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开学恐惧症;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唉,还有十天就要开学了……还有九天就开学……只有八天了……不到五天了……”小欣是一名即将升初二的女孩,可是临近暑假结束,她天天都这样数着日子唉声叹气,而且还开始乱发脾气,看着女儿这样,父母是又气又急。经咨询才知道,原来女儿得了开学综合症,俗称“开学恐惧症”。父母很是不解,女儿在校成绩不错,跟同学老师关系都较好,不是那种不爱学习的学生,怎么会如此害怕开学呢?
一、开学恐惧症
“开学恐惧症”是一种情绪障碍,它不是一个专用的医学术语,只是由于近几年此类学生较多,经常见诸各种教育报端,才形成了这样一个“俗语”。它不同于学校恐惧症,其主要的诱因是“开学”这个特殊的事件,是从长期休假状态转入开学状态时导致的对难以适应学校生活产生的焦虑和恐惧,或对分离性焦虑、学习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升学压力等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唤醒。它的主要症状是情绪低落、心慌意乱、无缘无故发脾气、浑身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失眠等,有的还伴有头痛、胃痛等躯体不适症状。
一般来说,对新环境不能很快适应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学校经常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即将踏入升学年级的学生更容易患发,另外还有部分过于追求完美的优秀生也是“开学恐惧症”的易发学生群,文中小欣便是此类学生。
二、小欣的基本情况
小欣,独生女,父亲经商,母亲为家庭主妇,父母均为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家庭关系融洽,母亲对小欣生活学习要求较为严格。小欣平时性格开朗,与老师同学关系良好,学习成绩在班级前列。初一期末考试成绩较之前倒退两名,刚开始心里有点不舒服,随着轻松假期生活的开始,很快就不觉得什么了。假期里一般每天都会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一定量作业,暑假中期随父母去三亚旅游一趟,玩得非常开心,回来后依旧每天完成作业,但是效率不像以前那样高了。随着开学临近,开始出现“开学恐惧症”的相关症状,且日趋严重。具体表现如下:
1.失眠,总担心晚上睡不着,担心早上起不来,担心第二天没精神,特别是担心开学后持续如此;
2.白天情绪低落,四肢无力,总想躺着;
3.一想到还有几天就要开学了,心里发慌,胸口很闷;
4.母亲说到“都快开学了,你怎么越变越懒”之类的话时,忍不住顶嘴发脾气,母亲说话时也不愿意理会;
5.写暑假作业时不自觉地分心走神,很着急,担心开学后上课写作业分心,成绩会更加落后;并且写作业比以前费劲,很多自己明明已掌握的知识就是想不起来,怀疑自己脑袋是不是有点坏掉了;变得不想写作业但又不得不写。
三、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相关原理诊断
1.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提出的条件性情绪反应(CER)是指在某种条件刺激作用下所引起的某种情绪反应,其中C为刺激条件,E为自动实现的条件性情绪,R为条件性情绪推动下的思维及外显行为反应。金洪源教授在《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效应形成的原因——187例个案研究》一文中指出,按照是否被意识察觉和调节,条件性情绪反应分为意识性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和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有许多人是在潜意识情况下获得条件性情绪反射效应的,即当事人获得的是意识不到的或者意识到了但却控制不了的条件性情绪反应。比如小欣旅游归来后写作业时,刚开始几次是因为分心而产生了焦虑情绪,几次以后该焦虑情绪慢慢地与写作业的情境形成了条件性联系,即一要写作业就焦虑担心(即使还没出现分心),并导致其回避写作业情境,而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焦虑情绪的刺激条件已发生了变化,或者即使意识到了,一要写作业时依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焦虑担心不“想”写。同理,小欣与母亲的关系变化,也是随着母亲几次“冤枉”,斥说小欣,使她不知不觉中对“母亲和她说话”这个刺激情境形成了潜意识的焦虑厌烦的条件性情绪而导致的。
2.情绪与思维的同质性影响
情绪与思维密切相关,相互影响。首先,在思维过程中,情绪会影响知识的检索方向,积极的情绪检索积极的知识作为思维内容,消极的情绪会检索消极知识作为思维内容;同样,情绪引导的思维结果又会反过来影响情绪,积极思维使原本积极的情绪更积极,而消极思维会加剧情绪的消极程度。像小欣睡不着时心里很是焦虑,然后消极思维就开始泛滥,担心第二天起不来没有精神,担心开学后持续如此,上课犯困,成绩一落千丈,老师同学还有父母都不再喜欢自己,甚至还怀疑自己四肢无力脑袋不好用是不是得什么绝症了……总之全是消极的灾难性想法,根本就想不起曾经有多个夜晚自己因作业多写到很晚,但第二天依然能够按时起床并且上课时精神饱满。这些消极思维又使得她变得更加焦虑担心,更加睡不着。
3.知识优势兴奋性的表征
