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心理援助;班主任;班主任工作
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教师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尽心竭力做了一些工作,学生非但不感激,反而表示“不爽”——辛勤付出没有得到肯定,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反而遭来了埋怨,给人一种“热脸贴冷屁股”的感觉。我想,这里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因为教师的付出没有真正与学生的需要“对接”。那么,我们要怎么做?在这里,我想谈谈开展班主任工作的除德育思路之外的另一种思路——心理援助。
一、问题的提出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南风与北风打赌的事,后来被人们广为传颂。寓言大意为:南风和北风比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一开始就拼命刮,企图一下子把行人的大衣掀掉,哪知道,风越刮,天越冷,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紧。南风则不同,它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顿感一阵暖流,继而自行解开衣扣,脱掉大衣。比赛结果是南风获胜。
这则故事常被引用来探讨如何做管理工作。作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工作目标是帮助学生改正不良行为,塑造良好行为。但为达成目标而选择的路径却可能不同。通常我们会怎么做?当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如上课不遵守纪律、课后不完成作业、早恋、打架斗殴等行为时,我们会怎么做?很自然地,我们惯常的做法是对其进行批评教育,郑重声明学校的要求:上课不能讲话,完成作业是学生的义务,中学生不能早恋,不能……这样做的效果怎样呢?有些学生听进去了,收敛了;有些学生并没有改变。于是,我们会考虑加大管理力度——惩罚!直到你怕了,你就遵守了吧?再不行,拿出绝招——告诉父母!这下,绝大多数学生都“服了”。
认真想一下,以上这种做法是不是有点像北风的行为?这样做的结局大概有两个:一个是“北风”赢了——学生服了;一个如故事中的版本,“北风”输了——学生更叛逆了。现实中北风还真可能赢了——胳膊拧不过大腿,行人拗不过北风,学生斗不过教师。但是,就算“北风”暂时赢了,暂时吹去了“行人的大衣”,人们还是会把衣服穿回来的,因为他们实在太冷了!如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还是会再犯的,而且会更隐蔽,甚至更恶劣。而接下来,我们又要处理新的问题,就这样一直处于战斗状态中,陷入恶性循环,教师累了,学生累了,问题又没有解决,这一定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所以,对于一些顽固如此的问题,“北风路径”既然行不通,我们不妨换一下工作思路,走“南风路径”。
二、理论依据
再来看一个故事。
一个在山中茅屋修行的老法师月夜里散步归来,碰上一个小偷正从他的茅屋里出来。他知道小偷在茅屋里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便脱下身上的大衣披在惊魂未定的小偷身上,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望着消失在夜色中的小偷的身影,老法师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能送一轮明月给你!”第二天早上,老法师睁开眼睛,便看见那件披在小偷身上的大衣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门口。老法师高兴极了:“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故事中,老法师可以对小偷拳脚相加(如果他还能打得动的话),至少用难听的语言羞辱他让他难堪,再善良一点,他可以严肃地告诫小偷不要再行窃了那是会遭报应的。大师没有这么做,而是予人温暖,送迷途者“一轮明月”——他没有引发冲突,甚至没有让迷途者难堪,而是送去了温暖。这是怎样一种境界呀,他这样做的结果是挽回了一个迷失的灵魂!我认为这可以被视为典型的“南风路径”。
对于两种路径,人们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呢?又是根据什么来选择的呢?其实,这与人们的人性观有关——我们如何看人?如何看犯了错的人?答案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它在无形地指导着我们如何开展工作。如果你的观念是正确的,可以避免很多麻烦。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把毕生成功的工作经验凝缩成一句话:“要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他认为,这是他当班主任以来感受最深的一点,也是他认为的教书当班主任的一条最根本的原则,“我坚持这条原则时,工作就顺利,就成功。我忘记或不自觉地违背这条原则时,工作就受挫折,就失败。”他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认为每个学生心灵深处都有两个我,一个是好我,一个是坏我,而犯错误的学生只是因为坏我暂时占了上风而已,是需要教师去帮助他的。
魏老师真不愧是一位有智慧的教育家。他的这个理念,与心理学上的“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理论不谋而合。这一理论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任性的“小孩”,还有一个明事理的“父母”。犯错误的学生是他“内在的父母”暂时无力管好“内在小孩”的人,即魏老师说的“坏我”暂时战胜了“好我”的人,我们不应该去否定他(虽然我们的传统习惯是这样的),这样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受挫感,自尊水平下降,更没有能力做好自己了。我们要做的是给他增添心理能量——即倾听他、理解他、鼓励他、支持他,如那个老法师,如魏书生老师,如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即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心理援助。我们的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人格未定型,他们更需要鼓励、引导、帮助,我们要做的只是如南风般送去温暖,了解他们的心理缺失,他们的需要,然后等待他们主动作出改变。
三、具体做法
如何提供心理援助?
首先,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我们需要做的是——沉住气,不轻易发火,不轻易批评。先平衡一下自己的心态,当感觉能够平心静气地接受人人都可能会犯错误的观点时,再来想办法。
其次,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
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这往往是问题滋生的土壤):这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吗?他在家中是否得到了足够的关爱?最近家中是否遇到了什么大事?父母是否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他要好的玩伴们对他目前的状态是怎么看的?学生自己又是如何看的?是认知不当还是行为跟不上?存在即真理,一个有理性的人,他们做的事情一般都是有其道理的,是满足其心理需要的。那么,问题反映出学生的心理需要什么?我们要有多方面了解。
再次,对症下药。
问题可能很复杂,因为涉及很多因素,家庭的、学校的、同伴群体的、学生个人的,处理时要记住一个核心,即以当事人为中心。不是以学校的规章制度为准,不是以父母的意愿为准,而是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真正把工作做到学生心里。当一个人的心理成长了,他是愿意好好表现的。最要紧的是不要把师生关系搞砸了,教师要通过尊重、理解、积极关注等态度温暖学生的内心,这样不论什么方法,都会有效。
四、可能遇到的问题
对学生开展心理援助,最大的障碍可能在教师自身。思想政治工作是很耗心力的,班主任日常的工作压力很大,这导致一些教师不会那么周全地去考察问题的来龙去脉了,甚至有时因为许多不良情绪积压在心底长期得不到宣泄,一遇到学生犯错,就跟火药筒遇到导火索一样,瞬间爆发,师生关系也就一下搞砸了。工作还没开始,就先制造了更大的困难,于是陷入恶性循环中。这违背了我们的初衷。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自我减压,要学会沉住气,这样,才有可能艺术性地开展工作,也才有可能把工作越做越轻松。
第二个问题是方法的问题。很多班主任都是一入职就上岗,摸着石头过河。平日工作又忙又累,也没太多时间钻研工作方法,传统的教育观念常常是班主任行动的主要指挥者。这样,很容易陷入与学生对立的境地。为了能更高效地工作,教师们一定要尽力安排时间去钻研一些先进的教育方法,在平日处理学生问题时有意去换一种思路。这样,才可能使班级管理工作越来越高效。
五、思考
本文主要是想建议大家试试“南风路径”,必要时给学生提供心理援助。当然,传统的教育方法自有它的效用,对于一些可以通过说教、一定的奖惩能解决的问题,自然是选用这种方法好。但对于一些顽固性问题,可以参考本文提供的思路去试试。最后还是那句话,我没有当过班主任,对班主任们遇到的种种难题没有切身的体会,所以请各位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希望“南风路径”可以帮助大家打开思路,让我们的工作更顺利!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四中桔园洲中学,福州,350008)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