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单位承办的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讲坛活动第四十六讲(已经坚持了差不多四年的光景),主题是“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演讲嘉宾是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葛晓音女士。
选这个主题,最初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长期处在一种紧张的工作状态和精神状态之中,承受着多方面压力。阅读和欣赏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古典诗词可以调剂神经,缓解疲劳,进而修身养性,增加几分情趣;另一方面,这种阅读和欣赏如果能坚持下来,则会潜移默化地提高机关公务员的写作能力、办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写出的文章富有文采和感染力。但是,当笔者在为主持词作准备的过程中(读书讲坛多是由笔者主持的),突然发现仅有这两方面的考虑还是很不够的。至少,还有两方面的意义。
其一,阅读、欣赏乃至引用古典诗词应该是改进文风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实,我们在文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是假话、空话、套话的问题,也不只是“穿靴戴帽”,王顾左右而言他的问题,还存在着“语言贫乏,面目可憎,像个瘪三”的问题。这样的文章方向和内容可能是正确的,但是缺乏吸引人的内在元素,缺乏感染力,达不到文章所要求的效果。从这个意义讲,改文风,不但要善于破,而且更要善于立。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观看《复兴之路》的大型历史展览时,引用了三句诗来形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分别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从而产生了较强的文风效果,一下子,使得国人对我们的中国梦有了深刻的印象。由此建议,把对我国古典诗词的阅读欣赏和娴熟运用,作为改进文风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至少也应作为改进文风的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
其二,对古典诗词的欣赏、引用及借用,也不限于文风方面的重要作用,应该说,它也是我们强化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当年毛泽东主席在重庆谈判时,一首《沁园春·雪》发表以后,一时间山城重庆洛阳纸贵,征服了很多国民党上层人士和陪都知识分子的心。“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就是历史和现实的逻辑。
阅读欣赏、引用借用古典诗词的功用如此必要和重要,那么如何才能进入到这个神圣的殿堂而有所作为呢?诗词大家葛晓音教授给我们指点迷津:老一辈先生们的写作,无论是普通文章还是大文章,其实很多东西都是信手拈来,因为他们脑子里装的东西很多,我们现在主要是脑子里没有东西,空空如也。所以,我们首先得有计划地少而精地读几本这方面的书,要真正地读进去。在此基础上,才可以研习一点祖国古典诗词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欣赏和运用的门道。比如,就题材而言,中国古典诗词的题材是从少到多,逐渐增加的。然后相应形成某一种题材作品的内容主题及艺术风格的传承性。此外,中国古典诗词还有一种拟古的传统,这就促使其在表现艺术方面不断进步。就体裁而言,古诗中就有古体和近体两大类,古体包括五古、七古、五七言古绝、三言四言六言、乐府,近体包括五律排律、五七言律绝等,词则有小令、长调之分,等等。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鉴赏标准,比如歌行长于铺叙,要求层次复迭、波澜起伏,欣赏时或取其奔放跌宕,或取其委婉多姿;绝句则以含蓄为上,留有不尽之意。如有可能,还可通过学习诗词理论来提高欣赏水平,比如自然与人工的关系,非人工没有诗词,非自然没有境界;又比如形神关系,推崇写意,贬低写形。“澄怀观道,静照忘求”,是中国山水诗独特的审美观照方式。由于中国山水田园诗中的文化内涵受老庄思想和禅宗思想的影响较多,也可以通过适当研读中国古典哲学来增强自己这方面的欣赏能力。
而当前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减少浮躁,为自己打造一种接近“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环境。真正地而不是虚幻地,长期地而不是临时地作这方面的努力,增加这方面的修养,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如此去做,则文风幸甚,文章幸甚,文化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