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校园心理游戏的“三阶段九策略”

2013-12-29 00:00:00屈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24期

〔关键词〕校园心理游戏;团体辅导;组织策略

校园心理游戏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有针对性地指导人们解决存在于自我意识、学习潜能、情绪调控、沟通交往、生存意志、心灵成长等方面的困惑,有效地帮助人们解决在集体建设中可能面对的诸如环境适应、成功激励、合作竞争、感恩责任、创新拓展等难题。校园心理游戏因兼具活动性、体验性、趣味性、群体性、互动性、非指导性等特征,在中小学校园中受到越来越多师生的喜爱和青睐,逐渐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目前,各种介绍校园心理游戏内容设计的书籍并不鲜见,但对于校园心理游戏在教育实践中的组织策略的研究还很少。事实上,不同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心理游戏时,对同一个游戏的组织处理方式不同,其效果往往也存在着差异。为此,笔者就校园心理游戏的组织过程及策略作了一些实践探索与思考。按照校园心理游戏演进过程的特点,将校园心理游戏的实施过程划分为进入、进行和整理三个阶段;根据各阶段的特点及要达成的目标,提出了说明、演示、尝试、对比、递进、扩展、反思、交流、归纳九种组织策略,即“三阶段九策略”。(如图1所示)

一、校园心理游戏“进入”阶段的组织策略

带领全体成员进入游戏的过程是校园心理游戏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且重要的准备,不但要有备,还要备得好。在进入游戏阶段,全体学生需了解游戏的规则、游戏中的角色设置、游戏的玩法及相关注意事项等信息,此外还要尽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游戏的热情。

策略一:说明

说明是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向学生讲解参与校园心理游戏需要了解的信息的过程,重点在于对游戏规则的阐明。在教育实践中,受到活动时间、空间、参与人员数量等因素影响,有时会出现原有游戏规则不适用或规则真空的情况,以致校园心理游戏教育实效大打折扣,甚至造成游戏进行过程中混乱无序。因此,说明需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游戏的物理环境及游戏本身的特征,对有关信息作结构化处理,以加强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策略二:演示

演示是指将校园心理游戏中需要学生采取的准备状态或活动方式直接演绎示范,给学生以直观深刻的印象,避免单一语言介绍的抽象难懂。校园心理游戏主要借助活动等具象媒介来达成辅导与教育的目的,尤其适合采用演示的方式传递信息。既避免了大量文字让学生感到疲劳,又有益于引起全体学生参与游戏的兴趣。例如“捏鼻子”游戏,与其通过大量的语言文字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准备、怎么转、怎么捏,不如直接演示给学生看,简单明了、生动准确,演示者直截了当,观看者跃跃欲试。

策略三:尝试

尝试,简单地说就是试一试。在正式进行游戏前,可组织全体学生先行尝试。尝试的功能有三:一是检验学生们是否确实作好了进行游戏的准备,若仍有含混不清之处,教师可加以补充说明;二是给学生一些练习的机会,以便在认知基础上,身体力行,稍作热身;三是稍作尝试,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另外,尝试策略还可与演示策略配合使用,师行生效、生生相效,团体动力的育人磁场已蓄势待发。

二、校园心理游戏“进行”阶段的组织策略

校园心理游戏的进行阶段是学生获取主体体验的核心部分。根据校园心理游戏自身的特点以及活动目的,灵活运用组织策略,精心策划游戏环节,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体验,提高教育与辅导实效。

策略四:对比

我们常说“红花还得绿叶配”,就是因为绿背景中的红由于对比的缘故,看起来更加鲜艳了。在物理学领域中,若不能提供参照物,则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也无从判断。在心理健康领域中,事物或方法的优劣、高下,也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在校园心理游戏活动中,通过对比,可以为我们希望学生认识或掌握的事物、方法提供参照物,使主题聚焦、学生的主体体验得到强化,使教育与辅导效果得到提高。

例如,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双向沟通的意义与技巧的游戏“你说我画”:由一名学生向其余学生描述只有自己才能看到的一张图画,其他学生根据描述作画。在游戏组织过程中,先要求听的学生不可以询问,只能怎么理解怎么画,让学生们体验单向沟通有可能产生的信息的含混以及给任务完成造成的阻碍与困难。然后再允许学生们边听边问,以实现信息的双向沟通。表1为在某次活动中,某班级47位学生分别在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情况下,任务完成情况的对比。

表1 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任务完成

情况对比

单向沟通情况下任务完成情况双向沟通情况下任务完成情况

与原图相一致29.7%89.4%

未完成8.5%0

与原图不一致61.8%10.6%

通过对比,学生们对于信息双向沟通的特点和优势有了更加真切的体会,有益于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主动地加以运用,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策略五:递进

