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移动新闻客户端看报业的数字化转型

2013-12-29 00:00:00王宇明
传媒 2013年3期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传媒原有的生态环境被深刻改变,传统报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的广泛普及,人们对信息的接受方式有了更多选择,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广,这也进一步引发和加速了传统媒体的重构和升级,尤其是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各国报业纷纷开始了报业的新媒体计划。例如,在国外,《纽约时报》的“数字纽约时报”计划,《华尔街日报》的报网融合计划;在国内,《解放日报》的“5i”战略等。

据皮尤研究中心的“卓越新闻计划”显示,美国目前有47%的用户使用移动终端读取新闻。尤其是以iPhone和iPad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兴起,使得用户在移动网络端的停留时间大大增加,用户使用这些终端设备阅读网络新闻的习惯也被逐渐培养起来。可见,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终端化的时代,移动终端也应成为传统报业为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新媒介。目前,许多报纸已经将“移动新闻客户端战略”付诸实践,纷纷推出移动新闻客户端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移动新闻客户端对传统报业的革新

与传统报业相比,移动新闻客户端凭借丰富的展现形式、便捷的获取途径、个性的阅读体验和及时性、互动性等特点为报业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带来了巨大变革,这种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传播载体:加速更替与扬弃式演变。从传播史来看,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媒体的发展乃至走向。在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中,新介质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报业传播载体的发展呈现出了加速更替与扬弃式演变的特点。目前,在智能终端的浪潮下,新闻App(Application的简称,指客户端应用程序)成为各大报业集团争抢的新阵地。一方面,从用户角度来看,App为人们统一设定了进入各种媒体内容的入口(如报纸、手机电视),在同一平台上实现了不同内容的有效对接与聚合;另一方面,从媒体角度来看,App成为连接媒体与用户的通道,媒体获得了相当的用户基数,同时也实现了同一内容不同平台的传播与扩散。移动新闻客户端作为目前最新应用载体,促进了报业传播载体的加速更替与扬弃式演变,也推动了多种媒介形式的融合。

传播形式:多元化和立体化。在报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随着传播载体的不断演变,传播形式也不断向多元化发展。这不仅体现在传播技术含量的增加,更体现在传播内容与呈现方式的匹配度不断提高,传播形式的立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传播形式的立体化主要体现在媒介功能的整合与时空范式的转换。与传统报纸的展现方式相比,移动新闻客户端特别是以iPad和iPhone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上的App应用,拥有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传播形式,具有纸质载体无法达到的视觉冲击效果,丰富和提升了用户体验。根据报道内容选择不同的传播形态,实现了媒介功能的整合。而时空范式的转换则体现在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普及克服了传统报业在传播时间和传播空间上的短板,使传播变得及时迅速和无远弗届。

传播内容:差异化与定制化。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其类型更为丰富,用户所获取的新闻体验也更加多样。目前使用比较多的移动终端主要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这些移动终端在新闻和信息内容的呈现方式、用户使用体验等方面都有很多差异。因此,当传统报业在移动终端上进行传播时,要根据新闻和信息内容选择合适的传播形态,同时也要依据不同移动终端的特点将信息进行创新性地结构和重组。

在内容资源的定制化方面,移动新闻客户端可以重新整合不同的新闻内容,以满足不同用户的新闻和信息需求。传统的报纸受时空的限制较多,用户自主选择的空间较小,其内容多以线性结构进行传播,新闻多依据重要程度、题材等进行编排。而移动新闻客户端具有独特的信息呈现方式和传播特点,可以实现传播内容的个人定制,用户可根据个人习惯、兴趣和爱好定制自身所需要的新闻服务。

主客体关系:互动加强与个性提升。在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中,媒体具有先天的新闻传播资源优势,信源主要为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组织,新闻信息的采集、制作和发布者主要为记者、编辑。虽然受众也可采用相关渠道如热线电话、来信等渠道提供线索,但这类信源数量少、采用率低。然而,在移动终端时代,普通用户均可利用移动终端设备收集发布信息、参与报纸互动,新闻生产具有了交互化和内容共创的特征。移动终端与报业数字化转型的互动,使得主客体之间互动加强,并导致个性化提升和传受主体边界的模糊。