知识在大脑中的优势兴奋性表征,是指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处于容易被优先激活和运用的状态。两名具有同样知识经验和情绪情感体验的人,未必能够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行为,因为这些心理内容在他们大脑中的兴奋度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段里,其大脑中具有优势兴奋性的知识经验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刚过完假期的学生脑中,玩耍、游戏和网络等经验明显优势兴奋,开学后往往需要经过一小段时间调整,其兴奋度才慢慢降下来,学生才开始适应学校生活。即使是平时爱学习成绩好的小欣,在经历非常开心的三亚之旅后,与旅游相关的经验也会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有关学习方面的各类知识都相对受到抑制,因此旅游归来后写作业时她频频分心,三亚海边嬉闹的画面不时闯入脑海里。
4.整个“开学恐惧症”形成过程的假设性诊断
根据对小欣相关情况的综合细致调查,笔者慢慢对其“开学恐惧症”的整个形成过程有了一个假设性诊断。在母亲的教导下,小欣成为一个懂事上进的孩子,初一期末考试成绩稍微有所退步,她暑假坚持学习,希望并且也相信以后能努力赶上去。但暑假中期那次印象深刻的三亚之旅,使她回来后写作业出现分心,效率大不如前。由于小欣对自己学习要求严格,其焦虑水平也比较高,当分心出现好几次又不知该如何解决时,其焦虑程度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学生,此种高焦虑引发消极思维,担心自己开学后的学习状况,更增多了分心内容,提高了分心频率,这样几次之后便形成了对写作业的条件性焦虑情绪,并导致潜意识回避写作业。但这与其提高成绩的目标是相悖的,加上母亲批评,她对自己形成了一个消极的认知评价性情绪,如“旅个游就变懒变笨了,写个作业都不会了,都快开学了要怎么办”等,这一消极评价情绪继续推高写作业时的条件性焦虑水平,并且循环放大开始泛化,对晚上睡觉、母亲与自己说话等多个情境形成消极条件性情绪反应,形成失眠、易发脾气等症状。根据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高焦虑情绪又会表现为一系列生理反应,在小欣身上则表现为四肢无力,胸口发闷,写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生理智力的暂时下降等。这一系列围绕开学事件表现出的各种外在症状,就形成了“开学综合症”,但通过对小欣的内部心理结构进行表征分析,不难看出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解决其写作业分心的困扰。
四、临床干预
1.认知调整
首先,向小欣清楚地解释其症状的整个形成过程以及其蕴含的原理,使她明白其中的关键因素是消极条件性情绪反应,并且告诉她“条件性情绪是后天形成的,是易建立但同时也是易消除的”,让她看到克服分心问题以及其他困难的希望。其次,给予小欣相关的各种正确知识,如知识分类原理、睡眠四阶段理论、情绪与生理的相互关系等。另外,要求小欣坚持跑步降低焦虑水平,并教给她“深呼吸、小程序放松”等调节情绪的策略小方法,以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不如意的小事情。认知调整贯穿整个干预过程,需要不断地为小欣解疑释惑和复习原理知识,使其慢慢建立起一个元认知系统。
2.放松训练——暗示学习
在放松训练状态下,引导小欣回想以前学习的成功经验,调动其积极正面情绪,然后引入认真高效写作业的情境,从而建立起积极的条件性情绪替代原来的消极条件性情绪,同时输入一个克服分心的程序。在干预失眠时,也是运用同样的方法,让其想象自己进入一种“顺其自然,满足于生理睡眠”的睡前心理状态。另外,在放松过程中不断强化调节情绪的观念和方法。根据暗示学习原理,当事人放松程度越深,则大脑受暗示学习效果越好,训练中所输入的情绪情感、观念行为的兴奋度越高越牢固。小欣的放松效果较好,并且小欣脑中原本就有如何高效写作业的程序性知识,因此,两次训练之后就取得了很好的干预效果。
3.干预效果
整个干预过程进行了四天,每天两次放松训练,前四次解决写作业分心问题,后三次克服失眠问题,最后一次进行防复发巩固。第二天,小欣已经能高效地写作业了,睡眠情况也有了较大的改善。整个干预结束后,无精打采、爱闹脾气等症状由于是衍生的问题,没有经过特别处理也都自行消失了,接着她就精神饱满地去学校开学报到了。小欣自己说“写作业比以前更快了,睡得也比以前更香了”,小欣母亲也非常高兴,说自己那个听话上进的女儿又回来了。
五、讨论反思
有许多学生开学前后或多或少都表现出一些轻微不适应的现象,是由于有关学校学习生活的各类知识被假期优势兴奋经验所抑制,难以自动运行,只要不过于焦虑,一般经过一两个星期学校生活的调整,都能慢慢适应。若通过暗示训练,能大大缩短适应期。小欣症状比较严重难以自行恢复,是因为她是一个上进且自我要求严格从而焦虑值较高的学生。同样,小欣的干预时间非常短暂,效果却很好,主要原因除了抓住了杠杆解因素外,也是因为小欣本身是一个优秀上进的学生。
易患“开学恐惧症”的学生还有其他几类,总体上诊断干预时所用的指导原理是一样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学生尽管表现的症状相同或相似,但其背后的心理结构却大不相同。学习成绩不好而惧怕开学的学生可能存在单科或多科学习能力障碍问题,因人际关系不良而惧怕开学的学生,解决其与其他师生间的交往问题才是辅导的关键。诊断时一定要根据详细的调查情况对学生的内部心理结构进行表征分析,特殊情况要进行特殊处理。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大连,116029)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