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生党支部设置为何会成为一个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幅增长,研究生党员队伍快速扩大。以往由于研究生规模小、人数少而被掩盖的党支部设置问题逐步显现出来。首先,支部党员人数过多,将导致内部协调能力下降,支部管理难度加大。同时如何处理党员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保持党员身份意识和先进性意识都成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其次,研究生在专业学习和从事科研的组织管理方式上与传统的大班化教学有明显不同。研究生支部的各成员分散到各实验室、课题组,业务活动分散,时间不统一。党员之间彼此很难有交流和见面机会,更难以开展良好的支部学习活动。因此,需要重新考虑研究生党支部设置方式,使之适合研究生的特点,从而充分发挥研究生党支部的效用,夯实党在研究生群体当中的组织基础。
二、设置研究生党支部应遵循的原则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探索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因此,党支部设置的第一条原则是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即“党员、群众聚集在哪里,党支部就应该设置在哪里”。
党支部设置的第二条原则是“便于党组织发挥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高校党组织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条例》对基层党支部的工作职责作了更明确的说明,大学生党的支部委员会要成为引领大学生刻苦学习、团结进步、健康成长的班级核心(此处班级主要针对本科生而言)。
基层党支部被赋予的职责其实是高校党组织最终目的得以实现的操作性细节。因此党支部的设置应该从根本上有利于两个问题的实现:一是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对于研究生来讲,就应该是培养具有一流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学术人才,此为中心任务;二是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此为政治任务。因此,党支部设置应该依据研究生党员有效聚集时间和空间为设置载体,为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研究生聚集状态的时间、空间分析
(一)研究生一年级:班级是研究生学习、生活的核心和集聚的载体。对多数研究生来说,熟悉学校环境,了解办事流程,建立社会关系,获取相关信息是其在研究生一年级,特别是入学后第一个学期亟需完成的课题。在心理行为上则表现为对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寻求。由于研究生一年级的课程较多,且一般为大班集中教学,这就为研究生群体提供了一个固定时间的聚集空间,并且成为班级信息发布、公共事务讨论、建立人际关系的最佳载体。
(二)研究生二年级:班级的核心集聚能力逐渐弱化,不同学科分别形成以实验室、资料室、图书馆等为中心的集聚载体。进入研究生二年级后,随着教学性课程数量的减少以及对学校环境的逐步熟悉,研究生对班级这一核心的依赖性开始减弱;同时,学术科研逐步成为研究生学习、生活的中心任务,班级作为核心载体的地位开始下降,文、理、医等不同学科的研究生根据其学术科研需求逐步形成多样化的学习、生活方式和新的集聚载体。
(三)研究生三年级: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上更加离散,寝室成为最后坚守的共同空间。到了研究生三年级,所有专业的学生都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就业需求和求职行为进一步改变了研究生的生活状态。研究生群体自发向校外拓展人际关系和实习机会以获取求职信息和就业机会。
四、研究生党支部的主要设置方式和优劣评析
在支部设置方面,以复旦大学为例,研究生党支部总体上呈现出“以学籍结构为研究生党支部划分的主要依据,以多种形态的党支部组织形式为补充”的鲜明特点。大多数院系选择了和学籍结构相一致的横向党支部设置方式;少数研究所由于研究生人数少而采取了不分专业年级的混合型党支部设置;少数几个大院系由于人数众多,分别按照系别和年级进行了双重划分,设置矩阵式党支部;极少数院系采取完全纵向的党支部设置。此外,基础医学院等采取了一年级学生设置横向党支部,二年级以上学生进入教研室或医院科室的师生联合党支部。
(一)混合型党支部。混合型党支部指党支部的组成中既有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党员,也有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党员。这类党支部通常建立在人数较少的院系中,由于这样的院系研究生党员数量很少,可直接将院系的所有研究生整体划分为一个党支部。
(二)横向党支部。横向党支部也称为年级党支部,由同一年级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党员组成。横向设置党支部是在班级研究生党员数量相对较少且专门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辅导员或专职教师人力资源相对有限时采用的一种支部设置模式。
(三)纵向党支部。纵向设置党支部,是指将研究生按照学科专业进行划分,由相同或相近专业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党员联合组成的党支部。纵向设置党支部的支部书记往往由专门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研究生辅导员或实验室的导师担任。
(四)矩阵党支部。矩阵设置党支部是将所有研究生党员按照年级和专业进行双重划分后,由相同年级和相同专业的研究生党员组成的党支部。采用矩阵设置党支部的院系往往研究生规模庞大。这种设置模式可以与思政管理中的班级体制相对应,有利于支部党员与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班级各类活动的开展,可以通过党建带团建促进整个班级集体的建设,也有利于专职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辅导员调配、整合各项党建、团建、班建资源。
(五)师生联合党支部。复旦大学医科相关的院系在研究生一年级设立横向的学生党支部,到研究生二年级开始所有研究生党员进入教研室和医院科室的师生联合党支部。师生联合党支部的支部书记一般由支部中的党员教师担任,支部中党员们一般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学科背景,同时由于医科院系通常具有相对成熟和稳定的学科梯队、充足的科研项目、丰富的实验项目与相对固定的实验场所,使得支部党员的学习工作的时空可以基本保持一致,组织生活和业务水平培训也可有机地在教研室中展开。医科模式党支部的工作开展对支部中的导师或教师党员思政教育工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五、不同党支部设置方式利弊分析
