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现状与思考

2013-12-29 00:00:00易贤海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3年13期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全新的综合型活动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多种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学生形成积极地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生存能力打下初步基础。随着新课改的纵深推进,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发生了质的变革,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边缘化”趋势严重,课堂常常偏离教学目标,实在令人担忧。笔者多年从事小学品德课教学和相关教学调查,获取一手资料。下面就农村学校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工作谈谈一己之见。

一、农村学校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现状分析

(一)认识偏差,课程弱化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无论家庭、学校、社会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认识偏差,导致忽视了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农村小学把该课程作为“副科”。学校和教师注重于语文、数学教学,片面追求这两门学科的高分数,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轻育人的现象。课程安排上,成为语、数老师的兼职课(农村学校因教师编制紧,多为语文、数学教师兼带);老教师的“专利课”。教师授课随意,学校课表上虽然有安排,但上课时有的上成语文课或数学课,期中、期末复习时,基本上没有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特别是低年级表现尤为突出。

(二)教研活动少,学法陈旧

品德与生活(社会)没有专职教师,各校多是语数教师“兼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常规教研活动少,更没有这方面的专题教研。通过调查了解,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成了纯故事课,讲讲故事而已,忽视了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没有让学生了解、体验、探究问题过程;没有让学生获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与授课教师交流得知,授课教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知之甚少,对这门课程教学也谈不出什么“道道”。使得教学模式单一,教法陈旧,枯燥无味。

(三)教学条件简陋,教学手段落后

农村小学办学条件简陋,仅有一套远程教育设备,因多方原因,有的无法维修,有的只能玩玩游戏,有的干脆存放墙角没用。教师大多是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课堂,很少有图片、教具、学具,更无影视媒体。

(四)留守儿童多,素质参差不齐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多,学生父母长年在外,孩子大多数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临时监护,由于监护人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等诸多因素,对孩子家庭教育缺失,有的对孩子或“放纵”型或“溺爱”型…,导致学生身心发育不良,有的学习成绩不佳,有的性格内向、自卑、不善与人交流,有的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有的价值观模糊,“逍遥享乐”等,学生道德品质莨莠不齐,素质低下。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学校要加强对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工作领导,把品德课的教学摆到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机构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开齐课程,开足品德课时。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工作措施。

(二)稳定师资队伍

稳定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师队伍,力争每校有1-2名专职教师,即使兼职教师也要相对稳定,不能今天是语文教师兼教品德课,明天是数学教师兼教品德课,要保证品德课教学连续性。

(三)开展教研活动,加强教师队伍培训

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整体把握教材体系;组织教师利用寒暑假外出系统学习,了解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最新动态;各校积极开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校本培训计划,落实责任;搞好教学研究,发挥教研组作用。搞好常规教研和专题研究,定期举行教学研讨和集体备课等活动,以校或镇为单位,搞好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研讨课和观摩课,搞好“送教下乡”活动,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建立科学地评价机制

县、镇、学校要改革对品德课教学的评价方法,不能只以每月的量化打分检查和学生考试来评价。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对学生要考试与考评结合。对教师的教学要加强过程管理,还要把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研工作纳入考评范围。对兼职教师按所带课程量实行分“等次”考评等。总之,要科学评价品德课教学,调动教师教学、教研积极性。

(五)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多媒体走进品德教学课堂,丰富了学生学习素材,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农村小学要加强现有远程教育设备、设施管理和应用,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设备的作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添置现代化教学设备,让现代信息技术早日走进农村小学课堂。

有教无类,教无定法。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深化教育改革,打造高效课堂,让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走出现有困境,迈上新的台阶。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