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气质;个性;儿童;教养方式;心理实验
一、引言
人们普遍理解的“气质”,笼统地指风范或气度。在心理学中,气质是指因人而异的稳定的情绪反应品质和强度、活动水平、注意力及情绪的自我调节(Rothbart & Bates,1998)。有研究表明,婴儿气质的差异从他们刚出生就能看得出来。比如新生儿的哭泣,有的新生儿迫不及待地降生,哭得惊天动地,而有的新生儿慢慢吞吞,哭得抽噎,不同的新生儿有不同的哭泣方式,强度也不同;当婴儿大一些,在尝试做某些动作或有某种要求时,表现出的“胆魄”与坚持度也不尽相同。婴儿的气质是婴儿在这些行为中所表现出的坚持度与情绪反应等。儿童的气质是选择教育方式的依据之一,了解儿童的气质类型,我们才能知道儿童的特性,找出儿童行为发生的原因。汤姆斯和切斯通过实验将儿童的气质分为三种类型,对于教育者实施教育给予了启示。
二、实验介绍
1.实验目的
研究儿童的气质类型。
2.实验过程
汤姆斯、切斯和伯奇(A.Thomas,S.Chess & H.Birch,1967,1974,1982)曾以141名儿童为被试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气质追踪研究。实验者根据九个独立的三点量表(three-point scales),在婴儿出生后第一年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实验,一岁到五岁每半年一次,五岁后每年一次,最后概括性地勾勒出了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的行为轮廓。
3.实验结论
实验者将大部分儿童划归为三种气质类型:第一种是“容易的”儿童。他们的饮食、睡眠习惯和大小便都有一定的节律,喜欢探究新事物,对环境的变化很易适应。第二种是“困难的”儿童。他们的活动没有节律,对新生活很难适应,遇到新奇的事物或人容易产生退缩的行动,心境十分消极,容易表现不寻常的紧张反应。第三种是“慢慢活跃的”儿童。他们的生活节律多变,初遇到新事物或陌生人时往往会退缩,对环境的适应较慢,心境有点消极。
表1 儿童个性类型和气质
儿童类型
气质维度和内容“容易的”“慢慢活跃的”“困难的”
活动水平活动期与不活动期之比较适中多变多变
节律性饿、排泄、睡眠和觉醒的节律很有节律多变无节律
分心外部刺激改变行为的程度多变多变多变
探究与退缩对新的客体或人的反应积极探究最初有退缩退缩
适应性适应环境变化的容易性很易适应慢慢地适应慢慢地适应
注意的广度和持久性专心于活动的时间,分心对活动的影响高或低高或低高或低
反应的强度反应的能量,不管它的性质或方向低或适度的适度的强烈的
反应性阈限唤起一个可以分辨的反应所要求的刺激强度高或低高或低高或低
心境的性质友好的、高兴的行为数量与不高兴、不友好行为相比积极的稍许否定的否定的
研究者发现,这些实验对象在出生后的几周就在气质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似乎与教养方式无关,而且这些特点在以后的实验里仍能见到。
三、实验应用
在心理学中常常把气质看作人格中的生理成分,气质类型主要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但气质的发展并不能完全归因于先天因素,后天因素对气质也有重要的影响。巴甫洛夫在实验室中饲养八只同时出生的小狗,四只待在笼子里,另四只则在自然条件下长大。两年后发现,关在笼子中的四只对外界刺激表现出明显的被动、防御的特点。1982年,李铮教授对大学生气质的调查研究发现,“文革”前属于多血质的学生,不少人改变为粘液质和抑郁质。1983年,贺令湖等研究了一对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同卵双生子,一个由母亲用母乳喂养,另一个由祖母抚养,发现由母乳抚养的孩子属多血质类型,由祖母抚养长大的孩子属胆汁质粘液质类型。可见,气质的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如林崇德教授1982年的研究所表明:遗传因素对儿童气质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气质并不等同于遗传本身,遗传对儿童气质的影响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递减,环境因素对遗传因素具有改造功能,并对儿童气质的变化起着决定作用。
气质的积极和消极方面会影响儿童与周围人的关系,并影响儿童行为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儿童气质的测查,一方面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儿童的气质特点,指导家长针对不同的气质特点采取不同的抚养教育方式,使儿童“调适良好”,发挥出最佳状态,并预防行为问题或事故的发生。因此科学掌握婴儿的气质类型,有利于科学育儿。根据汤姆斯等人的研究结果,每种气质类型的婴儿的特点具体如下。
大多数婴儿属于容易型的。他们吃、喝、睡等生理活动有规律,情绪愉悦,容易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实现新要求。因而大人护理起来比较容易。他们生活规律、情绪愉快且对成人的抚养活动提供大量的积极反馈,这些都有利于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婴儿也会因此而觉得自己被父母关心、重视,因而情绪、行为表现都会更加积极,发展也会更为迅速。
困难型婴儿护理起来比较困难。他们的生活没有规律,情绪比较消极,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他们很难对环境和父母感到满意,因此往往使父母感到束手无策。久而久之,父母就会对孩子失去耐心,往往对孩子施加压力、催促孩子;或者向孩子让步;或者干脆埋怨、责怪甚至惩罚孩子。这些都会使孩子变得不耐烦、困惑甚至对父母产生敌意,从而形成消极循环,这些孩子护理起来也就更为“困难”。
迟缓型婴儿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而不甚愉快的。他们和困难型婴儿有些相似,同样对新事物和陌生人反应消极,但是由于他们的这些消极反应不如困难型儿童那样强烈,因而父母对他们比较有耐心。但是,如果他们在父母认为很重要的那些方面仍然反应迟钝甚至退缩回避时,父母的宽容和耐心就很难再持续了。还有些父母可能替这种迟缓型的儿童担心,因而采用过度保护的方式,不让孩子去适应新环境和新事物,同样也会影响亲子间的正常关系,妨碍婴儿心理的正常发展。
上面三种类型是典型婴儿气质类型的描述,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婴儿的气质类型都可以进行清晰的归类。根据汤姆斯等人的研究,大约65%的婴儿属于典型的安全性、回避型或者迟缓型,而剩余的35%属于过渡类型,同时兼有几种气质的特点。
最后需要强调,虽然心理学对气质进行了分类,并且详细地描述了每一种类型的特点,但是气质类型并没有好坏之分。换句话说,每种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了解儿童的气质类型与行为表现特征,掌握引导儿童行为的最佳策略,发展其积极的方面而削弱其消极方面,不仅可以提高父母的教育效果,而且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选自董奇、边玉芳教授主编的《经典心理学实验书系》之《教育心理学》)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
编辑 / 杨 怡 终校 / 黄才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