虽然党支部设置的种类很多,但现行的设置方式其本质是按照年级或者专业对学生群体进行划分并设置党支部,而且这两种划分方式是交替采用,且无法彼此完全替代。即使在完全横向的党支部设置,其内部的党小组划分也很可能是纵向的;纵向的党支部设置,其下的党小组划分也很有可能是横向的。下面简单分析一下纵向和横向两种设置方式的利弊。
(一)横向党支部设置的利弊
1.依托学籍管理体制,有助于党建带班建,发挥党员在班级中的引领作用。横向党支部由于依托于学籍管理体制,党支部设置在行政班上,因此支部的支委通常也就是班级中的学生工作骨干,班级中的研究生党员与非党员同学有大量的、经常性的交流,易于使支部支委、研究生党员骨干成为引领研究生班级健康成长的核心。
2.与现有辅导员的安排相一致,有助于发挥辅导员对党建工作的指导作用。横向党支部一般由专职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辅导员担任支部书记或支部的指导老师,支部书记管理工作与行政班级的管理工作得以一一对应起来,辅导员可以在基于对班级同学有较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组织或指导支部组织生活的开展,其专业背景也有利于党建工作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3.整齐划一,便于管理,便于动员开展党员集体活动。横向党支部的设置对应于学籍管理下的行政班级,一般而言在一个班级中可以有效地实现党支部、团支部、班级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既保证了班级组织机构设置的完备性,也有利于传统学生工作系统对于各项学生班级资源的调配和管理,还可有效地调用班级资源或团支部资源支持党建工作。
4.问题是和科研环节脱节,不利于研究生培养中心任务的完成。研究生的中心任务是学术科研工作,而横向党支部设置模式最大的缺陷在于支部成员之间缺乏以学术科研活动为载体的有效连接点。由于支部成员各自学术研究方向性的差异而造成彼此之间利益关联度低,不利于实现支部内部成员间在学术研究工作上的互帮互助。横向党支部的支部活动也往往集中在政治学习上,与学术科研活动的契合度较低,不利于研究生培养中心任务的完成。
(二)纵向党支部设置的利弊
1.稳定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党支部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纵向党支部中的研究生党员是流动的,但党支部作为一级基层组织相对稳定。组织结构的相对稳定,更易形成和保持好的工作经验和传统。纵向党支部中教师党员的加入,有利于把良好的传统和工作作风带到支部,使支部有一个高的起点。
2.学术研究工作和支部建设相结合,有利于围绕研究生培养的中心工作抓党建。纵向党支部最大的优势在于考虑了研究生学习生活的特点,使得学术研究工作与支部建设工作相结合,支部成员在目标、时间、空间上高度统一,能够围绕学术团队的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开展特色突出的支部生活。
3.有利于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负责人的作用。在研究生中建立纵向党支部,改善了过去导师对学生思想状况了解不多、关心不够的问题,对增强导师的责任感、发挥教书育人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有利于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首要负责人的作用。
4.问题是不利于研究生党员活动的组织和动员,学生工作失去抓手。由于纵向党支部的党员组成多元化,既有刚刚入校的一年级新生,又有马上面临毕业的高年级研究生,来自于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党员因处求学阶段不同时期而不可避免地导致相互之间阶段性的短期目标、生活步调不一致,在组织和动员开展党员活动时有可能会出现众口难调的情况。同时,传统的学生工作系统难以对科研导师负责制管理体制下的党支部产生有效的管理,发挥其调节功能。
六、若干思考
围绕研究生的学术科研工作开展党建工作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党支部设置应该兼顾研究生在不同时期的聚集趋势,并围绕学生不同时期的需求,以服务功能的创新带动组织体制和学习内容的创新,推动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如研究生一年级的支部工作开展应以班级为主要载体,有助于研究生适应学校环境,建立人际关系。进入研究生二年级后,理科和医科研究生应进入实验室党支部或者教研室党支部,在教师党员的带领下以科研为中心工作开展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文科研究生则应以寝室或资料室作为党支部活动开展的主要载体,围绕学术研究,展开以读书交流为核心的学习活动,以集体学习的形式促进党建工作的开展。进入研究生三年级后,支部活动应以寝室为核心载体,以提供就业信息交流的空间为支部服务党员的核心内容,将政治任务的完成与解决同学们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要推动研究生党支部围绕科研中心任务开展活动,必须赢得专业导师的支持和帮助。应该努力提高研究生导师对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程度,鼓励导师参与到研究生党支部的活动中去,通过开展党员技能竞赛、党员读书比赛等活动的形式促进党员增强身份意识,围绕科研中心工作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加大对导师参与党建工作、利用党建工作推动学术科研的奖励与支持,努力开拓党建工作重视教学科研,科研工作重视结合党建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9/09-27/1889756.shtml,2009-09-27.
[2]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EB/OL].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71380/71387/71589/5527096.html,1996-03-18.
[3]万军民.新时期高校研究生党支部设置模式探讨及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
[4]张颖.学科梯队党支部设置模式的实践与思考[C].北京科技大学学研工部长论坛发言,2010.
[5]武立勋,王文文.创新支部设置模式,建设研究生纵向党支部[D].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6]林尚立.以功能开发带动体制创新: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视角[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本文系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研究会2012年度重点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共青团复旦大学委员会
责任编辑:胡中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