递进是指在校园心理游戏进行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规律推进。根据学生认识发生的规律,活动通常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对于较为简单或浅层次的问题的实践探索,有益于学生们打开思路、寻找途径、建立信心,为难度较大、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和讨论作好铺垫。

例如,旨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游戏“诺亚方舟”,以一张报纸作为方舟,小组成员需全部站在纸上(方舟内),否则任务失败。游戏可在相同人数的小组间展开竞争,成功完成任务所用报纸面积最小者获胜。若一开始就提供了面积较小的报纸,则难度太大,学生受挫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可以请学生们先在面积较大的报纸上尝试完成任务,成功后,再逐渐减少报纸面积,增加任务难度……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反复摸索体会团队协作的奥秘,增加主体体验空间。

策略六:扩展

扩展简而言之即向外伸展,同一个任务先在小范围群体中完成,然后逐渐扩大群体范围,最终达成活动目标。在小范围群体中,个体较易受到关注,容易获得同伴的鼓励和支持;而在大范围群体中,个体较易被忽视,完成任务更具挑战性,但任务若能顺利完成能够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例如,旨在引导学生接纳自我的活动“我真的很不错”,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面向全体同学大声地说出自己的优点,然后真诚地赞扬:“我真的很不错!”若一开始就要求学生面对全体成员,许多性格较为内向、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就会觉得为难,会裹足不前。此时可以采取扩展策略,先请学生在自己心里大声地练习几遍;再在三五个人组成的较小范围的同伴群体中大声地说出来;再尝试在十个人左右的同伴群体中大声说出来;直至最后在全体同伴面前自信地大声诉说。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较好地自我接纳并获得同伴接纳。

三、校园心理游戏“整理”阶段的组织策略

校园心理游戏整理阶段是聚焦亮点、相互启发、盘点收获、增进共识的过程,虽不是校园心理游戏的主体部分,但不可或缺。

策略七:反思

反思是将主体体验上升到理性思考的过程,有效的反思能够促使校园心理游戏更好地发挥教育与辅导功效。使用反思策略时,教师可以针对游戏过程中的若干现象,提出疑问,促使学生反思;也可制作反思工作单,为学生提供反思路线图,并记录心得体会。需要指出的是,在校园心理游戏实施过程中,常有一些生成性问题出现,教师要留心观察,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在反思过程中适度聚焦(反思单如下)。

“姓名连连看”游戏反思单

今天,你参与了“姓名连连看”游戏,请根据你参与游戏的情况,填写反思单。

1.当老师公布游戏规则后,你的感受如何?你觉得自己能顺利完成任务吗?

2.在游戏过程中,你的心情怎么样?随着游戏的进展,你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在游戏过程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情节是什么?

4.完成游戏的情况与你的设想一致吗?

5.这个游戏,让你想到了什么?

策略八:交流

交流是在反思的基础上,为学生们提供彼此交流观点、思想碰撞、相互启发的平台。单个个体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片面性,交流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知事物、思考问题,能够提高学生认知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选择分小组交流、全体交流或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分小组交流通常可以为每位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但不利于观点在整个团体中共享;全体交流有利于实现单个观点在团体中共享,但通常受到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只能为少数学生提供发表观点的机会。

策略九:归纳

归纳是对校园心理游戏活动中的体验、收获加以整理,梳理观点、总结提炼的过程。信息通过归纳,更加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归纳的过程也是达成共识的过程,成功的归纳能够聚拢团体的智慧、凝聚团体的动力,提升教育与辅导实效。在教育实践中,归纳工作也可以由群体中具有领导才能的学生来完成。由于年龄相仿、生活学习环境相近、相互了解与认同度高,由学生作归纳更易引起共鸣,说服力更强,效果更佳。

总而言之,在校园心理游戏教育实践中,教师除了掌握种类多样的游戏素材外,还需精益求精,不断加强对游戏组织策略的探索与研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校园心理游戏的神奇功效。另外,校园心理游戏组织策略的实践与研究成果,还可为其他教育实践活动提供有益的借鉴,值得引起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敏毅,鞠瑞利.团体心理游戏设计与案例[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希望出版社,2010.

[2][美]Charles E.Schaefer Donna M.Cangelosi.游戏治疗技巧[M].何长珠,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3][美]Ed E.Jacobs Robert L.Masson Riley L.Harvill .团体咨询的策略与方法[M].洪炜,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嘉兴,314000)

编辑 / 任玉丹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