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传统报业正面临全新转型、全面变革的历史关键期。在巩固平面媒体发展根基的同时,快速、全面、有效地切入新媒体领域,抢占数字化发展高地,已成为报业实现新一轮可持续发展、做大做优做强的根本要务之一。苏州日报报业集团顺应时势,全面规划新媒体发展战略,以推进苏州新闻网建设作为主线,以新闻资讯和信息服务为重点,以互联网技术为平台,近两年大力建设具有苏州报业特色的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移动媒体、户外流媒体和地铁媒体,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构建起定位准确、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全媒体战略产业集群。
苏报集团主办的综合门户网站——苏州新闻网,是苏州地区最大的新闻资讯类网站。苏州新闻网首先具有互联网媒体的特性,同时,作为报业背景的互联网媒体,在内容来源上,又具备其他网站所无可比拟的内容资源优势。如何把传统媒体在内容上的“势能”,转化为互联网等新媒体发展过程中的“动能”,做好报业网站,并进而以网站为发展平台,成为一系列新媒体的“孵化器”——这也许是所有报业转型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以报业数字化为契机打造网络媒体平台
近年来,苏报集团的新媒体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立足于报业强大的内容生产优势,以苏州新闻网为基础,打造网络媒体平台。在苏报集团所属的报纸、杂志、出版社和网站中,具有64年历史的《苏州日报》,以及创办19年的《姑苏晚报》和创办11年的《城市商报》,无疑是最重要的内容生产平台。对于苏州新闻网,除了要编辑好来自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如何处理好三报每天数千条各类资讯,如何对往期的旧报纸做好有效保存、高效利用和商业开发,就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
苏州新闻网的基本做法是,通过新技术推进报业数字化,依托报业内容和历史数据,建立网站独特的大型报纸内容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打造具有苏州报业特色的互联网收费使用系统。
从2008年开始,苏州新闻网开始着手建设一个多功能的报业内容数据库系统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开发苏报集团下辖核心三报(《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和《城市商报》)的全文历史资料数据库,实现原版报纸数字化和全文信息检索,建立报纸全文数据库、原版数据库、图片数据库、广告数据库,实现苏报集团全文资料数据库的增值服务。全文历史资料数据库的概念是指,《苏州日报》自1949年7月1日创刊至今、《姑苏晚报》自1994年1月1日创刊至今、《城市商报》自2001年11月20日创刊至今的所有报纸历史数据。其中,《苏州日报60年全文检索数据库》已于2009年1月完成。2012年12月,《姑苏晚报》和《城市商报》的历史数据化工作也已经基本完成。苏报集团的历史数据库,成为江苏省首个建成使用的报纸历史数据库,该项目于2011年12月被中国报协评为“中国报业信息化建设优秀奖”。
步入“大数据”时代,报纸内容和历史数据作为报业核心资产的观点,已被广为认同。因此,把报业历史数据库纳入数据库营销的范畴,就成了应用和开发的首选。目前,苏报集团正在和苏州高校、图书馆和大型企业商谈合作,或出售分类数据,或进行数据交换。同时,基于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个性化数字剪报服务也已推开。从社会反馈情况看,需求潜力颇大。
同时,为配合苏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全面、及时、精准、专业、高效获取网络舆情的需要,在分析互联网特点、网民习惯和偏好的基础上,苏州新闻网正在研发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该系统旨在网罗苏州互联网上各层次各角落各形式信息,深层次挖掘网络舆情价值,全天候并及时提供最新网络舆情资讯,以丰富翔实的信息、全自动化的分析、形象直观的图表、可定制的舆情简报、及时有效的舆情预警,为用户递送网络舆情服务。“苏州报业舆情监控系统”将在今年上半年正式推出。
把纸质媒体全部变成数字媒体,从技术上看是创新,从媒体发展的角度看,则实现了双赢:一是达到了报纸保存所有往期资料的目的,二是为报业网站整理加工和重复利用这些极具价值的历史数据,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基于这个数据库的一个内容收费检索平台,也已于最近在苏州新闻网上推出。
从2011年10月18日起,苏报集团的数字报纸正式结束免费阅读,开始收费。数字报用户年度订阅费用为98元。苏报集团希望通过数字化报纸在互联网上的此类应用,对于业已形成的互联网内容的免费消费习惯,能起到一些引导和改变。起码,互联网用户在使用报业历史数据的时候,应当养成付费的习惯,哪怕是象征性的付费。
以新闻网站为平台加大各种媒体融合力度
