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情绪控制能力的影响

2013-12-29 00:00:00黄小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21期

〔摘要〕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262名初二学生进行测试,并对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分进行排序,筛选出104名被试进行实验。实验采取双因素混合设计,高低分被试随机平均分配到两组,分别观看影片诱发积极或消极情绪,再完成自编测试题,对测试得分85分以上(含85)学生对两组测试的完成用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高分组被试情绪控制能力显著强于低分组被试,实验表明父母给予较多情感温暖与理解的初中生拥有更好的情绪控制能力。

〔关键词〕教养方式;情绪控制;情绪诱导;实验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1-0013-04

一、前言

(一)理论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特征的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1]。情绪控制能力是指个体按照社会标准或自己的意愿,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约束、管理的能力[2]。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家庭教育、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心理发展的状况往往能影响人的一生。如何调控好自己的情绪、行为及思维,对当前初中生来说是一个较为迫切的现实问题。

(二)问题的提出与假设

近年来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对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已有相当数量的研究,但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人以实验方式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情绪控制能力的影响,因此,本研究采用实验的方式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情绪控制能力的影响,从验证性的角度对家庭教养方式的重要性进行探讨,旨在通过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情绪控制能力的关系,促使父母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改变不良的教养方式,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同时,也希望能为其他父母教养方式影响的研究提供参考。

很多有关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心理特征的相关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对于孩子提升心理健康水平[4]、形成健康的情绪[5]以及保持情绪稳定[7]具有显著的作用,甚至影响孩子的心理复原力[8]与心理和谐[9]等。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第一,父母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是初中学生情绪控制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二,相对于父母给予较少情感温暖与理解的初中生,父母给予较多情感温暖与理解的初中生拥有更好的情绪控制能力。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使用由岳冬梅、李鸣果等人1993年翻译和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来评定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此量表共有11个因子,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含6个因子:F1情感温暖、理解;F2惩罚、严厉;F3过分干涉;F4偏爱被试;F5拒绝、否认;F6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含5个因子:M1情感温暖与理解;M2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3拒绝、否认;M4惩罚、严厉;M5偏爱被试。量表采取四级评分,“从不”计1分,“偶尔”计2分,“经常”计3分,“总是”计4分。根据修订者的数据分析报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文版与原量表的维度有较大的一致性,除了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两个分量表的同质信度和分半信度较低外,其余分量表信度均达到0.70以上,按照心理测验的一般原则,这样信度的测验可用于团体间的比较,有的分量表的信度在0.85以上,可以对个人作出评价[4]。

运用SPSS17.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实验法

1.实验对象

先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漳州五中初二年段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262人;剔除父母离异17人,父亲去世4人,乱填或空题5人,不会做1人,最后得到有效被试235名;其中男生122名、女生113名,独生子女185名、非独生子女50名,平均年龄为15.8岁。在筛选被试时,先排除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两个因子以外的9个因子中分数在1.96个标准差之外的被试,剩下209名被试;然后将两个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分数相加并进行排序,删除前一百名中因子分低于平均数的被试以及后一百名中因子分高于平均分的被试;再取剩下被试中的前60名被试作为高分组,后60名被试作为低分组;最后,分别在高分组和低分组中随机抽取30名共60名被试作为积极情绪诱发组,余下的60名作为消极情绪诱发组,并使两组的非独生子女个数、男女比例以及因子分之和相近。由于学生转学等客观原因,有些被试流失,所以,实际试验时消极情绪诱发组为53人,积极情绪诱发组为51人。

2.实验材料

(1)诱发情绪的影片

本实验采用给被试观看影片的方法来诱发被试的情绪。采用的影片材料参考西北师范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情绪对谎言识别和信任影响的研究》中的材料,并通过联系作者牟冬莲得到确认。

《情绪对谎言识别和信任影响的研究》的作者牟冬莲为选择材料做了大量工作:首先通过访谈和开放式问卷,搜集能够诱发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视频资料各63部;再随机选取被试80名,对这126部视频资料用五点量表进行情绪反应强烈程度和熟悉度测评;剔除高熟悉度视频资料,从剩余的视频资料中选择情绪反应强烈程度最高的视频资料2部,诱发积极情绪的影片是《上帝也疯狂II》(M熟悉度=3.80,M正性情绪强度=3.93),诱发消极情绪的影片是《南京大屠杀》(M熟悉度=3.36,M负性情绪强度=4.18);最后选取50名志愿者,分别观看这两部电影,并通过单词汇情感维量心境评定量表对情绪诱发效果进行评定;分别对两部影片的积极情绪得分与消极情绪得分作配对样本检验,t上帝=19.88,p<0.01差异显著,t南京=-20.394,p<0.01差异显著;在实验中各截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片断30~40分钟[10]。