在移动新闻客户端上的报业产品,越来越需要围绕“用户服务” 这个中心环节,体现用户的参与性、互动性及内容的个性化和定制化。用户通过移动新闻客户端不仅可以收到最新的信息,而且还能以发表评论的形式参与信息传播活动。例如,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于2011年在美国推出的首份iPad日报《The Daily》,用户可以根据兴趣点击相关标题从而获取相关的新闻、评论、图片等信息和资料,也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爆料、参与播报,还可以在列表中自行选择或添加喜欢的新闻分类模块,进行精华内容的整合,同时也可将文章在Facebook、Twitter上与他人分享。《The Daily》极大地增强了报纸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也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参与和互动体验,有利于增强用户黏性,培养忠实用户。这种借助移动终端创新新闻应用程序的方式和做法对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盈利模式:产业链拓展与价值延伸。如何通过移动终端上的新闻App盈利是传统报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目前,主要存在四种盈利模式。一是完全免费。对于刚刚进入移动新闻客户端领域的很多媒体来说,“圈地”和聚拢人气是首要目标。这些新闻App往往从下载到应用完全免费,只有新闻信息内容,没有收费插件,也没有广告。等用户达到一定基数后,再去考虑盈利模式。二是下载新闻App时收费,对于软件下载标明价格,用户付费后即可下载应用,这种模式在国外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三是免费与收费相结合,这种模式相对最为普遍,主要表现为免费是限时限量,超过一定额度后再进行收费。四是在应用中加入广告,通过广告获取收益。

盈利模式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成为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成败的关键因素。就目前来看,移动客户终端的新闻App的盈利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但总的来说,产业链的拓展与价值延伸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在移动终端时代,有效拓展产业链和实现价值延伸将成为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与革新的必然趋势。

移动终端时代对报业转型的思考

移动终端时代的到来,为传统报业重整旗鼓、走出困境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分析目前报纸在移动终端上的新闻App应用情况,可以为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启示。

渠道为王,内容亦为王。在传统媒体背景下,报业所信奉的是“渠道为王”,谁掌握了渠道,谁就掌握了主动权。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渠道资源得到极大丰富,这种观念随之受到冲击,有人提出传媒业已进入“渠道过剩”时期。但事实并非如此。渠道作为报业发展的关键,其核心地位并未改变,渠道贯穿了报业发展的全过程,既包括采编渠道,也包括发行渠道、终端渠道,渠道资源的稀缺并未改变,所以报业数字化转型必须坚持“渠道为王”,抢占渠道,进行渠道整合。

但是进入移动终端时代,用户的中心地位得以确立以及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如何提供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内容,使用户满意,从而提高产品黏性和用户忠诚度,也成为报业存亡的关键因素。为此,在坚持“渠道为王”的同时,坚持“内容为王”同样重要,渠道与内容在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中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移动化、社交化、本地化。著名的IT风险投资人约翰·杜尔提出“SoLoMo”模式这一概念,这个概念融合了目前互联网领域最为热门的三个关键词——Social(社交化)、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动化),他认为这三种模式的结合可以为互联网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景象,是移动互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样这一趋势也符合未来报业数字化转型之势。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移动报道系统等新闻移动报道装备的开发和应用,对新闻媒体来说,“移动”已不再仅仅是一种信息消费的方式,而且也愈来愈成为一种新闻工作方式。报业数字化转型要顺应这一趋势,就必须坚持移动化的内容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同时创新“社会化阅读”模式,深化和提升社交网络的应用功能,提供位置服务,提供用户所在区域附近的相关信息,更新状态报告,与读者保持互动交流,真正实现并升华数字报业社交化和本地化的服务与功能。

寻求跨界合作,实现媒介融合。“跨界、融合、变革”是2012年GMIC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的主题,寻求跨界合作、实现媒介融合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产业关注的焦点。在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中,“跨界、融合、变革”同样必要。日益严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迫使传统报业必须寻求跨界合作,与新媒体融合,探索全媒体的发展路径,以实现自身的转型和升级。不仅是报业,各种媒体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跨界合作和互动融合都是必经之路。同时,运营商、内容生产商、渠道供应商、平台提供商、终端生产商等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合作和融合也是大势所趋。但是,与什么新媒体融合、怎样实现融合、如何深入跨界合作以及怎样实现成熟的商业模式是传统报业必须思考的课题。

作者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