习而导致的耗竭、疲劳状况)三个维度,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采用5级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学习倦怠情况越严重。经测试,该问卷总体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30,低成就感、身心耗竭、学业疏离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797、0.620、 0.809,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二、结果分析

1.手机成瘾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将手机成瘾倾向总分按照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取前27%作为高分组,同样,按总分由低到高进行排序,取前27%作为低分组。经分析,中职生手机成瘾倾向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差异不显著(P >0.05)。这与中职生当前情况相符,因为中职生生源来自从初中没有考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以前没有相应的专业基础,在专业上无明确差异,这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大都比较薄弱,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在性别和年级上差异也不明显,见表1。

表1 手机成瘾高、低分组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高分组低分组χ2值p值

性别男(n=82)37453.7720.052

女(n=27)189

年级一年级(n=40)23171.2530.263

二年级(n=69)3237

专业汽车专业(n=49)27222.9140.233

机械专业(n=42)1725

管理专业(n=18)117

2.手机成瘾高、低分组在学习倦怠上的差异分析

学习倦怠的各项指标得分在手机成瘾高、低分组上差异显著(P<0.05),手机成瘾高倾向组在学习倦怠各项指标的得分显著高于低倾向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学习倦怠在手机成瘾高、低分组上的差异分析

高分组(n=55)低分组(n=54)t 值

身心耗竭12.58±3.4210.93±3.242.593*

学业疏离13.95±4.7210.54±3.894.111**

低成就感22.75±5.2020.09±5.412.607*

手机成瘾总分49.27±9.6841.56±9.724.151**

注:*p<0.05,**p<0.01

3.手机成瘾高倾向者手机成瘾与学习倦怠的相关性分析

表3 手机成瘾与学习倦怠的相关性分析(n=55)

手机成瘾总分戒断性突显性社交抚慰心境改变

学习倦怠总分0.305*0.0940.348**-0.0110.344*

低成就感0.1950.0650.2010.0030.232

学业疏离0.2450.0300.309*-0.0770.381**

身心耗竭0.2290.1260.2540.0730.096

注:*p<0.05,**p<0.01

表3显示,学习倦怠的各项指标和手机成瘾的各项测量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学业疏离因子与突显性、心境改变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学习倦怠总分与手机成瘾总分及突显性因子、心境改变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

4.手机成瘾高倾向者手机成瘾与学习倦怠的回归分析

以低成就感、学业疏离、心境改变为预测变量,分别以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四个因子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学业疏离对手机成瘾的突显性、心境改变因子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见表4。

表4 手机成瘾高倾向者手机成瘾与学习倦怠的回归分析

因变量预测变量R2F值Bβt值

突显性方程模型

学业疏离0.3095.590*0.1970.3092.364*

心境改变方程模型

学业疏离0.3818.995**0.1830.3812.999**

注:*p<0.05,**p<0.01

三、讨论

本研究显示,中职生手机成瘾倾向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不显著。其原因可能与中职生的生源状况及入学条件有关,中职生大都是初中阶段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兴趣不高、没有考入普通高中的学生群体,厌学情绪比较普遍。

研究表明,手机成瘾倾向高的学生与成瘾倾向低的学生相比,手机成瘾倾向高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学习倦怠。相关研究表明,过度使用手机不仅会体验到更多的焦虑、孤独感、抑郁等负面心理,还会给学生的学习和社会交往带来很多负面影响[5]。研究结果显示,手机成瘾倾向高的学生,更容易倦怠、沮丧和情绪低落,学习倦怠情况更为严重,手机成瘾倾向高分组在学习倦怠总分及身心耗竭、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上平均得分均显著高于低分组。相关研究表明,过度使用手机,会挤占很多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影响了正常的休息而增加了疲劳感,同时忽视了学习上的自我督促,降低了学习效率,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和低成就感[6]。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学业疏离因子可以有效地预测手机成瘾中的突显性和心境改变因子。表明学习者如认为学习对其本身没有意义,则对学习感到厌倦、无力,会更倾向于借助手机来转移在学习上的无助感,以此来弥补失落感,追求自我的成就需要和价值感,一但手机出现了问题或因某些原因无法正常使用,就会在心理上产生很大的负面情绪,从而加剧对学习的厌倦情绪。

因此,笔者建议根据中职生的特点,通过生涯规划、心理疏导、学习竞赛以及学习方法指导等系列措施,不断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效地降低手机成瘾行为。

主要参考文献:

[1] Bianchi A,Phillips,J G.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blem mobile phone use [J].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5,8(1):39-52.

[2] 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10,29(4):48-50.

[3]熊婕,周宗奎,陈武.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3):222-225.

[4]吴艳,戴晓阳,温忠麟,等.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152-154.

[5] 刘红,王洪礼.大学生手机成瘾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1,34(6):1453-1457.

[6] 王滨,于海滨,杨爽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与学习倦怠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2):841-844.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潍坊,261100)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