由于《情绪对谎言识别和信任影响的研究》的作者对其截取的片段没有进行前测,所以,在进行实验前分别截取了30分钟左右的影片,选取大学生进行前测,用五点量表(0代表几乎没有,1代表比较少,2代表中等程度,3代表比较多,4代表非常多)分别对看完影片后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进行评分,结果如下。

表1 诱发情绪影片前测的结果

第一次(31人)第二次(43人)

上帝也疯狂II2.302.91

南京大屠杀3.07—

由表1可以看出,在第一次前测中,《南京大屠杀》片段的诱发情绪效果比较好,而《上帝也疯狂II》片段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重新选取片段进行第二次前测,效果不错。由于帮忙做前测的学生建议做一下影片介绍有利于理解影片,再考虑到漳州五中教师对时间的要求,所以,在实验开始前把影片的导入部分删除,换做影片的介绍,剩余10分钟左右的影片。

(2)单词汇情感维量心境评定量表

单词汇情感维量心境评定量表由普卢特奇克以其情绪维量理论为基础编制,他用八种基本情绪——愉快、接受、惊奇、惧怕、悲伤、厌恶、兴趣和愤怒,制定了一个五点量表,选项从1代表“几乎没有”过渡到5代表“极其多”,分数越高,表示该情感体验越强烈。考虑到初中生的理解程度,在量表末尾对其中的“接受”作了解释。

(3)自编测试题

自编测试题参考《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等材料进行编制,从注意的广度、注意转移、注意稳定性这三个方面设置了圈数字题、数字符号题和填数字题三类题型,总分100分。测试时告诉被试是为了测出注意力水平,需要平静心情才能做好,以掩盖实验的真正目的。

3.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为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高分、低分)和诱发情绪(积极、消极),因变量为情绪控制能力(通过被试完成测试题的准确率和速度进行测量)。

4.实验步骤

具体如下:

(1)两组被试分别在两间教室内进行实验。

(2)实验开始前,主试利用事先设计好的幻灯片,告知被试实验过程的活动安排但不告知实验目的,并指导被试阅读影片简介。

(3)观看10分钟左右的电影片段,分别诱发积极和消极情绪,看完影片马上进行情绪评定。

(4)评定完成后,要求被试平静心情,集中注意迅速完成一份测试题,以完成测试题所得分数以及完成的速度(考虑到“速度—准确性权衡”问题)来测定情绪控制能力的水平。

(5)完成实验后,给消极情绪诱发组的被试看《上帝也疯狂II》等搞笑短片以消除实验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研究结果

1.情绪诱发结果有效性检验

在回收到的评定表中将积极情绪诱发组中积极情绪维度得分低于12分及消极情绪维度得分高于12分的被试剔除,用同样的方法剔除消极情绪诱发组中的无效问卷。共剔除情绪诱发无效问卷5份,剩余99份有效问卷;其中积极情绪诱发组共49人(男22,女27),消极情绪诱发组共50人(男20,女30)。有效性检验结果如下:

表2 两组情绪诱发结果的配对样本t检验

积极情绪消极情绪t

高兴组(n=49)15.16±2.485.80±1.7021.29***

悲伤组(n=50)6.76±2.0815.64±2.20-21.31***

注:***表示p<0.01,下同。

由表2可以看出:在高兴组中,积极情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消极情绪维度得分;而在悲伤组中,消极情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积极情绪维度得分。因此,可以确定本实验所选的两个片段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诱导上均有效。

2.测试结果的T检验

本实验可以取得两类数据,一类是被试完成测试的分数(即准确性),另一类是被试完成测试所需的时间(即速度)。通常情况下,我们选定85分作为区分是否优秀的分界线,所以,本实验中选取高分组与低分组中测试得分在85分以上(含85)的被试,对两组的测试完成用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表3 85分以上(含85)被试用时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nMSDt

