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幸福人体雕塑”品味教育生活的美好

2013-12-29 00:00:00张群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21期

〔关键词〕微幸福;人体雕塑;教育生活

一、案例背景

“微幸福”是在微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词语,以“微”字开头的种种活动,表达难度小、进入门槛低。“微幸福”指微小、轻微的幸福,如喜悦、感动、温暖。它和心理学上的一个词“flow”能联系起来,当人进入一个活在当下、浑然忘我的状态中,最容易感受到真切和细微的小幸福。快乐的人常常处于一种被称为畅态(flow)的境界中。教师职业微幸福是指围绕教师的职业生活发生的微小的、心流(flow)般的主观幸福感。

作为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培训者和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朝阳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微幸福’的实践研究”的课题负责人,笔者试图探索一条能使教师从“微幸福”的角度体味到职业生活美好的途径,营造教育生活的当下的心流(flow)。

人体雕塑是一种心理表达技术。“微幸福人体雕塑”是心理表达性的技术在引导教师寻找和体味教师职业幸福中的具体应用。人们对忙碌而紧张的职业生活以压缩的、距离的和隐喻形式铭记在心,对美好的、感动的情景也是这样锁入内在世界,这些构成了个人心中对世界认识和感受的图像。如何打开感觉和回忆的门,提取生动的意义图像,是人体雕塑课的使命。

二、案例描述——班主任任职资格学习中的“微幸福人体雕塑”

2013年5月15日上午,参加班主任任职资格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以教育生活“微幸福”为主题的人体雕塑。

情景:本周教学工作中让我印象深刻并感到幸福的一件事,并不是发生在课堂上,而是发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周四下午,我照例回去比平常晚些,向地铁口走去,看到一群穿本校校服的学生,我并没有太在意,低着头向前走。突然,那几个学生向我冲过来打招呼:“宋老师好!”其中有几位还在大口大口地吃着东西,样子非常可爱。我忍不住感到一阵阵温暖。(案例来源:宋萍老师)

笔者在课堂上让教师们进入角色,切实扮演了当时的情景。教师们感觉十分新鲜,并对角色非常投入。之后,笔者对这种教学形式进行了及时反馈。

在人体雕塑活动前,92.86%的中小学教师未听说过“微幸福”;64.29%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教育生活里未曾感受到幸福;在进行人体雕塑后,95.24%的教师表示自己对幸福有了新的感悟。

反馈:在“人体雕塑微幸福带给你的感受”反馈中,教师们呈现出来的感受和启发颇丰。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王印宁老师说:美好的时光很短暂,需要我们捕捉、定格和体味,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好,而是缺少体味美好的心和捕捉美好的眼睛,将小小的一幕定格和放大,幸福的感觉也在放大!

北京市大望路中学张雪老师说:再现情景,让人重新感受那份小幸福,同时也让人寻找自己的小幸福。

北京市虎城中学陈仲童老师说:在闲下来的时候,多想或多观察一下生活中的小细节,这也许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赵春英说:第一次听到“微幸福”,体会就是感恩生命中的微小感动,知足于生活中的小小触动,用工作中的微幸福去支撑工作中的压力,去传递生活中的正能量。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刘莹老师说:细小的事情可以带给人们很多温暖,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可以影响社会,甚至全世界。

朝阳区陈经纶中学分校任宁老师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提法,“人体雕塑微幸福”是一个全新的提法,能唤醒瞬间幸福的记忆。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张思文老师说:这样的活动正是——重回质朴的状态,洗去凡尘种种。

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李璐曦老师说:此为抛开杂质,用第一感——身体,感受幸福。

……

三、案例反思——挖掘“微幸福人体雕塑”的资源

资源是活动的载体和素材,它们从何而来呢?教育生活里有值得“雕塑”的资源吗?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人生进程里,我们往往忽略了它们。笔者发动中小学教师感受微幸福,并从身边人物、事件的点滴中采集到它们。如此,开掘了一个泉眼,甜美的小幸福从他们的教育生活中汩汩流淌而出。

首先,笔者作为培训班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开辟了教学讨论区,让教师们笔下的“微幸福”教育生活故事泉水般涌出来。

其次,笔者在自己的积极心理培训班组织学员们进行教育故事分享。在洒满阳光的教室里,每位教师的故事都是那么生动、美丽,大家似乎永远都说不完、听不够。

很多时候,教师们更习惯的是牢骚和抱怨,沉溺其中而并不自觉;而分享“微幸福”的小故事,似乎让大家一下子就适应了,大家喜欢这样的角度和交流的方式。以下是来自教师们的真实的小故事。

故事1:老师,我吃了7个包子

学校的饭做得很好,孩子们都很爱吃,特别是每逢周三吃炸酱面、包子的时候,孩子们都特别兴奋,吃得也特别多。本周三,一(1)班的一位小朋友高兴地跑过来告诉我:“康老师,你猜我吃了几个包子?”我说:“3个!”她特别自豪地告诉我:“我吃了7个!”这就是我的微幸福!(案例来源:康琪老师)