苏州新闻网定位于苏州城市资讯门户网站和全媒体内容供应商,当然要加强与苏报集团旗下的报纸、杂志和出版社在资讯方面的合作。除了通常层面的“资讯提供”,苏报集团这几年更着力于媒体融合、重组方面的探索,其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整合新闻资源,注重全媒体覆盖,形成传播合力。近年来,苏州新闻网和苏报集团下属的日报、晚报、商报分别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等报道中进一步加强了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9年苏报集团在报庆60周年、建国60周年等重大活动中首次和网站合作采用了卫星直播的方式,创新了报道理念;在世博会报道中首次采用全媒体报道模式,报纸、网站和手机高度整合,给受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苏州成功举办的“太湖文化论坛”上,苏州新闻网和报纸结合得更加紧密,整合了网络视频、手机内容即时推送和微博直播等形式,取得了良好的媒体传播效果……苏报集团的体会是,跨媒体互动既要有报网互动、报机互动的形式,更要有跨越媒体形态的、全新理念上的、深层次的交流和融合。
建立全方位、全天候的紧密协同机制,走向“报网融合”。苏州新闻网2008年就推出了“报网24小时新闻滚动平台”。通过这一平台,《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和《城市商报》当天的新闻(即明天将要见报的新闻),当天就能在苏州新闻网与网民见面。这对于受到传统出版周期限制的报纸媒体而言,无论从观念还是操作手段上,都是极大的挑战。该平台磨合了将近两年,终于被报纸编辑部高度认可,认为这种紧密结合型的模式,可以理解为“报即是网、网即是报”,两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其核心意义在于,整合报纸和网络两个编辑部,使之成为一个向受众24小时提供新闻信息的多媒体平台。在此基础上,2010年底,苏州新闻网开通了移动采编平台。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报纸记者,加入了滚动发稿的队伍,他们除了发回文字和图片,还用手机、录音笔和掌中宝记录新闻,并且及时向苏州新闻网发稿。
抓住重点,尝试探索电子商务、数字出版等新业务和新业态。苏报集团的发行征订工作充分利用苏州新闻网的平台,从2007年开始,推出了网上订报的新服务项目。2009年,由《城市商报》和苏州新闻网联手,与本地建设银行合作发行了“商报龙卡”,解决了订报款的网络支付问题,并成为报业集团开展电子商务的网银平台。2011年,由苏报集团发行公司、《城市商报》和苏州新闻网合作的网购项目——豹团网横空出世,从网购、团购到物流配送,不到两年,经营收入已经超过3000万元。
苏州新闻网把多媒体数字报作为一项有益的尝试,于2009年11月在数字报平台上推出了数字报广告,有效延伸了报纸广告的覆盖面。数字报广告集音频、视频、图画、动画及文字功能于一体,可以说是传统媒体的集大成者。报纸广告以往无法实现的创意、设计有了可以完全展示的空间,而且可以直接链接到广告商的网站,使广告商的其他商品和服务得到很好的广告宣传。除了纸质报纸的数字报之外,还相继开发了英文数字报《Suzhou Review》、虚拟数字报《苏州科协》《姑苏悦读》等,延伸报纸读者的阅读惯性,培养网络读报社区,进而达到吸引数字报广告的目的。目前,数字报纸和电子杂志已经有13份。截至2012年12月,数字报广告已累计产生效益430万元,正在成为网站的一个新增长点。
笔者认为,报网融合不是高端技术,只是一种状态,一种新闻发布形式的升级版。报业应用网络,从空间上讲,新闻内容可以复合性使用,使内容增值,并降低成本。从产业形态看也有其合理性,新旧媒体互动、递进,在维持传统媒体价值的同时,着眼于报业的数字化未来,用自己的力量培育自己新的发布平台。
用全媒体理念打造新媒体集群
最近几年来,苏报集团在互联网站、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刊、报业数字化内容平台、手机二维码、手机视频点播、户外流媒体、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移动采编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性实践,并把培育新媒体集群作为“十二五”期间的创新方向。
作为苏州地区最大的全媒体内容供应商,苏州新闻网提供的资讯产品,已经实现了终端上的“五屏合一”,即电脑、手机、移动阅读器、平板电脑和户外屏。
受众可以登录苏州新闻网,通过新闻中心和数字报平台,阅读各类资讯;移动、联通和电信的手机用户,都可以通过订阅收到手机报和手机视频点播产品获得资讯。从2010年11月起,苏州新闻网还开通了专门为苹果手机定制的iPhone手机客户端,通过苹果软件商店下载相关软件之后,即可在当天上午8点之前,用手机浏览报纸和网站。2011年7月,又在安卓平台上推出了手机客户端,截止2012年12月,手机客户端的下载量达到157886个,每天的阅读流量达140万次。苏州新闻网使用移动阅读器打造内容阅读平台,始于2007年底,目前,支持阅读的移动阅读器品牌,已经从“易博士”逐渐拓展至大多数主流品牌。
2010年8月,苏报集团和国内知名电脑厂商长城电脑公司签订了为长城平板电脑(Gpad)“云端服务计划”提供内容的战略协议。苏州新闻网在这个叫作“城市门户”的桌面快捷方式里面,提供了包括集团所属报纸、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在内的内容服务。使用该品牌平板电脑的用户,购机即可浏览各类资讯产品。类似的服务,也于2011年1月在iPad上推出。