高分组21457.3888.60-6.56***

低分组21600.1445.93

由表3可以得出:在取得85分以上(含85分)的被试中,高分组被试完成测试的速度显著快于低分组被试,高分组被试情绪控制能力显著强于低分组被试。

四、分析与讨论

1.情绪诱发的有效性

目前在实验情境下引发被试情绪的方法主要有单词诱导法、图片诱导法、电影诱导法等,还可以通过他人评价、实验任务引发情绪;情绪测量指标主要有内部的主观体验(情绪形容词评定量表、标准情绪量表及自编开放式问卷等自我报告形式)、外部的行为表现(表情、动作、姿态等)和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等[11]。本研究采用单词汇情感维量心境评定量表,也属于自我报告法。对于情绪的自我报告是否能够准确地反映个体当时所体验的情绪,虽然一直没有定论,但Watson、Diener等的研究结果说明自我报告这种测量方法具有一定准确性[10]。本研究中,积极情绪维度得分和消极情绪维度得分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著,因此,可以认为情绪诱发是有效的。

2.自编测试题的有效性

使用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量表题目或参考其他研究编制研究材料已有很多先例,比如卢家楣等的论文《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所使用的创造性测试材料就是在现成的创造性测试量表基础上选编配对两组简易同质的测试题,用于实验前测与后测;还有卢家楣等的《情绪调节策略对推理的影响》以及庄锦英的《情绪、边框影响决策认知过程的实验研究》等论文中的材料都参考了其他研究材料进行自编,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本研究是在诱发被试情绪后,要求被试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平静地完成自编测试题,旨在以测试题的完成情况(包括准确性和速度)来评定被试的情绪控制情况。自编测试题主要是为了检验在“从被试情绪诱发到通过控制逐步消退”这一过程中被试是否能够专注地完成一项任务;而被试在完成测试题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情绪。自编测试题参考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等材料,从注意的广度、注意转移、注意稳定性三个方面设置三类题型,根据题目难度设置分数比例约为3∶2∶5;测得被试的平均分为79.3分,说明题目难度适中;测得被试的平均用时为559.1秒,说明题量适当,没有因时间过长造成疲劳、厌倦等。

3.给父母的建议

意识到给予孩子情感温暖与理解对培养孩子良好情绪控制能力的重要性,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到:

(1)经常通过言谈、表情甚至拥抱等传达对孩子的喜爱,让孩子愿意亲近父母;

(2)尽量使孩子的青春更有意义、更丰富多彩,如买课外读物给孩子、安排孩子参加夏令营等,并尽可能参与孩子的业余爱好;

(3)当孩子面临一项困难的任务或遇到不顺心的事时,给予孩子支持与鼓励;

(4)潜移默化地影响、鼓励孩子,使孩子为出类拔萃而努力;

(5)信任孩子,允许孩子独自完成某些事且有某些方面的独到之处;

(6)尊重孩子的观点,能容忍不同见解;

(7)对孩子的惩罚要公平、恰当。

另外,注意夫妻间及整个家庭的和睦以及整个家庭生活的和谐,形成一种良好的家庭心理气氛,对于孩子情绪控制能力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4.实验设计中的不足和局限

第一,实验虽然有告知被试会进行计时,但仍然发现有部分被试只注重准确率,而不关注完成速度,从而比别人晚交卷比较长时间。“如何在下发测试卷时引起学生足够注意”是个问题。

第二,重新截取诱发情绪的影片并补充简介后,并没有再次进行前测,以更好地体现实验的严谨性。

第三,自编测验题的有效性如何还有待验证。

五、结论

从本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父母给予较多情感温暖与理解的初中生拥有更好的情绪控制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95~103,109.

[2]王红姣,卢家楣.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其调查[J].心理科学,2004(6):1477~1482.

[3]岳冬梅.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3):97~101.

[4]辛方兴,王家同.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1):1982~1985.

[5]周路平,孔令明.学习不良初中生的应对方式、教养方式与情绪状况的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6):103~105.

[6]李芳,朱昭红,白学军.高兴和悲伤电影片段诱发情绪的有效性和时间进程[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1):32~38.

[7]黄树香.初中生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0(5):577~582.

[8]雷璇,闫瑞红,张澜.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相关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6):679~682.

[9]孟秀红,何成森,邢超,陶芳标.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5):563~565.

[10]牟冬莲.情绪对谎言识别和信任影响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11]郭秀艳.实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漳州,363000)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