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良好心态的培养

2013-12-29 00:00:00张廷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24期

〔关键词〕 高中生;心态;情绪调节

一个人的心态,对他的人生成长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好的心态可以让人获得成功,更好地享受生活,提高幸福程度。但是我们的心态是不稳定的,心态有好也有坏。那么如何养成良好的心态呢?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即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他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导火索和间接原因,而引起“情绪和行为后果”的直接和根本的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所持的“观念或信念”(B)。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某一激发事件直接引发的,而是由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某种信念所直接引起,这种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基于这种观点,我们可以说,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刺激(人、物、事)时,他们的内心深处及行为反应会有所不同。运用这一理论,高中学生在自己良好心态的培养中要做到“正视异识、做好己事”和“赏识万物、客观认己”。

1.正视异识,做好己事

正视异识,做好己事,即正确对待与自己的认知不同的人,做好自己能掌控的事情。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同样的事情,学生们的看法却不尽相同。对此,一些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处理这种不同的认识。例如,学生往往希望得到其他同学的青睐,不愿意被同学看不起。但是,有的学生所采取的办法并不是通过改善自己、善待他人的方式来为自己树立良好形象,而是希望改变别人,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

“希望得到其他同学的青睐,不愿意被同学看不起”的想法是积极的、上进的,是好事。如果能够运用“黄金法则”,即“想要别人怎么样来对待自己,自己先这样对待别人”,就一定能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好的印象;如果不是想着改变自己,而是想着以改变别人的方式让自己的环境发生变化,则可能事与愿违。

所以,拥有良好心态的学生总是会做好自己的事情,比如好好学习、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经常复习等。因为这些学生懂得,这些事情自己能完全把握。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首先,应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和习惯,将自己能掌控的事情务求做好;其次,要正视不同的观点,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赏识万物,客观认识自己

赏识万物,客观认识自己,即欣赏万物,客观地、正确地认识自我。

当冬天来临时,心态良好者和心态不好的人的表现截然相反。心态不良的人总是抱怨冬天的寒冷,结果只能是使他感觉到这个冬天更寒冷、更糟糕、更压抑、更难过;而心态良好者则会快乐地把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冷热温湿当作自然状态,虽然无法改变它,但可以欣赏它!我们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这般欣赏万物的良好心态,让他们以积极的视角看待一切。

每年高一新生入学后的两个月内,我们课题组成员都会面对蜂拥而至前来咨询的新生。他们咨询的多是人际交往的困惑。他们认为周围的环境太恶劣,一点儿也不如自己理想中的好!有的大倒苦水:“新班级的老师不再关注我了。我上初中的时候,老师们都主动给我辅导,上课经常向我提问。现在没有哪个老师这样在乎我了,都对我很冷淡。”有的说:“我原来的班主任经常夸奖我,经常让我负责班中事务。在现在的班级里,我什么干部都不是,看看同学样样都那么强,自己真恨不得钻到老鼠洞里去。”

对此,我们会引导他们用认知疗法改变自己不正确的认知:不是自己笨了、弱了、退步了,而是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要让他们逐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条一斤重的鱼,养在一个小鱼缸里,就显得鱼大缸小,特别招眼;如果把这条一斤重的鱼放在池塘里,就显得小了很多;如果把它放回大海里,就一定淹没在一望无际的大鱼群里了。同样一条鱼,它觉得自己庞大了或者渺小了,都只是它的生存环境变化了而已。作为一条鱼,面对如此浩瀚的大海,良好的心态应该是为自己有了更宽广、更自由的游弋空间而感到高兴,并积极地认识到:要想立足于大海,就要赶紧长大。

(作者单位:山东省招远市第一中学,烟台,265400)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