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人说,中国人老加班,外国人到点就休息。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这种差异?笔者认为,中国在这方面,还是要做到上班下班分开、工作生活分开。
不知从何时开始,加班现象似乎成了东亚国家的“特产”,尤其以中、日、韩为最。而与中国人和其他亚洲人的“拼命三郎”形象不同的是,在笔者的工作地法国,人们着迷于蓝天海岸,工作时间在世界上算是比较少的。根据美国CNN前年公布的一份《39个国家和地区带薪假期时间长短排行榜》,法国以40天仅排在巴西和立陶宛(均为41天)之后,与芬兰并列“亚军”,而美国和中国则分列最后两位:有着“没有假期国度”称谓的美国以25天位居倒数第二,中国则以21天排名最后一位。
那么,中国人是否上班真的那么忙?中国人是否就是加班的命?笔者认为,不尽然。尽管公有、私有部门有别,各个行业、地区有别,但总体而言,中国人普遍公私不分,并没有像法国人那样,在上班与下班、工作与生活之间加以严格界定。而这种公私混淆的做法导致中国人常常上班干私事、下班做公事。
法国人上班的时候很认真,下班了就是生活。笔者曾在法国多家公司和大学就职多年,几乎见不到一个人在上班时间做私事,哪怕是接到私人电话,也是惶恐挂断,工间或下班后再回电。更没有下班后甚至周末,老板还理直气壮地打电话找员工,大谈工作上的事情。
对于各国对加班的不同态度,在笔者看来,文化、哲学和宗教等应是重要因素。我们可以看到拉丁文化的国家假期长、加班少,以南美和南欧为代表,法国基本也属于拉丁系列;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国家则相反,以英国为代表,美国更加典型;儒学文化国家如中、日、韩,则是假期最短、加班最多。另外,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社保和福利也是影响加班时间的要素。
面对上述各个成因,有些是我们暂时无能为力的,但有些则是可以作为的。鉴于工作时间“蚕食”生活和休闲时间的趋势日益严重,笔者认为提高工作效率、绩效考核多样化、办公形式多样化或是可以尝试的解决方案。
首先,中国要从提高工作效率入手,以提高劳动效率来减少工作时数。还是以法国为例,法国人的平均工作时数是少,但效率却是极高,甚至超过德国人。其次,企事业单位在进行绩效考核时,要更多地引进“效率”类指标,而非只是以“上班时间”作为标准。最后,要推进办公形式的多样化,如SOHO办公、弹性办公、远距离办公以及时段交叉办公等。
其实,中国人由于上班时间过长、加班过多,尤其是上下班不分、公私不分,已经造成颇为严重的“过劳症”。每当夜幕降临,在北京处处可见加班后赶回家的职员。那张张身心俱疲的脸,无时不在提示整个社会要充分意识到,只有保证员工的高质量生活,方能确保企业的高质量工作。