故事2:学生送给我一个“月亮节”

一个学生不舒服,我允许她不去外面上体育课,我们俩静静地待在教室里,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下课前,她粘了个不怎么漂亮的信封给我,里面叠着一张纸,上面写着“节日快乐!”我问她是什么节日,她想了想说:“月亮节。”我乐了,一年级的孩子因为天真,总能带给我很多乐趣。这就是我的微幸福。(案例来源:刘静老师)

故事3:她俨然就是另外一个“我”

外出学习“说课”回来,发现班里个头最高的女孩子俨然一副“我”的样子,利用课间带领全班同学练习“踏步走”和“诗朗诵”,那响彻校园的声音让我十分感动。孩子们真的长大了,懂事了,我陷入到“微幸福”中。(案例来源:丁丹丹老师)

有些瞬间终生难忘,有些感动温暖人心。于是,我努力把它们“雕塑”出来,引导教师们慢慢体味这些教育生活的微幸福。

四、掌握“微幸福人体雕塑”的要点和实践

在东方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我们,不是很擅长用肢体表达我们的情感。所以在实践前,要为中小学教师进行表达性、经验性方法的技术引导训练,以使教师把握要领,促进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用肢体语言来描绘象征性的过程与事件,使美好的过往图像再现,让教师与美好情绪经验维持一段距离,经由这种距离使教师对过去与现在情境中的美好情绪有新的觉察,远离情景,观察情景。雕塑所探讨的内容以回溯过去为主,但也兼具过去、目前与未来的场景。关于实践,笔者认为主要应把握以下要点:

1.“微幸福人体雕塑”的四种角色

把类似案例中的情景雕塑出来,大致需要教师、家长、学生和其他工作人员四种角色。有时候,我们需要分别由多位教师去扮演学生。

2.“微幸福人体雕塑”的焦点

进行雕塑时要将雕塑定格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特定的话语和表情、特定的事件情景。

例如前文所提宋萍老师描述:“本周教学工作中让我印象深刻并感到微幸福的一件事,并不是发生在课堂上,而是发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周四下午,我照例回去比平常晚些,向地铁口走去,看到一群穿本校校服的学生,我并没有太在意,低着头向前走。

突然,那几个孩子向我冲过来打招呼:“宋老师好!”其中有几位还在大口大口地吃着东西,样子非常可爱。我忍不住感到一阵阵温暖。”

为了凸显和说明“微幸福人体雕塑”的焦点,笔者发动擅长绘画的芳草地小学王墨琼老师进行微幸福的绘画并展览。王老师说:“我特别愿意绘画这些情景,在读着这些情景的时候伴随着一阵阵内心的感动。”笔者准备以课题组的名义组织全区相关教师参观王老师的微幸福绘画展览。以下是王老师的作品之一。

图:“微幸福”教育生活

(北京芳草地小学王墨琼老师绘)

3.充分使用“微幸福人体雕塑”的语言

语言是非常重要的,语言所能达到的边界,也就是我们的思想感情所能达到的边界。MheNNr2ia9vvk9uSJcH1CQ==语言是一种手段,同时又是一种生活,当生活里出现一个新的语言表达方式的时候,就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开始了。“微幸福人体雕塑”正是一种新型的表达语言。

首先,“微幸福人体雕塑”是“情景中的语言”。作为一个活的雕塑,在雕塑中加入话语,让雕塑中的个案活化和生动起来,某个角色可以向其他角色表达情感,他们之间可互动、对话。

其次,“微幸福人体雕塑”是分享的语言。通过发动同伴和语言分享来揭示更大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请未扮演角色的观众给予反馈,来增加表演者和观众的知觉、领悟。这种反馈很重要。

五、微幸福人体雕塑的意义

通过实践,笔者发现,在中小学教师中,进行教育生活的“微幸福”雕塑,意义很大。

1.它探索隐藏的或不清晰的美好动力

微幸福的人体雕塑,增加了参与者对教育生活的重新觉察;它能够刺激雕塑者的知觉系统,并且直接由身体引发内在的深层感受,同时还可以帮助其他成员很快地了解及同理雕塑者的心境。

2.它呈现心灵的画面,使感觉

生动

人体雕塑,可强化非口语经验,减少理智化,让心灵得到放松和舒缓;动作行为的呈现比口语的描述更能有效促使个体感觉活跃于当下。

3.它是人与人互相呼应的美好形式

人存在的意义是互动。在微幸福重塑的过程中,人们会运用许多肢体雕塑的方法来传递多种美好的内心状态,这是一种良好的人际互动模式。

4.它为我们补上“活在当下”

一课

雕塑最大的优点是透过肢体行为的示范,能将“微幸福”情景精确呈现出来,比语言描述更入木三分,教会教师体会什么是“人生的当下”,这是当前我们缺少的一个成长课程。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北京,100026)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