针对面广量大的社区读者,苏州新闻网将通过构建户外联播系统“城市视屏”加强互动。该项目通过安装LED显示屏,集视频新闻、图片和文字于一体,分布于小区出入口、社区服务中心、卫生所、农贸市场等场所,利用3G技术,通过统一的后台,实现各类信息的远程传送和即时发布。目前,苏州古城区的150个社区、约130万居民已经能通过这些显示屏,了解当天的重要资讯。
除了“五屏合一”,苏州新闻网还在互联网地图、手机定位和电子纸等颇具应用潜力的领域积极探索。网站和本地具备国家互联网地图发布资质的专业公司合作,在苏州新闻网上推出了《苏州地图报》,其运营主要着眼于互联网上本地新闻和本地地图服务的结合,提供有别于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企业的差异化服务,定位于基础地理信息的补充性和趣味性内容供应商,结合本地互联网地图库庞大的数据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优质和丰富的体验,从而逐步扩大用户群,探索形成自身的商业模式。
手机社区服务是移动互联时代最吸引年轻人的手机产品。苏州新闻网此前已经和本地最大的手机服务门户网站开开网签订了合作协定,提供网站相关的内容产品。用户只需要用手机“签到”自己当前的位置,就能够把位置信息发布给好友。同时,开开网还会向用户显示周围的餐饮、生活、娱乐场所,并提供商家的优惠资讯和地理新闻,为用户提供最大的生活和交友便利。作为内容供应商,苏报集团将和该网站分享加入商家的广告投放收入。
苏州新闻网和苏报集团旗下的古吴轩出版社深入合作,在“十二五”期间,确定把电子纸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开发和应用,作为双方的合作重点。
2012年4月28日,苏州地铁1号线开通。苏报集团和苏州轨道交通集团商定合作出版地铁报纸《城市早8点》。苏报集团党委从大力发展报业新媒体、新业态、新模式的战略高度出发,将创办和运营这张报纸的重任,交给了苏州新闻网。从开始筹办至今,苏州新闻网努力把新媒体、新技术的理念和报业集团办报的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用网络媒体的思维方式和采编视角尝试办报,成立了城市早8点编辑部,并利用全媒体发稿系统、新闻热线、移动读报终端、微博等工具强化资讯的互动性和即时性,逐步探索和确立免费的地铁报纸——《城市早8点》的独特风格和特色。同年4月,由城市早8点编辑部和古吴轩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地铁书《苏州地铁攻略(第一版)》,12月,又创办了免费地铁DM杂志《城市快线》,初步完成了书、报、刊齐备的地铁媒体布局。2013年12月,苏州地铁2号线将开通,预计地铁媒体将成为未来苏报集团新媒体盈利的重要来源。
苏报集团的新媒体集群化、产业化已初见端倪。2012年10月,苏报集团新媒体集群建设项目分别获得江苏省和苏州市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资助140万元。
2013年新年伊始,作为苏报集团进军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重要举措,集团新媒体公司正式推出了为高端智能手机和各种平板电脑量身打造的移动新媒体——“苏报云媒”。“苏报云媒”登陆苹果软件商店后,将在传统媒体占领新兴媒体阵地、吸引年轻读者、扩大影响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苏报云媒”将在移动媒体领域承载和发扬《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城市早8点》的核心价值,秉承主流报纸的新闻态度和编辑理念,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随身的优势,不断改进内容和服务,成为苏报集团移动媒体的新军。
笔者认为,把全媒体内容生产、供应和营销作为努力方向的报业新媒体,应当越来越把报业核心置于“报”而不再仅仅是“纸”。“纸”只是一种载体,随着媒体形态的融合,将来的“报纸”,或许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纸”,而是阅读终端的一种,就像电脑、手机、手持阅读器、PDA、户外屏一样。在一个媒体融合已成趋势的环境中,报纸编辑部将不再仅仅是报纸新闻的生产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各种媒体终端的内容供应商,并以此来融入新媒体和新经济的大潮。
总之,发展报业新媒体集群,需要有一个坚实、有张力的互联网平台作为基础。而在能创造价值的新经济模式中,“内容”和“用户”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网站虽然仍然是今日互联网的中心,但越来越多的内容应用类软件都在指向一个未来:内容不再囿于网站,而是漂浮环绕在用户周围。对于传统报业而言,深刻理解“环绕式内容服务模式”的概念尤为关键。但一切的开始,首先取决于报业网站是否能在数字化的前提下,将内容多元化开发、多媒体发布和使用。
作者系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